<p class="ql-block">从1963年执教中学语文至今,已整整60年了。我为此感到自豪,因为我跟其他学科老师一道,共同培养了一批批合格的毕业生。回想起来,前30年,我基本上跟其他老师一样,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评阅试卷,高考前跟学生一块拼搏。接下来的20年,做了点局部改革,开始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最近10年,较为系统地思考往日教育存在的问题。这期间,遇到一些过去的学生,谈起语文课,对不住,已记不得了,能给他们留下印象的是:<b>(1)早读听写词语所积累的成语;(2)早读默写所记住的古诗文名句;(3)每周一次的口语训练所形成的口语表达能力;(4)对某些词句的生动讲解;(5)对某些社会现象的即兴评议。</b>概括起来,一是实用的,如(1)(2)(3),二是有趣的,如(4)(5)。对投入大量精力的课文讲解,都烟消云散了;也就是说,我白白浪费了大量时间,也白白浪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想想真寒心,但这是事实,无法否认。看看眼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仍然没有摆脱以往的做法。</p><p class="ql-block"><br></p> <strong>课堂:</strong>多数情况下,老师的课文讲解仍少不了背景介绍、词语解释、段落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有时还用电脑打出教学目标、教学步骤等,总之面面俱到,花费了大量心血。在讲解某些词句时,还要分析它的“深刻含意”,深挖它的“丰富内涵”。其实,大多数课文学生完全看得懂,不必分析。<br></br><strong>课外:</strong>让学生做大量的重复性练习,有一课一练,有补充习题,有配套练习,中考高考前更要面对汹涌的题海。还要学生看中外名著,根本没有时间。我的孙子现读小学三年级,每天作业就不少,什么拼音、组词、抄写、作文,项目繁多。花了大量时间,却越做越没劲。结果怎么样呢?<strong>学生日益对语文学习感到无趣,厌学;老师日益对语文教学感到枯燥,厌教。</strong>广大师生自由天性受压抑,语文学习整体水平不理想。再加语文教学还得承担思想教育、道德引领等任务,这就更不堪重负。到底语文该怎么学、怎么教,我思考了好多年。我首先想,古人是怎么学语文的?司马迁谁教的?李白、苏东坡谁教的?历代名家又是谁教的?又想到鲁迅、钱钟书以及当代那些学者,又是谁教的?我想,他们的老师肯定先教学生识了许多字,然后主要靠他们自己去读、自己去想、自己去悟,绝不会有那么多分析、解读。又想到一些专家的话。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尖锐批评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他说,从小学到中学毕业,语文花的课时最多,却过不了关,岂非咄咄怪事!<strong>这里的“费”指的就是花费的时间太多。</strong>1992年,江苏省教委专门就语文教学的改革发了文,指出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之<strong>一是“架空分析”多</strong>。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张志公先生就说:“分析来分析去,哪有那么多话要说?<strong>讲清两点就行了,一是写了什么,二是怎么写的。</strong>”叶圣陶先生更是明确指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他一贯提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br></br> 经上述这么一理,我多少清醒了一些。<strong>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必须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其自身的规律。</strong>“社会的实际需求”是什么?看趋势,初中以后就要分流,一部分上普高,一部分上职高;上了大学,进综合性大学的是少数,相当一部分要进职业大学;大学毕业后,多数人是谋个职业,只有少数人从事科学研究。“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语文在各个年龄段要解决什么问题。语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strong>广义的语文包括文章、文学、文化,很长时间被称为“大语文”。</strong>狭义的语文专指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好“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strong>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strong>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就是要练好“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的基本功,文学熏陶、艺术鉴赏可以有一点,但不宜多,它是大学中文系的任务。一搞“熏陶”“鉴赏”,话就多了,就没边了,这很容易冲淡了基本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掌握,因为就那么点课时。这就需要去繁就简,保证重点。具体说,能认得并能正确书写常用字,能有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能记住一些文化常识,能读懂常见的各类文章,用通顺的语言写作记叙文、议论文和常见的应用文,能用文明的语言跟人正常交流,有一定的自学习惯。做到这些就很不错,<strong>总的目标是:放宽要求,降低难度,讲求实效。</strong><br></br> 我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粗线条设想是:<strong>基本上靠自学,大幅度减少空泛的分析,代之以“看书—提问—讨论”。</strong>看书:当堂看课文,边看边思。提问:学生就课文中不懂的向老师提问,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对老师解答的质疑。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师生共同的讨论。能达成共识,很好;一时统一不了,存疑。这会节省大量的时间。节省下来的时间干什么?或用来看课文以外的各类文章,或用来进行读书心得交流。考试怎么考?文科只考两项,一段古文的断句、翻译,一篇作文。理科也只考两项:一段现代文的要点分析,一篇作文。<br></br>以上是我的主观设想,<strong>目的是让中小学语文教学回归本真,</strong>使师生都轻松一点、自由一点,能有较多的时间去自主学习、自行思考,永葆求知小兴趣和活力,而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学得苦、活得累。有人说,眼下的孩子不是输在起步线上,而是还没跑就已累倒在起跑线上。此种情况该尽快让它结束。归纳一下,我想说的是:以往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消耗了太多的生命,我们务必从基础教育的规律出发,<strong>认真练好“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的基本功,</strong>不要在课文分析上显能耐,而应在培养自学能力上下功夫,把浪费掉的大量时间还给学生和老师,让学与教都生动活泼、切实有用。一孔之见,欢迎指正,更希望大家来共同讨论。 <h3><strong>外一篇</strong></h3></br><h3><strong>化复杂为简单</strong></h3></br><strong>喻旭初</strong>3月13日在微信里看到一段视频,是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冯恩洪的讲话。从画面上看,冯校长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很好,说话极有条理,思路十分清晰。其中有些话是对某些专家的批评:<strong>“教育本身并不复杂,现在让不懂教育的专家把简单变成复杂了,因此,要改革,就要从复杂回归简单。”</strong>另一些话是讲给校长们听的:“目前的教育管理层面充斥着低阶思维,管理层的思维提高了,教育整体水平就提高了。”他说:“‘人不能识之我识之’,这是一种见识,‘人不肯为之我为之’,这是一种信仰,‘人不敢为之我为之’,这是一种魄力,‘人不能忍之我忍之’,这是一种情怀,‘人不会为之我为之’,这是一种能力。五力之和叫领导力。一个人群的水平,就是领头人的水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冯校长带领全校教师进行的改革,在上海乃至全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一度出现了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他希望校长们能具有五力之和的领导力,很有道理;但据我了解,眼下能真正具有这种领导力的校长很少。这条做不到,那我们就由“从复杂回归简单”做起。<strong>诚如冯老所说,目前的基础教育把原本并不复杂的变复杂了。</strong>除了口号多、概念多,许多中小学过于看重形式的、表面的、吸人眼球的东西,似乎不搞出点动静就没有进步,就被人轻视。其实,基础教育就是打基础,什么年龄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按教育自身的规律办就行。去掉一切花里胡哨的东西,学会做人,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最根本的任务。校长们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听课、多调查,努力学会删繁就简。有句话说得好:<strong>把简单的弄复杂,愚蠢;化复杂为简单,智慧。</strong> <p class="ql-block"><b>喻旭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苏省南京金陵中学语文教师,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有《求真学步集》等专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