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四月的桂林一江烟雨,如墨如画。2022年广西重点建设特级教师和名师工作坊年度工作总结会暨广西特级教师和名师工作坊建设论坛在桂林如约而至。开幕式上学员代表用感谢、感悟、感动、感想四个关键词,表达了美好的期许。“你很好,却让我彻夜难眠”,更是表达了大家对工作坊既深爱又敬畏的矛盾心情。工作坊将何去何从,做到高效高品,是摆在每个工作坊坊主面前的课题。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叶蓓蓓教授的致辞,回顾了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十二年的发展历程,指出自媒体的运用扩大了工作坊的影响力。希望各坊立在当前,面向未来。持续建设,以大主题大领域开展新的研究,189个工作坊齐头并进,引领广西教育变革与发展。创新实践改革应该永远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 提升思维品质,学会以理论的方式表达经验,是每个特级教师应该修炼的本领。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政涛教授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和我们做了专题交流。李教授认为面对激情的缺失,视野的限制,好奇心与倾听素养的培养尤其重要。听李教授的课令我感动的是,一个长江学者依然有自己心中的榜样, 比如叶澜教授和成尚荣教授。如何倾听?听观点、听问题、听方法、听视角、听框架、听语言是李教授的建议。比如听视角,观课一般人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叶澜教授则观教与学的互动生成,因为教与学是共生而密不可分的。至此,我思考的是如何突破自己思维的边界。整本书阅读我做了这么多年,我的进步在何处?全市的小学阅读工程主题教研活动,我视野的边界有突破吗?如此想来,愈发感到时间的紧迫感。不抓紧学,突破就无从谈起。</p> <p class="ql-block"> 从激情、视野,谈到思维品质和理论化。看似话家常,逻辑却是层层深入。李教授说,未经理论化的实践经验是留不住的,是会飞灰湮灭的。理论化的难题如何破解?一是概念化,特级教师应该有概念敏感、概念思维和概念自觉。我发现李教授讲课的特点是抛观点+举例说明,而非理论的堆砌。这正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比如什么是语文,他说语文应该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个性化地表达,才能成就学生之文。比如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之别,并举解决的是五育失衡不全的问题,融合解决的是五育割裂对立的问题。从并举到融合才能走向共生。二是抽象化,特级教师应该把点状的经验进行概括与凝练,突出核心观点、问题、主张、方法。这项修炼可以通过辩论、写读书报告、压缩发言时间进行。三是依据化,包括历史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区域传统文化),理论依据,事实依据。四是前沿化,特级教师要有前沿敏感和前沿自觉。要看山顶、看天气、看方向。代表性、前沿性人物要掌握,最后把自己变成前沿。</p> <p class="ql-block"> 如何把握前沿?抓重大会议,抓政策文件,抓顶尖期刊,抓代表人物,抓立项课题。比如通过《课程教材教法》《全球教育展望》5年目录分析,会发现跨学科和项目学习是热点。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发现国际教育的前沿在生态教育。 有哪些前沿?</p><p class="ql-block"> 其一是智能教育,包括人工智能的教育元宇宙、ChanGPT。而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实现双向赋能、双向进化呢?双师赋能、双师(人师+机师+学生+虚拟同学)协同交互育人是一个新的方向。这个时代我们要思考的不是替代,而是人机共生。</p><p class="ql-block"> 其二是未来学校,路径有通向智能技术,通向人文艺术,通向社区社会,通向天地自然。</p><p class="ql-block"> 其三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一个起点:教学方式、教研方式、评价方式。比如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与整本书阅读,人机交互协同学习,跨学科教学,跨学科学习,五育融合式学习。生活和思想本身是不分科的,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所见、所能和所不见、所不能。所以跨学科学习要坚守学科本位,持守学科价值。跨学科教学的前提是学科教学。五育融合不等于跨学科学习,要化为视角和眼光,不宜面面俱到。可以主融合+次融合结合。</p><p class="ql-block"> 其四是评价改革。从关注冷冰冰的分到育人,走向在育分中育人,以育人的方式育分。从一次性单一性评价走向持续性综合性评价,教学评价依然是教育评价改革的核心,从对教师的评价走向为教师的评价,从基础知识评测走向基础知识与核心素养的测评。</p> <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11日下午是各位坊主对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汇报。“校园农人”的定位,“勾漏教学法”的创立,“点线面结合”的培养模式,“灵·慧.美”教学模式研究,“培评用”结合,对话式阅读,研课·研学·研品,“七色花”校刊,教师社团,“四度六步”卷入式团队教研,“三制一式”,学科共融……大家都汇报精彩纷呈。</p> <p class="ql-block"> 我以整本书阅读与跨学科教学的双向奔赴为主线,介绍了工作坊成立七年来坚持开展整本书阅读的实践。四个阶段的推进,体现工作坊的与时俱进。同时也提到“精准培养 互助帮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1+4”的工作坊运行机制,得到大家的认可。广西师范大学秦娟教授在点评中肯定了大家的成绩,希望大家创造条件去研究,勇于创新。建议大家的工作坊要聚集一个问题去研究,比如勾漏教学法、好玩的数学等。希望大家不仅是一个人的成长,而是带领一群人成长。特别是要用学生的成长来呈现,同时工作坊的名字与内涵要一致。</p> <p class="ql-block"> 4月12日是工作坊论坛,由广西师范大学韦义平教授和熊蓓蓓教授担任点评专家。大家集思广益,就如何增强坊员的身份认同,如何管理工作坊团队,如何围绕一个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展开讨论,有人提问,有人解答。其中不同的工作坊,亮点不一,比如温故、引新、探究、变式、尝试、提升六步校本研修模式。熊西蓓博士就梯队建设给予了指导,建议精准定位,给出个性化培养方案。并指出成长型教师的培养要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去研究,通过教育科研去乘风破浪。创新需要个性化的教学解读。韦义平教授就工作坊的管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工作坊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要用好退出机制。工作坊要有一个主题、方向和目标,引导坊员不断超越自己。工作坊要有成果导向意识和课题研究意识。</p> <p class="ql-block"> 相聚是如此美好,学习永远在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