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井冈山、南昌

兰竹

<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3日</p><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包李师傅的车来参观龙江书院、黄洋界等景点。李师傅是当地的客家人,也是红军的后代,他无比自豪的讲述了毛主席参加他爷爷婚礼的故事,一路上还用通俗的语言,介绍各个景点,给我们讲了许多井冈山的革命故事。使我们更深刻理解了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和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龙江书院,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龙市镇,始建于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是当年三县客籍人的最高学府。1927年,11月中旬,毛泽东同志指示,在龙江书院,创办边界第一所红军教导队,也就是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p> <p class="ql-block">  井冈山会师广场又称红四军建军广场。在宁冈县城龙江河畔。面积约0.5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等率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队伍和湘南农军,约万余人,在龙江河畔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5月4日,在广场中央召开了庆祝两军会师和成立红四军的大会。</p> <p class="ql-block">  八角楼是毛泽东同志旧居,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这里居住和办公,领导湘赣边界的工农武装割据伟大斗争。因为楼房里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所以当地群众都习惯把这栋房子叫做八角楼。</p><p class="ql-block"> 在八角楼,毛泽东当年借着清油灯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p> <p class="ql-block"> 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及路边的荷树。黄洋界,十里横排,高山迭影,雄伟险峻,一望无际,1965年5月,毛泽东在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在这里还可以观看到:日出、峰峦、云海、杜鹃等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 西江月·井冈山</p><p class="ql-block"> 1928年秋—毛泽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下旌旗在望,</p><p class="ql-block"> 山头鼓角相闻。</p><p class="ql-block"> 敌军围困万千重,</p><p class="ql-block"> 我自岿然不动。</p><p class="ql-block"> 早已森严壁垒,</p><p class="ql-block"> 更加众志成城。</p><p class="ql-block"> 黄洋界上炮声隆,</p><p class="ql-block"> 报道敌军宵遁。</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站在毛泽东诗词前面,感受着毛主席当年得知黄洋界取得胜利的喜悦,听李师傅讲,1928年8月30日,湘赣敌军共四个团的兵力,趁我红军主力还在湘南之际,大举进攻井冈山。</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留守井冈山的只有朱云卿任团长的31团的两个连和由王佐、袁文才的地方部队新组建起来的32团,敌众我寡,形势异常严峻。所幸的是,31团团长朱云卿部署得当,不但在黄洋界、朱砂冲、桐木岭、双马石、八面山等五大哨口都修筑了工事,埋设竹钉,多置滚木礌石,更把各乡的赤卫队、暴动队、妇女会、少先队、儿童团都动员起来充当了疑兵。</p><p class="ql-block"> 开战当日,朱云卿沉着应战,指挥战士们排枪齐响,滚木礌石齐放,又让妇孺老人在铁桶中放鞭炮以冒充机枪声。</p><p class="ql-block">但终因弹药缺乏,战斗从一开始,红军处于劣势。到了最后,子弹越来越少,阵地遭破坏,牺牲、挂彩人数急增。朱云卿长叹说:“要是咱们有一门炮,一定会改写战局!”这话刚好被正在指挥人员运弹药、抬担架、送开水而经过这里的杨至成听到了。杨至成说:“团长,咱们有炮!”有炮?<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朱云卿喜出望外,叫人赶紧抬来。</span>下午,贺敏学等人从茨坪军械处抬来了迫击炮架在瞭望哨上,炮兵营出身的战士谭甫仁架好炮位,共有三枚炮弹,一发和二发都是哑炮,第三发如果还是哑炮,那就会阵地失守。他擦拭了一下炮弹,小心的装上炮弹,结果击中敌人指挥所,敌人死伤10余人,敌团长陈纪良身受重伤。这一炮,对敌军来说是致命的,他们以为红军主力回来了,心胆俱落,一时间宵遁得无影无踪。</p>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又来到红军造币厂,此时雨下如注,但也没有挡住我们参观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红军军部将军民们打土豪和战场上缴获的大量的首饰和银器具等,运用谢氏花边厂的铸造技术,请谢火龙、谢官龙等谢氏兄弟为师傅,在井冈山上的上井村,借用农民邹甲贵的民房,创办了井冈山红军造币厂。王佐是红军造币厂的主要负责人。</p> <p class="ql-block">4月5日</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清明节,我们行程安排在南昌,要祭奠南昌八一起义的先烈们,首先来到了八一广场,广场庄严而神圣,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耸立在广场中央,前来纪念的人们,不但有老人、孩子、更多的青年学生。我们结识了两个大学生,他们是武汉大学的学生,他们说今天是清明,我们专来祭奠先烈的。看到了他们,仿佛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有这样的青年,祖国未来一定更加强大。</p> <p class="ql-block"> 老伴以老共产党员的身份,向革命先烈致敬!</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八一广场,我们又来到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此时排队等候的人更是人山人海,从一两岁的孩童到七八十岁的耄耋老人,我们虽然是等很长时间,但看到此情景,还是默默的感动,老伴在排队的时候,即兴做了一首诗: </p><p class="ql-block"> 时至清明,</p><p class="ql-block"> 南昌一行,</p><p class="ql-block"> 缅怀先烈,</p><p class="ql-block"> 祭奠英灵。</p><p class="ql-block"> 我们只要不忘共产党的初心,砥砺前行,祖国一定更加繁荣昌盛!</p> <p class="ql-block"> 至此,我们在南昌即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反对派打响第一枪的地方,结束了红色之旅。几年来我和老伴沿着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的红色印记,参观了井冈山、南昌、遵义、延安和西柏坡。更深刻的体会到: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西柏坡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地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我们虽然已经退休,但革命的精神不会褪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