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独二代姓氏之争? <p class="ql-block">化解目标:“双方老有所依,代有传人,子孙后代孝贤明理”。</p> <p class="ql-block">一、孝亲连根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孝敬双亲,与祖宗连根,既是利上,更是利益子孙后代,连根养根,才能根深叶茂。</p><p class="ql-block">⽗母是孩⼦的根,祖先是家庭的根。这个“根”是看不见的磁场,是频率相同的波,是冥冥之中护佑⼦孙和家⼈的正能量。⼩婴⼉睡醒常会啼哭,⼤⼈不在⾝边的时候也会啼哭,但妈妈⼀抱起就不哭了。⽗母和孩⼦有两条看不见的根连着,即⼼根和意根。⽗母爱孩⼦,孩⼦爱⽗母,这就是⼼根。孩⼦和⽗母双⽅都看得见摸得着这就是意根,⼤⼈离开孩⼦的时候,意根断开了,孩⼦会恐惧,故⽽⼤哭。⼦⼥不孝敬⽗母,⼼根断了,⼦⼥会倒霉;若⽗母只给钱不管孝道德⾏的教育,⼼根断了,⼼根断了⽐意根断了更可怕。⽗母不爱⼦⼥,不管⼦⼥,⼼根意根都断了。根断了就不是好事。个⼈、家庭就会⾛向衰败。根连得紧,个⼈、家庭就会欣欣向荣。</p><p class="ql-block">曾⼦是孔⼦的得意门⽣,是孔⼦思想著作的汇集者,被后⼈称为宗圣。曾⼦是《⼆⼗四孝》中的⼀位孝⼦,和影响中国⼏千年的《⼆⼗四孝》上的每⼀位孝⼦⼀样,他们都是⼈⽣成功的佼佼者。他们哪来那么⼤的能量帮助⾃⼰成功呢?皆因他们是孝⼦,他们⾃⼰那台“⼼灵计算机”和⽗母祖先的终端联⽹了,和宇宙终端联⽹了。</p><p class="ql-block">《⼆⼗四孝》中有曾⼦⾏孝的故事,曾⼦和⽗母的根就连得很紧很深。曾⼦上⼭砍柴,曾⼦的朋友远道⽽来拜访,曾⼦母亲⼀时不知道怎样把曾⼦叫回来。那个时代⼜没有⼿机,曾母就把⼿指放到嘴⾥咬了⼀下。曾⼦在⼭上感到⼀阵⼼疼,知道母亲在家⾥呼唤⾃⼰,随即下⼭回家,果然家⾥有事。曾⼦母⼦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应呢?因为他们是⾄孝的母⼦,他们那条⽆形的根是连着的。现代⼈为什么没有或少有这种感应呢?因为现代⼈的孝道少得可怜。</p><p class="ql-block">个⼈的能量相当于⾃⼰⼀⽣所学的知识,⽗母祖先的能量相当于互联⽹。⼀个⼈⼀⽣学到的知识怎能和百度⽐呢?怎能和⾕歌⽐呢?我们倡导连根养根,就是要让⼤家连上祖先这个“百度”⽹,连上祖先这个“⾕歌”⽹,那⾥有着⽆穷⽆尽的能量和智慧。</p><p class="ql-block">现代也有“联⽹”事实存在的实例。俗话说:娘挂⼉路来长,⼉挂娘扁担长。母亲对⼉⼥的牵挂是最真诚的,若⼩孩⼦在家⾥出什么事了,在外⾯⼯作的母亲肯定会感到⼼慌或⼼乱。因为母亲的“⽹”和孩⼦是互联相通的,但孩⼦那个“⽹端”不⼀定和母亲相通。若两个⼈的⽹都是相通的那才叫“互联”,如曾⼦和他母亲的“⽹”就是互通的。</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个⼈来到世界上,谁都离不开五伦,即:⽗⼦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有义、朋友有信。故古⼈说,⼈⽆伦外之⼈。在古代,每⼀个家庭乃⾄每⼀个家族都有⾃⼰的家道、家风的承传。⼦孙有了承传,就和祖先连上了根。⼀个家庭就好⽐⼀颗树,祖先长辈是树根,成年⼈是树⼲枝叶,孩⼦是花果。施肥浇⽔的时候⼀定要浇在根上,⼤树才会枝繁叶茂。如果把肥⽔往花果上浇,那肯定会把花果溺死。</p><p class="ql-block">⼀个家庭(或家族),有条件时要布置⼀个家堂,把祖先和已故长辈的牌位⽴在上⾯,春秋祭祀,逢年过节祭祀,常以⼀颗恭敬的⼼,感恩的⼼,带领⼀家⼈祭拜祖先,做给年轻⼈和孩⼦们看,在冥冥之中把孩⼦的根和祖先的根连上,让历代祖先的正能量源源不断地输⼊孩⼦的福⽥中。年轻⼈则要孝敬⽗母,尊敬长辈,祭祀祖先,⾃⼰的这条根才能和祖先的根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生命之树》这首歌的歌词写的特别好,“家是一棵树,父母是树根,我们是枝叶,花果是儿孙。生命是一棵树,孝道是树根,爱心是枝叶,花果是人生。”</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生命是我们的祖上世世代代传承而来的,祖上是我们的生命之根,如果怠慢自己的“根”,就等于怠慢自己的生命。</p><p class="ql-block">我们要铭记千百年来古人的教诲 ——“百善孝为先”。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其内在的含义:“尽孝”就是在护养我们的生命之根,就是在连根养根。如果违背了以孝为先的道理,不管如何努力、拼搏也只能以衰败而告终。就像树木,树枝树叶修剪得再好看,根上不浇一滴水,最终也抗衡不了自然规律,只能是枯萎衰败。我们每个生命都渴望壮大、美丽、富饶,因此我们对自己的根,对“我们的祖辈”要用感恩的心去接受,以虔诚地心态祭祖祈福、连根养根。这其实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关爱,也是对自己生命的感恩之举。(这章内容转载整理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二、姓氏的由来、传统与科学</p> <p class="ql-block">据学界研究,中国姓氏的数量有两万多个,其中还在使用的有3000多个,经常使用的有500多个。这些姓氏包含巨大的文化价值,许多郡望堂号、家乘谱牒、家法族规、字辈派语、文化遗迹都与姓氏有关。</p><p class="ql-block">姓氏有文化的底蕴,也有法权的传统,数千年来,中国人在这个标签中注入了血缘、族谱、宗法等内涵。尤其是老一辈人,有强烈的“承祖”意识,认为孩子的姓氏是“香火传承”的标志。</p><p class="ql-block">《说文》:“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p><p class="ql-block"> 刘恕《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p><p class="ql-block">姓——统一家族先祖,弄清自己出自于何处的标志。</p><p class="ql-block">氏——区别家族后代,弄清子孙分化于何处的标志。</p><p class="ql-block">先秦时期,姓与氏是分开的,太史公司马迁在作《史记》时,把姓氏统称,从此,“姓氏”之称,自太史公起合而为一。</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姓氏不单是个字,也不仅仅只是一种符号,它明确自身的血脉及渊源,是中国古老的根文化。</p><p class="ql-block">姓氏由来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早期是母系社会,子女从母居,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子女随母姓,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女字底,是区分部落的特定标志符号。如上古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后来进化到父系社会,子女改随父姓,并一直延续至今(男方入赘例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子随父姓这一传统持续至今约五千年,其经过历朝历代而常盛不衰的存续,道理何在?综合相关学者研究,理由比较集中,比较有说服力的,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1、子随父姓是社会进化的必然选择。居于男性的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逐渐优于女性,人类社会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进化,为维系家庭和族群的稳定和繁盛,子女从父居随父姓,是适应社会进化的必然选择。</p><p class="ql-block"> 2、子随父姓有利婚生子女推定。基于不同的自然禀赋,母亲的身份永远都是恒定的,但父亲的身份却难以确证。子女随父姓氏就是身份认同的最佳方式之一。</p><p class="ql-block"> 3、子随父姓,符合遗传规律。根据近代以来的遗传学理论,男性从父系祖先基因中可以继承一种永恒不变的遗传物质——Y染色体。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 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p><p class="ql-block">从这个角度探讨,子随父姓不单纯再是亲子关系的证明,还可以用来辨别世系,确立名分、辈分,防范乱伦、乱宗,维护家族伦理秩序。</p> <p class="ql-block">三、独二代姓氏之争的化解之道</p> <p class="ql-block">《礼记·婚义》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p><p class="ql-block">古人认为:婚姻关乎两人之好,关联二姓之祖先后代,既神圣又严肃。</p><p class="ql-block">由于种种原因,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打压和排斥,许多国人不信传统,不守道德,加上不学法律,不讲科学,对婚姻的认识已完全退化曲解,尤其是当今之社会,不婚、恐婚、同性之婚、丁克之婚、人机之婚……种种怪异乱相频发盛行,全社会离婚率逐年攀升。</p><p class="ql-block">做为特殊政策造成的特殊一代,全国约1.8亿的独生子女,其中大部分(80后、90后)已到了谈婚论嫁,结婚生子的年龄。双独婚姻的问题也随之遍地开花了。</p><p class="ql-block">如何解决双方老人的养老问题?如何解决独女家庭的“香火传承”问题?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不能再回避了。由于没有找到好的办法,于是就有了独二代的姓氏之争,争来争去,不少家人为此付出了代价:失去了婚姻,失去了亲情,失去了事业,失去了健康,失去了生活,失去了未来。</p><p class="ql-block">分析独二代姓氏之争的原因,有“双独”造成的客观原因,更深层的是主观原因:对姓氏的认知严重肤浅与偏差。例如:</p><p class="ql-block">有的并不在乎姓谁,他(她)认为姓氏仅仅只是一种符号,姓谁都一样,不必太较真;</p><p class="ql-block">有的认为姓氏代表权力,必须“男女平等”(男权女权之争),为此有人发明了“双姓共名”,并盛行一时;</p><p class="ql-block">有的认为姓氏代表“祖宗的香火”,必须力争,否则“绝代”;</p><p class="ql-block">有的把姓氏做为孩子的归属,只认本姓孩子为本家的子孙。</p><p class="ql-block">等等,等等……</p><p class="ql-block"> 如何化解姓氏之争?</p><p class="ql-block"> 秉承传统,兼顾现实,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化解思路和办法,供相关人员借鉴参考:</p><p class="ql-block"> 遵循传统,子女原则随父姓。因女方独女“无后”,为防“绝代断根”,独二代多男,可商定一男随母姓,承传女方祖宗“香火”;若独二代无男(或独男)多女,可商定一女随母姓;以上商定需同时征得双方祖宗同意。若是独生,姓随父亲,但要教育独生子女孝敬双方老人,负责双方“香火传承”,祭祀双方祖宗,入双方家谱;并仿独二代姓氏办法,独三代接续,直至双方都有各自的本姓男性传承人为止。</p><p class="ql-block"> 独二代,为防“绝代断根”,也可效仿先人,以收养,过继,入赘等方式解决“香火传承”。</p><p class="ql-block"> 异姓或女性传承人只是权宜。为了确保传承脉络清晰,权宜传承人信息要记入家谱。</p><p class="ql-block">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大爱之心的人!有爱就有办法!</p><p class="ql-block"> 不管男方女方,因为缘份聚到一起,因为婚姻,成为了一家人。大家都要珍惜缘份,珍爱家庭,爱双方父母,敬双方祖宗,疼双姓子孙。不分男方女方,大家一起面对困难,一起想办法解决难题。</p><p class="ql-block"> “香火传承”不仅体现在姓氏,更要<span style="font-size: 18px;">落</span>实在祖德祖训,家道家风的传承!</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以后,女性的社会地位提高,为实现男女平等,法律赋予了夫妻共同决定孩子姓名的权利。现行《婚姻法》第二十二条就明确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p><p class="ql-block"> 当然,法律也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但需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姓名权,需要符合公序良俗、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等等。</p><p class="ql-block"> 所以,以上这些办法,既尊重传统,又兼顾现实,与法律规定和精神也是相适应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