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p>曾几何时</p><p>杭城闸口白塔附近龙山河<br></p><div>连接着运河、城内河道与钱塘江</div><div>于是城内河道有了通往大江门户</div><div>如今<br></div><p>江河汇之三堡船闸<br>接过担子</p><p>担起内陆河道与大江</p><p>相互连接重任</p><p>同时也成为新地标——<br>京杭大运河终点<br>由此,便是面向大江<br>云帆直济,物流通达<br>有了三堡船闸,江南运河小宇宙爆发</p></h1> <h1>这是1784年杭州省城海塘图<div>标注的三堡位置</div></h1> <h1><p>早前,大运河并没有直连钱塘江</p><div>运河终点在杭城武林门附近的艮山港</div><p>1983年京杭运河与钱塘江</p><p>沟通工程正式开工建设</p><p>开挖艮山港至三堡的6.97公里河道</p><p>1989年新建三堡船闸通航</p><p>京杭运河与钱塘江直接贯通</p><p>1996年,三堡二线船闸建成</p><p>通航能力再度大幅提升</p></h1> <h1>它北通上海港和长江</h1><h1>东连杭甬运河直达宁波港</h1><h1>西溯富春江和新安江入皖</h1><h1>南抵钱塘江腹地金华、兰溪</h1><h1>成为浙江省水运网的重要枢纽</h1><h1>对改善华东地区的水运条件</h1><h1>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h1> <h1>钱塘江水位高于杭城内运河</h1><h1>平均落差近3米<br>有了船闸水位调节</h1><h1>5百吨位船只穿行于江河之间</h1> <h1></h1><h1>毗邻三堡船闸,西边有一座醒目建筑<br>便是杭城非常重要的给水和排涝工程<br>自古,河水滋养人间万物<br>却常常引来涝灾,洪水泛滥<br>治水也是亘古话题<br>早前,杭州涝水通过城内河网</h1><h1>汇流到低水位的运河<br>或向北流入太湖,或顺着运河流入长江<br>被动排涝,有时候有心无力<br>虽有三堡船闸,但钱塘江水位常年在4米左右<br>运河常年水位在1.3米<br>杭城的运河段与河道无法自主排涝<br>汛期,城内河道两侧被淹没是常有的事</h1> <h1>如何在汛期能主动调节河道水位</h1><h1>驯服涝水泛滥,保障城内百姓生活</h1><h1>于是有了三堡排涝工程</h1><h1>工程于2009年12月开工建设</h1><h1>2015年6月基本建成投入试运行</h1> <h1><p>杭城内河网水位调节的主动权</p><p>回到了人们手中,水位控制的基准点</p><p>以拱宸桥运河水位为标志</p><p>正常水位1.9米以下,汛限2米</p><p>当水位到达汛限</p><p>开启四台机组中的一台排涝</p><p>如果四台全开,24小时内</p><p>可以往钱塘江排出一个半西湖水量</p></h1> <h1><p>除了排涝,还具备为运河供水功能</p><p>运河水源基本来自边上支流</p><p>如古新河、余杭塘河,龙山河</p><p>而三堡排涝工程平均每天为运河</p><p>供水150万立方米,是妥妥的大户</p><p>排涝工程在平衡江南运河水位</p><p>循环运河水质方面,责任担当</p><p>带头大哥名至实归</p></h1> <h1><p>三堡船闸,南排工程</p><p>守护着杭城大小河道</p><p>迎候着川流不息航船</p><p class="ql-block"><br></p></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