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风马旗是古象雄时代所留传下来的习俗。</p><p class="ql-block">风马旗又称为呢嘛旗、祈祷幡等,或音译为隆达、龙达,是指在藏传佛教地区的祈祷石或寺院顶上、敖包顶上经常竖立著以各色布条写上八字真言,六字真言等经咒,捆扎成串,用木棍竖立起来的旗子。 因布条上画有风马一只,寓意把祷文藉风马传播各处,故得名“风马旗”。</p><p class="ql-block">马经幡象征着生命的本源,具有深奥的意义,整个经幡完全是融情感与理性为一体的产物,完全是表现人们美好精神愿望的载体。但在最初的实际运用中,风马旗并不是寄托藏人祭祀神灵、祈祥祛难的心愿的,而是军队的标志。根据才情横溢的根敦群佩著作《白史》称:大部分臣民皆为游牧,每户门上都立一根旗矛,这是藏族独有的习俗。此亦最早是军户的标识,后演变成为一种宗教习俗行为。哪怕是一户也要在门上插经幡,一直保持着。</p><p class="ql-block">一块风马旗版雕刻完毕(以木质版居多,也有石刻版和金属版)即分别印刷于白、黄、红、绿、蓝等各色布面上,一面面风马旗随即诞生了。</p><p class="ql-block">风马旗的印制过程并不复杂,但却是充满宗教严肃感的。如所用的布、纸、油墨必须洁净,木版用过一次必须经过熏桑方可再用,工匠亦应于工作前焚香净手颂经,并应尽量选择朝东南方向的房屋做工作间,否则就会减损风马旗的神圣力。</p><p class="ql-block">这块精致的木质风马旗雕版,是传承下来的,由于鄂尔多斯地区蒙古人一直以来信奉藏传佛教,因此每户人家门前都会树有三叉戟长矛,上面悬挂风格独特的风马旗,每逢进入查干萨日(白月节)之时,都要请出风马旗雕版,虔诚地重新拓制崭新的风马旗,将破旧褪色的旧旗子换下。这块雕版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流传至今,实属不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