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涛:滨海抗战,情系热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

起的早(拒送花)

<p class="ql-block">  当年抗大文工团刘知侠和王久鸣创作的广泛流传滨海临沭一带著名歌曲《沭河的歌声》,是对白涛同志在临沭这片热地上创建革命根据地做出不朽贡献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沭河好风光,庄庄相连多么长,土地肥来人口广,庄稼人勇敢有胆量。鬼子太心狠,顽固土匪趁火抢掠,杀的杀来抢的抢,大好的沭河遭了殃。八路军来了老四团,人民里走出了白县长,不让鬼子猖狂,不让鬼子抢掠,民兵千千万,拿起刀和枪,拥护八路军,紧随共产党。 游击小组多活跃,沭河人民铁样强,保住我们的田庄,保住沭河的风光,让敌人望着沭河颤栗,让我们在沭河上歌唱。”</p> <p class="ql-block">  刘白涛,1914年生,1985年去世。曾用名白涛,安徽省凤台县人。1938年2月参加革命,同年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40年受党委托,到临沭任县委书记,一手创建了滨海抗日根据地。1943年10月任滨南行署主任。解放后,历任杭州、上海铁路分局局长、党委书记,中国人员志愿军新建铁路指挥局副局长,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副司令员,上海铁路局党委书记,铁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他与临沭人民水乳交融,感情深厚。根据其遗愿,去世后,葬于临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年抗战,情系热土——临沭第一任县委书记刘白涛</p><p class="ql-block"> 古“琅琊八景”之首的“苍山叠翠”,是临沭人最钟爱的休闲娱乐佳境。山下,苍松翠柏掩映的滨海革命烈士陵园里,长眠着临沭第一任县委书记——刘白涛。</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而家是安徽风台的刘白涛,任临沭县委书记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为什么去世后要葬在鲁南一隅的临沭呢?</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前来拜祭老父亲的刘沭东说:“长眠在临沭,是老父亲的心愿!临沭,是老父亲的第二故乡。我出生在临沭,父亲给我起名‘沭东’,打上了临沭的烙印。父亲爱临沭,爱临沭的山山水水,爱临沭的人民。革命战争年代,临沭人民虽然很穷,但是很淳朴、善良,他们养育了我们,支持八路军打敌人。他们把最后的一把粮当军粮,最后的一块布做军衣,最后的一个儿子送到战场。那种血浓于水的感情,怎么能用语言表达!”</p> <p class="ql-block">1932年11月摄于蚌埠,前排左为刘白涛</p> <p class="ql-block">从8岁开始,父亲就把他送到刘楼本村读私塾,从启蒙的《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读起,依次读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等经典书目,还学了《史记》、《资治通鉴》中的一些古文选段。6年中他接受了比较完整的私塾教育,初步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规范。后来,又在南刘楼小学、怀远县中学、寿县中学学习了5年,接受了现代科学文化的新式教育,于1932年秋考取蚌埠省立乡村师范学校,在这个学校学习了4年。</p> <p class="ql-block">白涛同志初来苍马地区时,苍马地区根据地只剩下在徐家贺城、旺南庄、岭南头、曹庄一带,南北不足9公里,东西不足2.5公里,面积只有20多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被日伪军讥笑为“一枪可以打透”的根据地。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和恶劣的环境,他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以革命的武装打击反革命武装,组织苍马地区的人民起来保卫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他把地方上的零散武装集中起来,组成了苍马游击大队。12月份,在店头清真寺召开大会,成立了临沭县伊斯兰抗日救国大队。(又称临沭县回民大队)这些地方武装,由办事处统一领导,配合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二大队英勇奋战,顶住了敌人穷凶极恶的进攻,保住了沭河以西的“弹丸之地”。刘白涛同志在临沭县工作期间,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山东分局、山东军区的指示,积极发展地方武装,开展减租减息运动。随着斗争形势的好转,县委相继在蛟龙、大兴、古贺、巡会、岌山、挂剑、沂滨、夏庄建立了区委和区政府,任命了区长、乡长和村长。1943年3月,临沭县大队又扩编为临沭独立营,全县政府武装和群众武装迅速发展起来。这期间,全县的地方武装除保卫地方政权,维护社会治安,开展游击战争外,还配合主力部队参加了击毙日军大队长小林的战斗,郯城战役,醋大庄围困战。在击毙日军大队长小林战斗中,临沭参战民兵受到滨海专署明令嘉奖。郯城战役,临沭县组织万余名群众破袭临郯公路,动员千余名民兵奔赴郯城,担任战地勤务,抢运了大批粮食物资。战役结束后,教二旅在蛟龙村召开祝捷大会,115师代师长陈光发表讲话,表扬了临沭参战民兵。醋大庄围困战,临沭县大队和1000多名民兵民兵围困醋大庄日伪据点达一年之久,创造了突出的战绩。10月11日,省武代会特致函慰问,省武委会授予“包围据点模范”光荣称号。</p> <p class="ql-block">随着地方武装的不断壮大,大刀长矛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武器弹药不足是制约地方武装发展,影响地方武装战斗力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临沭、沭水两县联合举办爆破技术训练班,历时两周,有50名民兵骨干参加了学习,10月中旬,县委、县武委会先后两次抽调区、村干部进行培训。以后各区爆破培训班先后开课,地雷的研制爆破技术在解放区基本得到了普及,民兵们就地取材,把石块凿上眼子,装上自己用硫磺、土硝、木炭制成的炸药,埋在道口桥旁,安在门前窗后,使敌人一踏进根据地就提心吊胆。这期间,出现了全国闻名、威震敌胆的爆炸英雄马邦才。白涛同志在临沭任县委书记兼县长和县大队政委期间,还发动群众,斗争投靠日伪的恶霸地主,实行减租减息,让农民群众在党的工作中得到实惠。</p> <p class="ql-block">刘白涛同志在临沭工作期间,正是日伪军多次“蚕食”,反复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的艰难时期。日寇在军事上对解放区进行扫荡进攻的同时,对根据地大搞经济封锁,妄图把根据地的军民饿死困死。日寇的经济封锁,给根据地军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不少地方缺吃少穿,部队的供给有时连“糁子煎饼就煳盐”的生活标准都难以保障。因此,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改善人民生活,保障政府和军队的供给,是摆在抗日民主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1942年,党中央向根据地发出了“咬紧牙关,度过最困难的两年”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临沭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p> <p class="ql-block">经济的发展,使根据地党政军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部队和县区干部的粮食供应有三分之一的细粮,每年有两、三个月能吃上白面,每人每天还供应五钱油、五钱盐、一个菜,每周每人有半斤肉,机关工作人员每月每人还有两块钱的津贴。部队指战员冬有棉衣夏有单衣,会抽烟的每月发一条纸烟。农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基本能吃饱了肚皮。根据地军民的生活改善,使敌占区20000多名难民拥入滨海地区。临沭县人民认真贯彻滨海专署的指示,在全县开展了“一把粮”把运动,即各家各户拿出“一把粮”,救济来根据地讨饭的敌占区人民。使逃入临沭的难民无一饿死,许多人还参加了抗日武装。</p> <p class="ql-block">刘白涛同志身为临沭县县委书记、县长及县大队政委,集党、政、军三职于一身,在县区机关缺乏干部,地方武装缺乏兵员的情况下,为了大局,为了全中国的解放,他将本地培养的300多名优秀干部送到祖国各地,每年春天组织农民勇跃参军。为全中国的解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当时流传的“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捻钉”。“当兵的埋了没死,掏煤的死了没埋”,我党的力量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动员农民参军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白涛同志以共产党人的伟大胸怀,以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为己任,在全县广泛宣传报名参军的伟大意义,并对全县的军烈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关心照顾,在全县形成了“兄拉弟,儿别娘,前呼后拥上战场,齐心协力打东洋。”的参军热潮,每年都有大批的热血青年报名参军。当时,不少青年为了参军打鬼子,婚期一拖再拖。</p> <p class="ql-block">  随着临沭县革命根据地的日益巩固和发展,1943年,我党对地方上的抗日民主政权进行了进一步调整。滨海专署在滨南地区的几个县成立了滨南行署。这年10月,白涛同志从临沭调行署任行署主任。临沭县人民在新的县委和县政府领导下,继续投入保卫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并不断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