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踏青季•邀您探秘古迹和遗址征文】 八大山人与青云谱

周游世界(荣获国际旅行家称号)

<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国画大师,其艺术思想融合了儒、释、道文化精髓,其艺术风格深邃、空灵、含蓄、自然,表现了中国绘画追求的崇高意境,其艺术技巧达到了中国笔墨功夫的最高境界,“三百年来领袖群伦”,其后历代大师如吳昌硕、齐白石、张大千等莫不对其推崇备至而心追手摹。</p> <p class="ql-block">四月二日,我踏青来到我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八大山人纪念馆。探秘八大山人的古迹和遗址。</p><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纪念馆坐落在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青云谱内,滨宽阔的梅湖,曲水环绕,绿树成荫,独揽湖山田园之美。</p> <p class="ql-block">跨过入园的小桥,便见遗址大门,石刻“青云谱”三个大字,仍是三百年前的砖石建筑。</p><p class="ql-block">青云谱历史悠久,西汉末梅福在此建“梅仙祠”,为青云谱前身最早的名称;东晋许逊在此建立“太极观”;唐大和五年(831年)更名“太乙观”;宋至和二年(1055)年重建庙,称“天宁观”;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朱耷(八大山人夲名)隐居于此,改建为青云圃,清康熙年间在原有道院基础上重建,“易”圃为“谱”,寓意“青高如云”。</p> <p class="ql-block">走过青云谱遗址大门,就是八大山人纪念馆正门。馆名为郭沫若题写。与所有游客一样,我也见缝插针,存照敬重。</p> <p class="ql-block">刚进门,八大山人雕像早己恭候着四面八方的游客。</p><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夲名朱耷,为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子宁献王九世孙。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朱耷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熏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p><p class="ql-block">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朱耷时年十九,不久父亲病亡,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一生以明遗民自居。</p> <p class="ql-block">青云谱巧借地势、因形造景的亭台、水榭、假山、小桥、花木、溪流、错落有致,相得益彰,为江南名园。</p> <p class="ql-block">万历古井,八大山人曾在此打水。</p> <p class="ql-block">莲池,书法家王羲之曾临池作书,清洗笔墨。图为隐居青云谱的八大山人莲池垂钓雕塑(系作者2020年7月18日游园摄)。</p> <p class="ql-block">园內有八大山人墓。八大山人孤寂贫寒地度过了晚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一七○五),享年八十一岁。</p> <p class="ql-block">离开青云谱东面的庭院,穿过圆门,我走进西面的青云谱道院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青云谱二门,也是三百年前的砖石建筑,门上刻有“净明真境”四字。原青云谱道院内屋宇布局以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为主体,三殿逐次递 进,曲廊相通,甚是幽雅。300余年间,道院几经兴废,解放初已是庭院荒芜,残破不堪了。经修葺,于1959年成立了国内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八大山人纪念馆。原殿堂辟为展厅,有系统地陈列八大山人书画作品及生平史料。</p> <p class="ql-block">青云谱古建筑群总体布局采取南北中轴线封闭式、天井院落递进式构成,周围有回廊环绕,形成前后四合院布局。</p> <p class="ql-block">天井有良好的排水、采光功能,门窗饰以雕花格扇。</p> <p class="ql-block">左右设偏殿厢房。</p> <p class="ql-block">整座古建筑群由清水墙与园林隔开,自成一体,别有洞天的明清江南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纪念馆具有丰富的藏品 ,馆内现设有书画展厅十座, 陈列八大山人生平史料及其珍品八十余件,其中代表作有: “墨荷图”、“鸟石阁”、“松鹤阁”“柘木立鹰图”、“寿鹿图”。</p> <p class="ql-block">大厅正中展出八大山人三幅真迹。</p> <p class="ql-block">三幅真迹分别为:右《墨荷图》,中《双鹰图》 ,左《孤松图》。</p><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以水墨写意画著称,尤擅长花鸟画。其画面构图缜密、意境空阔;其笔墨清脱纯净、淋漓酣畅;取物造形旨在意象,笔简意赅,形神兼备,体现出其孤傲落寞清空出世的思想情感。</p><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常常用象征手法来抒发自己的心意,比如鸟、鱼等,都以白眼向人,使得所画的动物充满倔强傲然之气,这也正是他自身写照。</p> <p class="ql-block">我来到东偏殿,也是八大山人纪念馆展室,门额挂着八大山人书写的《山房涉事》。八大山人晚年常常在他的画上钦上“涉事”的字样,意思是说我的画不过是随意之为、率性之作,并不是刻意追求、争强斗狠,这表达了八大山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p> <p class="ql-block">《山房涉事》内有八大山人故居及行踪介绍。明朝的灭亡是八大山人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他由一个王孙贵族变成了一个僧人、道士,政治的变乱使他失去了一切,国破家亡之痛影响了他的终生。</p><p class="ql-block">他如果不是有这段惨痛的经历,也不会遁入空门;他如果不是遁入空门,也就不会潜心学道;他如果不是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杀,也不会隐姓埋名;他如果不是受封建礼教思想中的“无后为大”思想的影响,也就不会由佛转道,取妻生子;他如果不是在思想、感情极度压抑,悲愤、抑郁到极致,他的作品也不会如此的怪诞、冷清。</p> <p class="ql-block">綮园主楼,八大山人为门额题写《在芙山房》。晚年时,他把自己的住处命名为《在芙山房》,也常把“在芙”、“在芙山房”作为自己的名号钦在自己的书画作品上。</p><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用过的字、号、别名极其之多,号雪个、个山、人屋、纯汉等,这些都是他不同时期用过的字号。八大山人则是他弃僧为道士后所用,以前的字号他都舍弃没有再用,唯独八大山人是他唯一留下来的。“八大山人”的用意十分巧妙和独特,他在书画上的署名总是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起来写,有时像“哭之”,有时像“笑之”,苦笑不得,其实质上是想表达对于国家破灭的悲痛之情。</p> <p class="ql-block">东偏殿庭院还有一个展室,从它门前庭院的石刻指向,是《黍居》。</p> <p class="ql-block">《黍居》是八大山人的卧室,也是他的书宅兼画室。由于他出色的书画被众人所关注,许多清代的统治者干方百计来跟他套近乎,想要把他收为己用,然而八大山人并不买他们的帐,装聋作哑,行为怪异,所以当时人们以为他疯癫。而山僧、贫士、屠夫、孤儿,向其索画,有求必应,慷慨相赠。</p> <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的自画像:“个山小像”。一生亦僧亦道。僧道也只是他这个遗民用来避世自保的外衣。他一度还在外面搭草房住:“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丛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志,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这是他自己的写照。如同在其自题山水册所诗云:“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薍石枒杈树,留得文林细揣摩。”看来梦里的旧山河才是他一切创造的源泉吧。</p> <p class="ql-block">八大山人,前承古人,后启来者。齐白石老人曾有记三:“青藤(徐渭)雪个(八大山人)远凡胎,缶老(吴昌硕)当年别有才。我原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其倾倒如此。八大山人给中国留下丰厚的艺术和思想宝藏,当今国人也给八大山人以特别的尊敬与呵护:2012年发行了《八大山人》电影,讲述了“八大山人”朱耷在明朝灭亡之后,坚守自己的画品人格,勇于与权贵作斗争、视金钱如粪土的高尚情操的故事。2018年,江西南昌市举办“八大山人艺术节”。</p><p class="ql-block">原许殿门额上高悬《高山仰止》,这是后人对八大山人的高度评价,由江西藉著名书画家胡献雅题写。高山仰止,出自《诗经·小雅·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对有气质、有修养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崇敬、仰慕之情。</p><p class="ql-block">1985年八大山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总之,青云谱洋溢着八大山人的才气、精神和性格,这里有一个鲜活的灵魂漂荡,这里有一个伟大的价值闪亮。八大山人纪念馆成为南昌的一个文化高地和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如今,八大山人纪念馆己是八大山人梅湖景区核心,充分利用八大山人历史人文资源和发挥梅湖水系生态资源优势,形成“水墨书香,闲适天堂”的书画等文化艺术家聚集地,国际文化艺术人士进行商业文化交流的平台。美仑美奂,目不暇接,犹如人间仙境,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寻幽古迹青云谱,探秘八大山人,感叹国学精深,源远流长;人品至贵,传世不朽!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p><p class="ql-block">值!这次探秘古迹遗址,让我学习和理解了“根和魂”,我们的四月踏青季探秘也是为复兴中华贡献微薄之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