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间最美四月天,不负春光与时行”。清明过后的太阳暖人而妩媚,趁着阳光正好,清风若凉,悠然安闲地在自家的阳台上沏上一杯香茗,品闲着东方朝阳,夕阳西落的暮年时光。新家小区内梅花、李花、玉兰、樱花还有叫不出名的各种花卉次弟绽放,花开花落。俯瞰楼下迎宾水池微风涟漪,人行道旁新枝嫩叶迎风摇曳,楼幢间绿草如茵,通透敞亮。去年七月迁家“印江洲”至今已近一年,虽然在温江同小孙陪读,但节假日返家也经历了春暖夏热秋风冬凉。仲春之际暖阳宜人,家居于此,幌如有一种身在公园或入驻酒店的感觉,如此环境的新居,不就是我心心念念的居家归宿吗?</p> <p class="ql-block"> 蓝天洒下朝阳,清风拂过阳台,一杯素茗醇恬而清心,随着茶叶的沉浮散发出绵绵幽香。顿时,一种新居思故的情愫和乡愁莫名而来,冉冉于胸……</p> <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岁月如流。转眼从二十岁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四十六载春秋(上班四十年,退休赋闲六年)。这期间,上班辗转七个单位迁家九次,这段过往虽说平凡如烟却给我留下了深沉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时光不语,过往可述。穿过时空邃道来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即一九七七年十月,曾记得那正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金秋艳阳,稻黄菽熟,踏着秋风的舒爽和丰收的喜悦,从泥泞绕脚的田坝走进了农村信用社,虽然工作对象未离农村,可却摆脱了“背着太阳过西山”的生活环境。由农村户口蜕变城镇居民,当时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按人们的话说:领粮票吃饭旱涝保收,泥腿子穿上鞋子了。</p><p class="ql-block"> 怀远镇信用社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农村信用社,供销社,人民公社是那个时期具有统领农村生产经济的“三驾马车”。照理说管钱的单位,其营业用房必然是坚固结实敞亮可观的,其实不然,只有两间铺面不仅陈旧不堪,而且空间矮小光线阴暗大约30余平米。有一点可以安慰的是他处于怀远镇的繁华南街,紧挨人民公社政府驻地。营业房后边有两张方桌大小的天井,围绕天井三方一楼一底大约80平米的旧房,据说是没收地主的老宅。全社职工五人居住(其中一人长期在外搞运动),同时金库、会计档案以及凭证材料也存放于此。当年我住楼上一间木板小屋,夏天时屋顶长满瓦蚤,风一吹到处飘零,睡觉有时被其咬醒,一挠一个包,奇痒难忍。如遇刮风下雨房顶、楼板异响不断,非常令人担忧出现意外,尽管如此,初生牛犊不怕虎,何惧暴风和雷鸣。自由散漫的单生汉在此住了三年,也就在这里,恋爱的温柔和罗蔓蒂克的力量催生出了鲜艳的花蕾。</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七年冬季,顺应时代我已参加了高考,当时确因已有工作的自滿,缺乏吃苦拼博的意志和毅力,心怀侥幸去试一试,结果,大学之梦至今仍然还是梦。</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一年初,爱情之花己经盛开,通过相关领导的帮助在下新街找到了一间约有20平米的公房和自己的另一半走在了一起,从此,离开南街单生宿舍,点燃了居家烟火,开启了新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一年经过上级银行批准,怀远信用社选址河坝街新建一楼一底楼房,底层用于营业、库房和职工食堂,二楼为职工住宅。当时我碍于刚刚结婚,无需急迫需求,同事们选房后只剩下一套楼道转拐处的底楼,于是,该套房自然便成了单位分给我的住房。根据考察我将转拐处的空间利用来改作厨房,如此,由于室内脱离了油烟干扰,一厅两室的住房自然凸现出了他的干净和明亮。端头尚有一处空地,工作之余便操弄盆景花草,还笼养了几只母鸡生蛋改善了生活。这样的住家,当时很有滿滿的自豪和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 时间转瞬来到了一九八四年初,在怀远信用社主办会计的岗位上干了七年后被上级农行选调到西山信用社担任主任职务。那时规定,因工作变动住家要随之搬迁。西山信用社地处怀远镇西门,单位住房还算宽裕,楼上一间寝室,楼下横房三间,分别有厨房、客厅、寝室,卫生间是在园坝的尽头。由于楼上屋面质量差,横房建设简陋,夏天暴雨时楼上屋面浸水,楼下住房滴漏,晚上难以入眠。客观上该房的确不宜居住,好在幸运不期而至,次年工作发生了变动,在这里住了一年多点时间。</p> <p class="ql-block"> 由于我喜欢拨弄文字,偶而在报上发表过关于本地农村“万元户”的豆腐块文章,因此在一九八四年底被县农业银行(九三年撤县设市)临时抽调到机关为其撰写当年年终总结,同时执笔行长个人先进材料上报总行,后来行长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人。领导见我对文字还有点灵气,第二年初就将我调入支行信用合作科。信用合作科在农行机关四楼,前面一间做办公室,后一间就是我的宿舍。</p><p class="ql-block"> 当年爱人在相关领导的关怀下,也从怀远调入县乡镇企业局,一家三口暂时住在不到15平米的宿舍里,(当时儿子只有两岁多)可想有多困难,多亏楼下机关伙食团提供了极大方便。</p><p class="ql-block"> 八五年下半年因崇阳信用社(原菜蔬信用社)主任意外生变,支行将我从机关下派到该社担任主任职务。很凑巧的是当时菜蔬社与镇政府和房管所在中南街联建一处大楼即将峻工,按协议信用社拥有楼下四间营业用房,楼上第四层五套住宅。八六年初大楼峻工,顺理成章我就分得了一套住房。该房为通走廊,每层端头设共用卫生间,住房为套房,设厨房,一个客厅,两个寝室大约60平米,这样的设计布局按当时建设要求还算比较合理。一家三口终于在城里有了相应的住家,那当时心里别说有多高兴和快乐。在此居家生活六年,同两个单位的部份职工共处一楼,其间产生了很多故事,这里无须赘述。</p> <p class="ql-block"> 一九 八七年因行政区域调整,城关乡政府与崇阳镇政府合并,崇阳、城关两信用社也相应合并,一年后,因管理和其它原因又拆分,到了一九八九年再次合并名称为崇阳信用社。当时该社拥有员工五十余名(含临时工),设一营业部,下辖12个营业网点,应是成都市较大的基层信用社之一。</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一年为了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崇阳信用社在蜀州路与唐安路交汇处南侧新建营业大楼。次年县信用联社、崇阳信用社和三江信用社在蔡家碾(现崇阳办事处毛桥村)与职工集资联建宿舍楼。</p><p class="ql-block"> 时光向前,世事变幻。一九九二年因安乐信用社主任犯事,组织上将我在崇阳信用社副主任的位置上调任安乐信用社任主任。为了避免因工作变动而失去在崇阳信用社集资建房的资格和分房机会,履职前口头向领导提出这一请求,当即得到了组织上的同意和认可。</p><p class="ql-block"> 九二年底集资建房峻工,次年搬家入住。住房为底楼套三格局120余平米,前后花园接近110个平米。在上个世九十年代初,如象这样的职工宿舍楼在县城里尚属罕见,当时不仅受到了许多单位职工的羡慕,而且还招来了成都市农村信用社系统组织职工参观,纷纷赞叹不已。此后根据时代发展需要,该社职工宿舍楼改名为崇阳信用社蔡家碾家属院或蔡家碾28号小区。</p> <p class="ql-block"> 为使居家舒适靓丽富有个性,我还特别聘请了设计所的熟人为住房前后园坝进行了设计规划。水池、凉棚、兰园、花台等精巧别致,端装大方。前园的紫微花,后园的绣球花(二00五年装修送给他人)一到盛花期路人驻足欣赏赞誉,紫徽花还被住家友邻称之为“园花”。</p> <p class="ql-block"> 蔡家碾小区从一九九三年入住到二0二二年七月份一住就是二十九年。时间长河里他只是一瞬,可人生旅途却悠远绵长。这一小区由于是单位职工住家,他们之间既有工作上的联系,又有生活上的牵连,因此,这里有太多的邻里、同事、亲情和感恩的故事。从小孩呱呱坠地到读书成才,从青春韶华到满头白发,时代的更迭,人生的变故,还有那昔日亲手栽种的桂花如今枝繁叶茂花香满园……这些,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尚有一段插曲,二00九年在崇庆路“锦绣中华小区”购得一套住房,该房与蔡家碾只隔“一碗汤”的距离,次年我和爱人迁入居住,儿媳一家和伙食团仍在蔡家碾未变。随着城市发展和居家环境的提高,“锦绣中华”住房明显不适应居家要求,于是在二0一九年上半将其出售,我和爱人又迁回蔡家碾小区同儿媳在一起。时故境迁,乡愁连绵,目前,住家尽管已迁新居印江洲,但对蔡家碾小区的情怀始终未变。祈愿我家那棵紫微花能夠寄托我对小区友邻们的深情,今年将更加激越绽放热烈火红。</p> <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人生如梦,一些往事记忆犹新,一些往事却不堪回首。一九九八年九月由安乐信用社调任崇阳信用社任主任,担当治理髙息揽存留下的“脏、难、差”艰巨重任。世事难料,风云骤变,一年过后由于诸多因素调离该社回到信用联社机关。</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九年至二00九年,历时十年在崇州信用联社(后改制成农商银行)机关上班,先后于机关办公室、信贷、稽核、资产保全科履职。在做好本职工作时主笔编撰《崇州市信用联社志》一书(建社初——二00五年时段);撰写金融理论研究文章数篇上报省市刋物被相关书籍发表;创作歌颂农村信用的社文艺作品等。二00四年原创诗朗诵《信用社的春天》送呈成都市演出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p><p class="ql-block"> 二0一七年七月正式退休。</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斜,余晖洒满小区,随着夜色临近,路灯、单元灯、草坪灯相继点亮迎接他的主人安全回家。此时“印江州”小区的三个字在灯光水景的眏衬下愈发显得明亮光辉。</p><p class="ql-block"> 期待明天的阳光和清风一同到来,我为你们沏上一杯品茗,共同感受时光的曼妙,品尝春天的清凉和袅袅茶香。</p> <p class="ql-block">摄影:智知(部份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原文:智知</p><p class="ql-block"> 写于成都崇州</p><p class="ql-block"> 二0二三年四月十二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