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关于怎样读书,前人总结出许多很好的经验,如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重在整体把握;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形”;韩愈主张读书须“提要钩玄”;朱熹说读书要“手到、眼到、心到”。每个人都可以总结出自己的读书方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我认为,教小学生读书,要注意做到几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精读、略读与浏览相结合,读书与思考相结合,读书与语文实践相结合。</p><p class="ql-block"> 一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首先要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年级统编教科书中有“和大人一起读”,先引导学生和大人一起读,再慢慢过渡到自己能够独立阅读。每册都有“快乐读书吧”,分别介绍了儿童故事、童话、寓言、民间传说、科普读物等。统编教科书中的课文编排有以一篇带多篇的特点,讲一篇课文,可附带若干篇泛读或课外阅读的文章。许多课文后还有“阅读链接”,比如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后,就链接了萧红《呼兰河传》的结尾部分,要求学生阅读,然后“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地将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下册均有“名著导读”,分别介绍了中外文学名著,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也是从阅读单篇课文逐渐延伸到阅读整本书。课内阅读受时间限制,课外就没有限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如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题材的作品,但多读绝不是傻读、死读,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防止学生“走火入魔”。</p><p class="ql-block"> 二是精读、略读与浏览相结合。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就要把精读、略读与浏览结合起来。很多教师不知道怎么区分,索性都按精读要求讲,而且以分析为主,这必然会影响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精读重在给学生作出示范,指点阅读方法;略读重在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上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浏览重在扩大阅读视野,博观约取。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练习多种实用方法,如默读、快读、跳读、猜读等。书是读不完的,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合适的阅读计划,不宜一味追求数量,以免学生消化不了。</p><p class="ql-block"> 三是读书与思考相结合。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不能一味读书而不思考。苏轼的诗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也强调“熟读”要与“深思”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说清楚了没有,阅读时有没有感到“别扭”的地方;哪个词用得好,哪一句特别精彩。有时读着读着卡住了,感到不知所云,这也很正常,不用着急,不妨学学陆九渊,“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把不懂的暂且放在一边,只考虑那些对自己有用的。思考应该在读书的基础上进行,不能颠倒过来,还没有读书就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有的人终日瞎想空想,神游物外,光思考不读书,正如《荀子·劝学》所批评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p><p class="ql-block"> 四是读书与语文实践相结合。语文实践的方式,既可以是听说读写实践、综合性学习的内部实践,又可以是走出课堂和校园的外部实践。阅读教学也要避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要让学生树立一种观念——我的语文学习我做主。遇有不懂的地方,先问同学;读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也可以与同伴分享、交流与切磋;必要时,再请教教师、家长或相关专家,自己能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的“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更需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比如,“整本书阅读”需要学生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有条件的班级,可以组织小型交流会,让学生展示分享自己的读书所得,相互启发,享受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之乐。开展“跨学科学习”,更可以沟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把语文学习引向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围绕生活中的话题,开展阅读、作文、梳理、探究和交流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名人故居,开展调查走访、研学旅行,等等,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激发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这样,就把“读万卷书”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