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非遗眭氏拓片制作技艺制作收藏的部分拓片

凤城在线

<p class="ql-block">高邑非遗眭氏拓片制作技艺制作收藏的部分拓片</p><p class="ql-block">眭云娜提供</p><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眭氏拓片制作技艺,入选高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眭云娜,高邑富村镇人,喜欢研究文化历史等人文科学。</p><p class="ql-block">以下为眭云娜提供的高邑县非遗眭氏制作技艺制作收藏的拓片(部分)。</p><p class="ql-block">1、吉日癸巳(又称“周穆王坛山刻石”)拓片。</p><p class="ql-block">“吉日癸巳”刻石即《坛山刻石》,传为周穆王书刻于河北赞皇县之坛山。宋皇祐四年(1052年)秋九月尚书宋祁经过镇阳(现正定)寻访此字于士大夫间,后赵州郡守王君派人于赞皇寻访,终于在坛山岩石上寻得,县令刘庄命人从悬崖上将此刻石凿下运到州府,轰动一时,震惊朝野。皇祐五年,李中祐(当时赵州的守将)将石刻“闢石糊灰”取其方正,书额题跋,镶嵌在赵州“厅事右壁”。嘉祐己亥(1059年),赞皇并入高邑,县令赵庠志将刻石移石于高邑县之厅壁”。政和五年(1115年),原刻被宋徽宗收入内府,靖康之变后佚失。元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恢复赞皇县建制,复将高邑复制刻石移回赞皇。也就是说有“中华第一刻石”之称的“周穆王坛山刻石”曾在高邑县衙保存了212年。</p><p class="ql-block">2、明末首辅李标故里碑拓片。</p><p class="ql-block">李标,字汝立,号建霞,明代高邑人。历官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曾两次出任内阁首辅。在任期间,正值明末,朝廷党派林立,相互倾扎,李标中立无党,极力反对党派之争。李标为官清正,性耿直,敦大礼,顾大局,明辨是非曲直,敢于直言谏君,每事持大体,以风节显。死后赠少傅,谥文节。</p><p class="ql-block">李标故里碑原先在北关通侯家庄斜道路西立着,“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推倒。后在民间文物保护者和李标后人保护下,几经曲折,幸免于难。后众人将“故里树立于393省道北侧。</p><p class="ql-block">李标故里碑,即追述了明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两任首辅李标的光辉业绩,又彰显了清光绪年间高邑知县丁崇雅追怀先贤良好风尚,更展现了高邑人们无私奉献、爱护文物的崇高情怀。</p><p class="ql-block">3、晋朝时期后赵·高元赞三界封刻石碑拓片。(注因原拓片稀少昂贵,此为原拓片高清复制品)</p><p class="ql-block">碑文如下:“赵郡元氏县之南界,与房子县封界,去县治五十里,去房子郡治廿里。界,去襄国宫一百七十里,去邺都三百九十里,去洛阳一千九十里。”该拓片证实了房子郡确实存在,并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4、赞皇胡来朝墓志铭拓片。(明进士、兵部给事高邑人赵兴邦书丹,明首辅李标书丹)</p><p class="ql-block">5、明处士马公墓志铭拓片。(高邑赵南星撰文)</p><p class="ql-block">6、明庠生董公墓志铭拓片。(高邑赵兴邦书丹,明末首辅成基命篆盖)</p><p class="ql-block">7、东林村古寺“覆慈云于诸国贝叶成文,建法幢于十方天花散彩”对联拓片。</p><p class="ql-block">《万城镇志》记载:民间传说,清朝道光皇帝为避灾,就选址在高邑县东林寺建造寺院,并找了一个替身代替自己出家。据村民讲述,大寺门口对联为道光皇帝亲笔题写。</p><p class="ql-block">8、水潼仙姑碑拓片。上额“水潼仙姑”为九叠篆体。文字叙述了水潼仙姑的来源和功绩。清康熙年间兵部观政史魏裔讷撰文,邑庠生赵文耀书丹。</p><p class="ql-block">9、高邑西马闲村重修仙姑庙碑拓片。为中华民国九年重修水潼仙姑庙事。为民国政府河北省议员、高邑人宋文华撰文。</p><p class="ql-block">10、大清道光年间修建水潼仙姑庙拓片。该石刻在赞皇县青龙山,从青龙山拓回拓片。</p><p class="ql-block">11、唐故高邑县尉碑拓片。为唐朝年间一名高邑县尉的碑。因年代久远,字迹有一部分风化。</p><p class="ql-block">12、明崇祯十年真定府赵州高邑县南塔冢(今南塔影村)重修关王庙碑拓片。</p><p class="ql-block">13、康熙年间仓房村东大门碑记。</p><p class="ql-block">14、光绪九年仓房村重修东大门碑记。</p><p class="ql-block">东大门是仓房村历史悠久之建筑。始建于康熙五十一年(即公元1712年),次年立碑为记。大门历尽近二百年之风雨沧桑。砖木剥落,于光绪九年(即公元1883年)为洪水所毁。为记载本次水灾,光绪十二年,本村大会首谷余等人集资重修,并于次年于原石碑之背镌刻《仓房村重修方便大门碑记》。此后大门保存八十年,1965年地震震塌后被拆,其石碑尚存。碑文为:“阳候肆威,何岁篾有而自来之。最骇人者莫如光绪九年七月二十三日之一夜,大雨连绵,盆傾瓴建,檐前河落,院内江翻……”等等。</p><p class="ql-block">15、高浮雕神兽拓片貔貅朱砂拓一幅。貔貅开运、辟邪、招财进宝,深受人们喜爱。</p><p class="ql-block">16、重修毕公祠碑记。赐进士出身吴焘书丹、高邑举人郭辂篆盖。</p><p class="ql-block">白莲教也称捻军,清同治三年(公元1863年)正月,捻军白莲教首领宋景诗部将杨蓬岭临清起义,不到数月发展到一万多人。五月,白莲教一支人马,从东向西进入柏乡、高邑。白莲教入柏乡后,三里铺、东小京、北江、正元寺等村均受到地方武装的阻拦,双方展开战斗,但均被白莲教摧垮。正元寺与高邑破塔村相邻,当时的知县毕世榕担心高邑城墙年久失修,难以防守,带领清军、民团近300人前去堵截。在破塔村与白莲教相遇,当时白莲教表示,只要让路通行,无意攻取高邑,但毕世榕不允。双方激战多时,均有伤亡,难分胜负。这时白莲教伴装败退,埋伏在大沙丘中(当时破塔、磨坊村外有许多大沙丘,高数丈,至合作化生产队时被铲平造田),毕世榕穷追不舍,白莲教从村中突然冲出,将清军团团围住,清军几次突围未果,顿时喊杀声、枪械撞击声震耳欲聋。自莲教冲向清军,枪刺刀砍,清军横尸遍野,战斗十分惨烈。最后县令毕世榕以及120余名清军战死,83名重伤。</p><p class="ql-block">毕世榕,字仲榕,山东文登人,同治元年任高邑县知事。县志载:其节用爱人,抑强扶弱,口碑尚好,可叹在对捻军的战斗决策中,刚慢自用。十年寒窗考取功名,在高邑任知县不到两载,便英年早逝。后任高邑知县为其建毕公祠。</p><p class="ql-block">17、大清道光年间修建功德桥碑拓片。记录了,大清道光年间,高邑县方册村和南邱村两村村民合资修建功德桥的事迹。功德桥位于南邱村西六百米。跨新沟河,圆拱形,桥长二十一米,宽五点五米,高三点二米,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十八年重修。功德桥碑拓片说明了功德桥曾经是人们通往高邑县城必经之路,同时也证实了历史上高邑境内共有3条河流:槐河、泲河、新沟河。</p><p class="ql-block">18、商民感德碑。</p><p class="ql-block">19、易阳南界汉碑拓片。</p><p class="ql-block">20、“双龙戏珠,万善同归。”浅浮雕朱砂拓片一副。</p> <p class="ql-block">1、吉日癸巳(又称“周穆王坛山刻石”)拓片。</p><p class="ql-block">“吉日癸巳”刻石即《坛山刻石》,传为周穆王书刻于河北赞皇县之坛山。宋皇祐四年(1052年)秋九月尚书宋祁经过镇阳(现正定)寻访此字于士大夫间,后赵州郡守王君派人于赞皇寻访,终于在坛山岩石上寻得,县令刘庄命人从悬崖上将此刻石凿下运到州府,轰动一时,震惊朝野。皇祐五年,李中祐(当时赵州的守将)将石刻“闢石糊灰”取其方正,书额题跋,镶嵌在赵州“厅事右壁”。嘉祐己亥(1059年),赞皇并入高邑,县令赵庠志将刻石移石于高邑县之厅壁”。政和五年(1115年),原刻被宋徽宗收入内府,靖康之变后佚失。元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恢复赞皇县建制,复将高邑复制刻石移回赞皇。也就是说有“中华第一刻石”之称的“周穆王坛山刻石”曾在高邑县衙保存了212年。</p> <p class="ql-block">2、明末首辅李标故里碑拓片。</p><p class="ql-block">李标,字汝立,号建霞,明代高邑人。历官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曾两次出任内阁首辅。在任期间,正值明末,朝廷党派林立,相互倾扎,李标中立无党,极力反对党派之争。李标为官清正,性耿直,敦大礼,顾大局,明辨是非曲直,敢于直言谏君,每事持大体,以风节显。死后赠少傅,谥文节。</p><p class="ql-block">李标故里碑原先在北关通侯家庄斜道路西立着,“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推倒。后在民间文物保护者和李标后人保护下,几经曲折,幸免于难。后众人将“故里树立于393省道北侧。</p><p class="ql-block">李标故里碑,即追述了明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两任首辅李标的光辉业绩,又彰显了清光绪年间高邑知县丁崇雅追怀先贤良好风尚,更展现了高邑人们无私奉献、爱护文物的崇高情怀。</p> <p class="ql-block">3、晋朝时期后赵·高元赞三界封刻石碑拓片。(注因原拓片稀少昂贵,此为原拓片高清复制品)碑文如下:“赵郡元氏县之南界,与房子县封界,去县治五十里,去房子郡治廿里。界,去襄国宫一百七十里,去邺都三百九十里,去洛阳一千九十里。”该拓片证实了房子郡确实存在,并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p> <p class="ql-block">4、赞皇胡来朝墓志铭拓片。(明进士、兵部给事高邑人赵兴邦书丹,明首辅李标书丹)</p> <p class="ql-block">5、明处士马公墓志铭拓片。(高邑赵南星撰文)</p> <p class="ql-block">6、明庠生董公墓志铭拓片。(高邑赵兴邦书丹,明末首辅成基命篆盖)</p> <p class="ql-block">7、东林村古寺“覆慈云于诸国贝叶成文,建法幢于十方天花散彩”对联拓片。</p><p class="ql-block">《万城镇志》记载:民间传说,清朝道光皇帝为避灾,就选址在高邑县东林寺建造寺院,并找了一个替身代替自己出家。据村民讲述,大寺门口对联为道光皇帝亲笔题写。</p> <p class="ql-block">8、水潼仙姑碑拓片。上额“水潼仙姑”为九叠篆体。文字叙述了水潼仙姑的来源和功绩。清康熙年间兵部观政史魏裔讷撰文,邑庠生赵文耀书丹。</p> <p class="ql-block">9、高邑西马闲村重修仙姑庙碑拓片。为中华民国九年重修水潼仙姑庙事。为民国政府河北省议员、高邑人宋文华撰文。</p> <p class="ql-block">10、大清道光年间修建水潼仙姑庙拓片。该石刻在赞皇县青龙山,从青龙山拓回拓片。</p> <p class="ql-block">11、唐故高邑县尉碑拓片。为唐朝年间一名高邑县尉的碑。因年代久远,字迹有一部分风化。</p> <p class="ql-block">12、(今南塔影村)重修关王庙碑拓片</p> <p class="ql-block">13、康熙年间仓房村东大门碑记。</p> <p class="ql-block">14、光绪九年仓房村重修东大门碑记。</p><p class="ql-block">东大门是仓房村历史悠久之建筑。始建于康熙五十一年(即公元1712年),次年立碑为记。大门历尽近二百年之风雨沧桑。砖木剥落,于光绪九年(即公元1883年)为洪水所毁。为记载本次水灾,光绪十二年,本村大会首谷余等人集资重修,并于次年于原石碑之背镌刻《仓房村重修方便大门碑记》。此后大门保存八十年,1965年地震震塌后被拆,其石碑尚存。碑文为:“阳候肆威,何岁篾有而自来之。最骇人者莫如光绪九年七月二十三日之一夜,大雨连绵,盆傾瓴建,檐前河落,院内江翻……”等等。</p> <p class="ql-block">15、高浮雕神兽拓片貔貅朱砂拓一幅。貔貅开运、辟邪、招财进宝,深受人们喜爱</p> <p class="ql-block">16、重修毕公祠碑记。赐进士出身吴焘书丹、高邑举人郭辂篆盖。</p><p class="ql-block">白莲教也称捻军,清同治三年(公元1863年)正月,捻军白莲教首领宋景诗部将杨蓬岭临清起义,不到数月发展到一万多人。五月,白莲教一支人马,从东向西进入柏乡、高邑。白莲教入柏乡后,三里铺、东小京、北江、正元寺等村均受到地方武装的阻拦,双方展开战斗,但均被白莲教摧垮。正元寺与高邑破塔村相邻,当时的知县毕世榕担心高邑城墙年久失修,难以防守,带领清军、民团近300人前去堵截。在破塔村与白莲教相遇,当时白莲教表示,只要让路通行,无意攻取高邑,但毕世榕不允。双方激战多时,均有伤亡,难分胜负。这时白莲教伴装败退,埋伏在大沙丘中(当时破塔、磨坊村外有许多大沙丘,高数丈,至合作化生产队时被铲平造田),毕世榕穷追不舍,白莲教从村中突然冲出,将清军团团围住,清军几次突围未果,顿时喊杀声、枪械撞击声震耳欲聋。自莲教冲向清军,枪刺刀砍,清军横尸遍野,战斗十分惨烈。最后县令毕世榕以及120余名清军战死,83名重伤。</p><p class="ql-block">毕世榕,字仲榕,山东文登人,同治元年任高邑县知事。县志载:其节用爱人,抑强扶弱,口碑尚好,可叹在对捻军的战斗决策中,刚慢自用。十年寒窗考取功名,在高邑任知县不到两载,便英年早逝。后任高邑知县为其建毕公祠。</p> <p class="ql-block">17、大清道光年间修建功德桥碑拓片。记录了,大清道光年间,高邑县方册村和南邱村两村村民合资修建功德桥的事迹。功德桥位于南邱村西六百米。跨新沟河,圆拱形,桥长二十一米,宽五点五米,高三点二米,始建于明代,清道光二十八年重修。功德桥碑拓片说明了功德桥曾经是人们通往高邑县城必经之路,同时也证实了历史上高邑境内共有3条河流:槐河、泲河、新沟河。</p> <p class="ql-block">18、商民感德碑。</p> <p class="ql-block">19、易阳南界汉碑拓片。</p> <p class="ql-block">20、“双龙戏珠,万善同归。”浅浮雕朱砂拓片一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