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语文组青年教师毛老师要上新教材展示课,我们一起做了一点儿研讨!</p> <p class="ql-block"> 毛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四个任务:任务1,找、品表达“至爱”的句子;任务2,找、研“勇于就死”之因;任务3,角色朗读;任务4,研讨“牺牲生命值不值”和“如何看待抉择”。课外作业是“穿越1911,想对林觉民说什么,写400字书信”。</p> <p class="ql-block"> 贺老师看过之后,觉得教学中的有些“设计”从逻辑角度看,需要调整。</p><p class="ql-block"> 如,任务3将“角色朗读”修改为“重温经典”——感受“至爱”与“勇于就死”的心路历程,与任务4调换位置!</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任务4去掉“林觉民牺牲值不值”这层意思,因为“如何看待林觉民的抉择”这个问题,本就含有“值不值”的因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看了贺老师的建议后,毛老师表示,先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上一次,再决定取舍或调换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贺老师观课之后,感觉整个课堂“有些满,有些赶,厚度不够。”</p><p class="ql-block"> 毛老师也说,“总觉得哪里不得劲儿,却又使不上劲儿。很惶急!”</p><p class="ql-block"> 《与妻书》是新教材的“特色”选文,其价值在于,给学生渗透红色基因——责任与担当;让学生学会写——亲情书信。</p> <p class="ql-block"> 与毛老师又交流了一些看法,贺老师边问边分析:</p><p class="ql-block"> 任务4拟题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评价“有人的观点”,还是研讨“如何看待抉择”问题,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答题途径有认同有人的“没有价值”或不认同有人的“有价值”;后者答题路径有:一是认同其抉择,应该舍至爱勇就死;二不认同其抉择,不可以舍至爱就死,应该保至爱后勇就死;三不就死保命,寻求它法;四做逃兵。 </p><p class="ql-block"> 任务4中,所拟定的题目有两层意思,你到底想让学生讨论哪个问题呢,你要想明白?</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课堂,老师没有给学生作审题指导!</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课堂,内容厚度有些不太够!</p> <p class="ql-block"> 毛老师表示赞同。她说:</p><p class="ql-block"> 对,我是想让学生研讨“你如何看待林觉民的抉择”这个问题?任务4的确是两个问题,我备课时没有注意到。</p><p class="ql-block"> 贺老师,你说“课堂厚度不够”,该怎么提升课堂厚度?我也很困惑。</p><p class="ql-block"> 贺老师你说得很好!我设计的“课后作业”,没有主题,我明白了。</p><p class="ql-block"> 贺老师课堂厚度咋提升呀?</p> <p class="ql-block"> 关于“提升课堂厚度”问题的探讨。贺老师说:</p><p class="ql-block"> 增加课堂厚度,其一,敏锐关注二次生成的问题,点拨渗透审美鉴赏能力。</p><p class="ql-block"> 比如,学生在探讨如何看待林觉民抉择的问题时,先后有3个学生说“未想清楚”。这时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深层次探寻。你可以问全班其它同学,3个同学“都说自己没有想明白”,谁知道他们哪一个点未想清楚呢?或者直接问那几个“未想清楚”的同学,你是没想清楚为啥勇于就死还是值不值得去死呢!</p><p class="ql-block"> 学生“没有想清楚”,也是一种观点呀!当学生说出时,老师一定要去引导或开导,让学生们说出自己的最真心真实的想法来。学生只有说出来自己的思想火花,思维才可能深入,审美力才可得以提升!</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有学生又说“先在国外买好房子,把家人安顿好,再去做事情。”这个明显是有问题的看法和做法。但咱们不能否定学生观点和行为。此时,需要引导!老师可以问学生:你想把家人安排在哪个国家呢?学生说出某个国家后老师可以再深入问:你知道当时X国家是怎样的政治背景吗?</p><p class="ql-block"> 或者引导学生:你采用“买房子的方式”安顿家人,也可以的,但是老师问你,假如你是陈意映,你是想收到这封信还是想住到房子里永远不知情?</p><p class="ql-block"> 课堂上,及时扑捉信息,把学生引导向深度思考,引导到审美鉴赏的高度。等等。</p><p class="ql-block"> 其二,关注教材编者意图,整合教材资源,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关于《与妻书》,“学习提示”中提示的学习重点,一是传寄亲情的书信文体,二是亲情书信的表达方式。面对这封“旨在劝说与安慰”“传寄亲人吐露心声的”书信,除了带领学生研读林觉民矢志拯救国家民族“为天下人谋永福”,不惜牺牲个人幸福,舍生忘死,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和个人选择,还应该与学生一起谈谈表达至爱深情的方式,比如,循环往复的直抒胸臆或追忆往昔及时时劝说与安慰。</p><p class="ql-block"> 这个单元任务群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与妻书》承载的“实用”任务,一是实用主题——“使命担当”,二是实用文体——传寄亲情友情书信的表达方式。课堂仅仅关注了“写了什么”,几乎没有涉及“怎么写”,显得厚度不太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是“会用”,也就是会写!从此看,表达技巧的学习,显得很重要。</p> <p class="ql-block"> 关于“课后作业”,也进行了交谈!</p><p class="ql-block"> 贺老师说:课后作业,拟题目的是什么呢?训练文体是书信,内容上想让学生写什么呢!你理想观点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毛老师表示赞同。她谦逊地说:我拟写的题目,没有明确的主题,我明白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林觉民烈士的《与妻书》,统编版必修(下)第五单元,主题是“责任与担当”,任务群属于“实用类文本阅读”。</p><p class="ql-block"> 先烈铁肩担道义,吾辈冰壶承遗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