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顺清搜集整理</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广平县志、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第29篇 广平县“治所”变迁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广平县自金朝大定七年(1167年)正式建立县级行政区以来,至今由于各种原因县治所不得不多次搬迁。</p><p class="ql-block">所谓“治所”,就是地方政府机构所在地。例如:旧时县级治所称县衙,现在治所称县委、政府,乃一县之首府。</p><p class="ql-block">一:金、元时期,广平县城设于大马庄村、西关南村、西关中村、肥乡区河头堡村交界地带。当时,由于漳河经常泛滥成灾,加之“规制未备”,战事、兵祸繁多,所以县署“迁徏无常”,元朝末年县城及县衙就逐渐消弥了。</p><p class="ql-block">二: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县城定于今地(明朝老县城所在地),始创规制。县衙建于原城内西北隅(即现在的枫美小区位置)。经几任知县努力,县衙功能逐渐完善。下为明、清县衙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县衙坐北朝南。县衙正厅三间,后为后堂和知县宅,左为护楼,右为赞政厅,前有东西吏房,中为戒石亭。戒石上刻有“公生明”三字。戒石亭前为仪门,门之东为寅宾馆(客馆),南为申明旌善亭(鞭挞坏人坏事,表彰好人好事的亭子),西为监狱。最前为大门,上建谯楼,门后有照壁。在明代县衙曾几次增修。</p><p class="ql-block">三: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县城及县衙因漳河泛滥而淹毁。县城及县衙搬迁至现在的新城村(当时取名新城堡)。这时的县衙,设置在现在的新城村新英巷北面,约占地13余亩。康熙五十年(1711年)漳水退去,县城及县衙又搬回重建的原址。</p><p class="ql-block">四: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四月,县衙被王大忠起义军焚烧。清光绪三年(1877年)重修大堂和吏曹,因缺少经费终止建设,另租典城内当铺充当其他办公机构。</p><p class="ql-block">五:1938年,因战争被炸毁并拆除。</p><p class="ql-block">六:1939年2月,日军又于原处建伪县公署,后搬到原东街(现在的人民路东段)路北基督教堂内。原伪县公署成为伪警备团驻地。</p><p class="ql-block">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代县人民委员会(即政府)设于现在的政府招待所一带,木大门,门口朝北,院内办公机构房屋为砖木结构瓦房。县委设于现在的包括广平镇派出所在内的以东至双李大厦一带,木头大门,门口朝南。办公室一律为砖木结构瓦房。</p><p class="ql-block">八:1960年代未,县委、政府合署办公于包括现在的广平镇派出所以东至双李大厦一带。门口改为朝北。</p><p class="ql-block">九:1986年8月,座落现勤政路北的县政府办公大楼建成。政府、县委等部门逐次搬入办公。</p> <p class="ql-block">十:2022年10月,因县委、政府、人大、政协驻地办公楼加固,临时搬迁至西部新城,座北朝南。东邻环城水系西河及商业水街;北邻育华中学;南为广安西路;西邻为储备土地待开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上面谈到的广平县治所的变迁情况来看,1167年建县以来治所一直在县域西部一条6、7华里的东西横线上变动。我们还可以看出治所大变动的主要原因是水患造成的。比如:金朝县城设立的县衙迁到明朝县城设立的县衙;明朝县城设立的县衙迁到新城堡设立的县衙等。其次是因兵祸造成的明城内的县衙多次毁坏与重建;再其次是县衙在县城内因需要而变更位置。</p><p class="ql-block">(抛砖引玉,请指正)</p><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1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