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追寻岁月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文/王盛林</p><p class="ql-block"> 在大家举杯祝贺平安归来的时候,一种不舍的情绪漫延开来。17天的旅行结束了,在这408个小时的时间里,充满了往昔岁月的追忆,三千多公里的路程,再次唱响那支青春汇成的歌。</p> <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前,他们卷入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滚滚洪流中,度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岁月,后来又同在一个单位工作。退休以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相约一同再回到年青时奋斗过的地方,去寻找当年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去看看落户当地的小伙伴们,去回味那些难以忘怀的往事,沿途顺便游览各地的风光景色。老领导赵万征书记(原云南地矿局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因势利导,多方联络,促成了这次滇西之行。</p> <p class="ql-block">阳春三月,是一个充满芬芳的季节,百花齐放,处处都是姹紫嫣红,万物复苏,鸟语花香,大地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p><p class="ql-block"> 从昆明出发,一路向南,再向西行,在玉溪新平县戛洒镇品尝了美味的牛肉汤锅,然后翻越哀牢山,晚上落脚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的普洱市镇沅县。</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按计划要赶到临沧市,中途路过著名的“昔归普洱茶”产地: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昔归村。陈玉云(原云南地质灾害协会秘书长,省地矿局一水文队总工办主任)告知:他的老同学郭耿在昔归村迎接,邀约大家一同参观游览正宗昔归普洱茶的茶山。下了高速,一行人在郭耿的带领下进入茶山。昔归茶号称“临沧班章”,产于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昔归村忙麓山,茶园内大多为古茶树,树龄多数在200年。问到何谓明前茶?郭耿笑而告之:“昔归茶没有特定的明前明后茶。昔归茶只采春秋两季,那些叫卖明前昔归茶者,非假即愚”。</p><p class="ql-block"> 都喜爱喝茶,逛一趟茶山增长了对茶更多的认识。大家穿梭于古树茶园,拍照留影,又去郭耿的朋友那里品尝了正宗的昔归茶,午餐后,驱车前往临沧市。</p> <p class="ql-block">刚在酒店安顿好,一行人中曾经下乡插队在临沧地区的两位上海知青邬晓光(原云南地矿局一水文队工程处主任)、杨昌堂(原云南地矿局一水文队总会计师)立即联系了当年一同插队,如今已落户临沧市的老同学,盼望能够相聚。不一会,陈玉云来告知,他家大哥和妹妹招待大家共进晚餐,也欢迎邬、杨两位的老同学能够相聚一堂。</p><p class="ql-block"> 一顿丰盛的晚宴,赵万征书记率先举杯,代表一行人向陈玉云的家人表示感谢,陈玉云的家人也纷纷起身,举杯欢迎一行人来到临沧来做客。临沧的朋友们非常热情,频频敬酒,杯觥交错,互祝吉祥,酒杯碰撞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场面十分热烈。</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上海知青的到来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她是临沧市某学校的退休教师,也是邬晓光当年上海的初中同学,初中毕业后便一起插队到云南。岁月从指尖划过,暮然回首,现大家都已两鬓班白,五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她)们都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真所谓往事如烟,旧梦难圆。</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陈玉云和他的同学郭耿邀请大家到另一位同学的山庄做客,队伍中多了两位定居在临沧的上海知青。沿着崎岖的山路,七拐八绕,来到大山密林深处的一片空旷地。几幢低矮的平房坐落在路旁,山坡上到处都是散养的鸡鸭鹅等家禽,还有猪、羊、牛和驴等大型牲畜,屋檐下,枯树桩上放置了许多养蜂箱。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农场。</p><p class="ql-block"> 一位身材高大、健壮,古铜色脸庞的男人出来迎接大家,经介绍,得知他就是陈玉云和郭耿的同学,也是这个山庄的主人。寒暄过后,山庄的主人给大家介绍山庄的情况:“租了大片山林,每天不停的劳动,喜欢清净,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生态食品,感到非常自足”。听着他的介绍,不禁让人想起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宁和乐的生活场景。在这样一个几乎与外界隔离的小山庄里,他们一家人能够摆脱城市的喧嚣,自由安静的生活,不正是许多人追求的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私心杂念所困扰的返璞归真吗?</p><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主人端上一桌香喷喷的饭菜,又拿出自家酿的美酒,大家品尝到一顿真正意义上生态食品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晚间,陈玉云曾经的小伙伴们又热情邀请大家共进晚餐,并且品尝了临沧本地出产的名茶。</p><p class="ql-block"> 临沧朋友的热情让大家不舍离开,希望能与他们长久相处,不要急着说再见。</p><p class="ql-block"> 继续南行,少数民族风情越来越浓郁,一路穿越双江县城,跨过小黑江,进入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老家在耿马县、也是大家的老同事,老朋友的李建元(原云南地矿局一水文队副大队长)此次因故未能与大家同行,不过,他嘱咐妹妹(小四妹)在耿马接待一行人。</p><p class="ql-block"> 小四妹和他先生(中学退休校长)安排大家入住耿马县最好的金孔雀酒店,又带领大家参观了县城近郊新近建好的傣族美丽村寨,新的傣式竹楼院墙,新的佛塔寺庙以及洋溢在人们脸庞上的幸福笑容,一切都在变好,党的富民政策惠及到了边疆各民族的千家万户,倍感国家的日新月异。</p><p class="ql-block"> 随后,小四妹又安排了极具傣民族风味的晚餐,一行人推杯换盏,感谢小四妹和他先生的热情款待,共祝今后的生活更加灿烂美好。</p><p class="ql-block">酒、美食、短暂的欢乐,这些也是人生中值得珍惜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从耿马再向南行,翻越阿佤山来到靠近中缅边境的佤族自治县 -沧源。到了沧源就一定要去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翁丁村参观,在这里生活的佤族人民,保留着原始的民居建筑及独有的佤族文化,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可惜的是2021年2月14日一场大火把这座古老的村落毁于一旦。虽然灾后按原貌进行了重建,总是觉得少了些原始村落古色古香的韵味。大家饶有兴致的游览了重建的翁丁古村落,并戴上王冠留影,充当一回佤王。</p> <p class="ql-block">离开翁丁原始村落,一行人沿着省道风尘仆仆赶到耿马县的孟定镇下榻。孟定镇是临沧地区重要的边境口岸,镇的西部与缅甸掸邦果敢自制区接壤。此地居住的有傣、佤、彝、傈僳、德昂等23个少数民族,其中傣族人口最多。本想去口岸逛逛,无奈边境口岸车辆进出如流,非常繁忙,禁止游人游览,也不准拍照,只能败兴而归。好在一顿色香味美的傣味大餐和自酿的傣家米酒,兴奋了众人的味蕾,展示了把酒豪情。</p> <p class="ql-block">临沧市永德县是当年接纳全国各地知青较多的地区之一,一行人当中就有两位上海知青于1969年插队在永德县。杨昌堂插队的地方是永德县小勐统镇。</p><p class="ql-block"> 又回到当年奋斗过的地方,真是感慨万千。很幸运见到了当年生产队老队长,老人家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了,身体依然硬朗。紧紧握着老队长的手,五十多年前在玉米地里生产劳动的场景、那些食不果腹的艰苦生活又呈现在眼前。追忆昔日的点点滴滴,只觉得日月如梭,都是不能复制的当年。杨昌堂不断举杯给老队长敬酒,对他当年的关心和照顾表示深深的感谢。相逢虽短,情谊深长,老队长亲自送别到村外,挥手邀约大家一定再来相聚。</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行人到达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芒市。芒市(傣语称“勐焕”)是以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边境城市,也是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芒市民族风情浓郁,风景美不胜收。勐焕大金塔和勐焕银塔是芒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佛教圣地。勐焕大金塔雍容华丽,勐焕银塔典雅素静,一个金光闪闪,一个白净如银,两塔在色彩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大家兴致勃勃游览了金塔、银塔,又游览了傣族古镇。</p> <p class="ql-block">在芒市,一行人中的老大哥谷国庆(原云南地矿局一水文队党委书记)见到了曾经在户撒插队时的公社大队领导李大哥,两人一见面便搂肩搭背,相拥落座,谈吐也很随便,显得非常熟悉和亲热。听完谷国庆介绍,才知道他和这位当年的老队长经常联系,交往甚深。正是这位李大哥的帮助,第一批知青招工就将他一同插队的妹妹招工回到昆明,解决了家中一个最大的后顾之忧。并且尽其所能帮助他参加民兵,参加县里三级干部会议,用心培养他。每每回忆此事,谷国庆总是念叨着:一生都感激不尽,他曾撰文表达对李大哥的感激之情,表示要加倍珍惜这不是兄弟胜是兄弟的宝贵情谊。</p> <p class="ql-block">晚餐时,一行人中当年在瑞丽插队的廖忠福(原云南地矿局一水文队纪委书记)联系上一位与他一同下乡的女同学来相聚。这位女同学插队期间曾经越境去缅甸加入了缅甸共产党游击队,打了几年仗,后又去苏联学习,她文笔很好,出版过书籍。大家都觉得这位当年的女知青经历比较神秘,也佩服她的勇气和胆量。晚餐结束,这位女知青一定要尽地主之谊抢着支付了餐费,并热情的邀约大家一同去欣赏傣族古寨的灯光夜景。</p> <p class="ql-block">告别了芒市,一行人来到了位于中缅边境的瑞丽县弄岛镇。弄岛镇直接与缅甸接壤,以前可以说是山连山,水连水,看得到缅甸的村庄、民居,边民交往十分便利,也不觉的是两个国家的公民。可能是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如今边境上用两米多高的彩钢瓦进行了隔离,便有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感觉了。不过随着疫情已经结束,相信不久的将来生活又会回归正常状态。</p><p class="ql-block">弄岛镇,是一个以傣族居民聚集的边境小镇,也是廖忠福当年插队的地方。插队期间他学会了傣语,可以熟练用傣语与村民进行交流。由于自身的努力和积极的表现,廖忠福深得当地傣族村民的信任和喜欢,早早的就被推荐招工回城。</p><p class="ql-block"> 车驶入村子后,在一户村民家门口停了下来。廖忠福下车向一位中年妇女打听插队时居住过的人家。没说几句,那位中年妇女便认出了是当年在村子里插过队的知青,两双手激动的紧紧握在一起,相互问候。令人遗憾的是曾经给予他许多帮助的老波涛、老眯涛(傣语:老爷子、老太太)都已离世。听说当年的知青来到村里,有许多人都过来看望。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叙说着当年的往事,又像回到了五十多年前。</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经历,恰如一场品味,历练那些伤感,咀嚼那些改变,回头看那些往事如云,这或许就是人生最恰当的安排。想起了刘禹锡的名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p> <p class="ql-block">离开了瑞丽弄岛镇,大伙去游览了瑞丽著名的“一寨两国”景区。第二天大家又一起前往国家级口岸“瑞丽姐告国门”游览。姐告是傣语地名,意为“古城”。姐告三面与缅甸国家级口岸木姐市相连。“瑞丽姐告国门”是中缅边境出入境流量最大的通道,也是中缅边境贸易最大的陆地通道,它见证了中缅边贸繁荣发展的历程。国门建筑雄伟壮观,气势恢弘,是来瑞丽旅游必打卡点之一。一行人合影留念后便赶往德宏州陇川县户撒乡。</p> <p class="ql-block">陇川县户撒乡是少数民族人口聚集的乡镇,其中以阿昌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3%。是谷国庆当年插队的地方。回忆起近七年的插队农村生活,谷国庆认为是痛苦绝望、磨练意志、等待期盼的一个过程,失去了很多,但也有过收获。他在那里结识了很多的朋友,虽然远隔两地,但他们联系不断,相处的十分融洽。</p> <p class="ql-block">刚进入户撒乡,谷国庆的阿昌族朋友们已经早早就候着了,热情的将一行人引进餐馆,手把手教大家品尝当地的名吃:“过手米线”。然后便互敬米酒,一起回忆五十多年前的往事,这是岁月摆下的酒席,时光一去不复返,留给他们的只有不尽的怀想和几声叹息。席间,赵万征书记频瓶举杯,祝愿大家生活幸福,健康平安。</p><p class="ql-block"> 记得谷国庆曾在《云南日报》发表过一篇题为“再回户撒”的文章,引起大家一致好评。又一次回到户撒,谷国庆有些激动,他与当地的朋友许下愿,明年一定再来户撒请全寨的村民相聚一次,以报答在插队时村民们给予他的关心和照顾。</p> <p class="ql-block">1956年—1978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像一道狂飙,在中国历史的平面上轧出了深深的轨迹,参加这场运动主角的知识青年们,受到过伤害,也得到了磨练,上山下乡成了他们永远不能磨灭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告别了户撒,追寻岁月的脚步也就暂时停下了。这些天经历的事,走过的路,让大家又一次感受到了逝去时光的气息,触摸到了往事遗留的痕迹。几年知青生活,描绘了一生中短暂的历史画卷,但却是终老一生都唱不完的歌。</p><p class="ql-block"> 2023,4.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