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选择去登一座山的念头,一般都是由慕名后开始酝酿发起的。平常大家各忙各的,要约成行也不太容易。只有当汽车驶往目的地方向时,才能尘埃落定地说一声:终于成行了。</p><p class="ql-block"> 山最早并没有名字,是人们心向往之,根据其特点特征而名,做为一种标志一种忆记。每次去到坂仔镇,总有坂仔人指着远处那起起落落的延绵齿状山峰,用颇有炫耀的语气说:你看,那就是十八齿。正是机缘巧合,经过了几百年的沉淀,自然与人文和谐交融,诞生出一代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这或许就是人们所说的“天地人合一”。所以家乡平和“十八齿”山的轮廓,在梦里已经被我描绘过无数遍了。</p> <p class="ql-block"> 不入山林,怎知春色如许。登“十八齿”山,我们选择在春天出行,这个季节里空气湿润,蓄势已久的树林苍翠欲滴,如波似浪。</p><p class="ql-block"> 山路陡峭且不宽敞都是在意料中的,途中若遇见对面车来,只能退到设定的交汇点才能通行,是以人向车窗外望去,有一种汽车在树梢行驶的感觉。也不知汽车在山间绕过了多少个急弯,直接行驶到了“圆通寺”。隐在十八齿山里的“圆通寺”,实实在在的平面方形建筑风格,跟以往所见的寺庙面貌是不同的,这倒是出乎我的意料。据史料记载,“圆通寺”是当年“红三团主要活动的据点之一,革命先烈在这里与敌人进行了艰苦非常的武装斗争,后来红军北上抗日离开了“十八齿山”,国民党恼羞成怒之下烧毁了古寺“圆通寺”。是以眼前的“圆通寺”为首次的简易修建,我们也更期待“平和十八齿圆通寺”完善之日。</p><p class="ql-block"> 但见“寸土”之间,香客如流,香火长续,佛音袅袅,淡黄色的菩萨墙、红色琉璃瓦,镶嵌在青翠的深山密林中,格外的清静、平和、安详,当双手合十虔诚立于佛前时,瞬间觉得世界安静了。这里,才是我们真正用脚程登山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圆通寺”的背后就是一条登山的小路,呈四十五度向上蜿蜒,台阶上布满葱绿的青苔,虽然微小,但瞬间给人带来森林深处的清冷气息。小路边,素白的云锦山杜鹃,是春天重要的角色之一,花骨被春雨滋润越发灵气,她是这老林中独特的仙子,在草丛中、悬崖旁、石缝里,那一抹清冷的素白是多么与众不同的存在,只需站于她的树下仰望,所有以往被隐藏的情绪,在此刻仿佛都能得到温柔的倾听。树高林深,为了争取生存空间,有的灌木把身子挺拔如笔,直指天空,有的扭成盘龙,曲线斜向外求生。青松、山茶树、山杨梅等各类不知名灌木,或在乱石中扎根,或在山崖外舞蹈,漫漶的乌毛蕨打着自己的小九九。一阵山风吹过,林中树叶哗哗作响,有那种亲朋老友叙旧般的热闹和欣喜。</p> <p class="ql-block"> 登山不仅要有经验,还要有体力和耐力,这一点,年轻的还不一定比得上老将,刚开始我们很来劲,气势很足,但走不到几公里,就已有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抬头只见领头的向导身体微微前倾,面不改色、不疾不徐向上行走,如履平地,一边走还一边不时回头朝我们张望,基本不用休息。直到觉得需要等我们时,方才悠悠哉哉坐下,笑嘻嘻低头看我们气喘如牛,“呼呼”往上爬。</p><p class="ql-block"> 步行大约过了二十几分钟后,台阶消失了,我们才发现,这是一座很少人登的山,山路已没在浓阴中,向导在前面挥着镰刀劈草寻路,镰刀挥舞中,空气中的草木香愈发的浓郁,闻着很是舒服。山势越来越陡,路似没有,但又似乎哪里都是路,只是需要有着脚的实地,手揪树枝杂草,抬前脚,蹬后腿,一寸一寸往上挪,但也不能过于依赖抓住的藤条或杂草,怕只怕其根基尚未扎稳。手脚并用埋头往上攀登时,不时有树叶或树枝拍打在脸上或手臂上,又或扯了扯我盘起来的长发。渐渐的,在树林中攀爬不知不觉已调好呼吸的节奏,不似刚开始走台阶时,那种一颗心要跳出胸腔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脚下打滑的惊呼声,此起彼落,在手脚并用间,同行者互相鼓励、照顾、互相打趣,我觉得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爬山。</p><p class="ql-block"> 忽然一阵清风徐来,眼前悠然开阔,终于登顶成功,海拔1027,俯瞰山下,峰峦叠嶂,一种征服的快感云涌于胸间。向导赖先生是当地的老书记,“十八齿山”他已带人攀登多次,山林间的树木花草,他熟悉得如同老友,登至山顶,大手一挥,自豪地指着四面八方一一介绍各个山峦走向,和描述当年红三团在这里与国民党打游击战的事迹,就像给我们介绍他朋友的生平。</p> <p class="ql-block"> 惬意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该到下山的时间了。下山,同样妙趣横生,倒没有太体会到“上山容易下山难”的感觉,回头再去寻找埋头爬山时,没看够的花草和长得奇形怪状的树木,有一种“又见面了”的喜悦,但仍然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 刚从“十八齿山”的腹中出来,回头仰望,依然是狼牙刺猛、凹凸雄伟。十八齿山的景色,值得去深入、去探寻,去寻找想象之外的惊喜。山有韵意不尽,这就是登山的乐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 04 11 文蓉于平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