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部《红楼梦》,儒家提供了深情,道家提供了灵性,佛家提供了悲悯。而儒、道、佛三家正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体系的三足鼎立之构成。也就是说,《红楼梦》的精神内核来自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往往会在那些人类最伟大的小说里找到一颗伟大的心。它们的故事内核中所凝聚的往往是作家所属族群共有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为小说主人公心灵与人格的成长提供了内驱力。再读《红楼梦》,走进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内心,来观照一下教育问题。</p> <p class="ql-block"> 浅看《红楼梦》,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贾宝玉是个有脂粉气的男孩子,他不务正业,锦衣玉食,无忧无虑,是个富贵闲人。但仔细耙梳文本,也许你会发现,宝玉是整个贾府里活得最不容易的人。在他身上折射出很多教育问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一是成长环境。贾宝玉“女儿气”十足,脂粉气浓厚,缺乏男子汉的阳刚之气。最直接的原因是他的成长环境,因为祖母疼爱,宝玉自幼跟几位姊妹一处娇养,周围丫鬟成群,美女如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而久之,他的言行举止都“女儿”化了。反观如今我国的教育,幼儿教师几乎都是女性,小学教师大多为女性,整个教师队伍里女性居多,教育出来的男孩子也往往会缺少阳刚之气!</span></p><p class="ql-block"> 二是祖母溺爱,父爱母爱缺失,近乎“留守儿童”。父母亲太严苛,平时很少与儿子交流,父子母子之间毫无感情。母亲王夫人眼中的儿子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父亲贾政要么忙公务不管儿子,要么怒斥打骂儿子。只有家暴,只有功课,没有亲情。贾宝玉因与其母丫鬟金钏说了几句话,王夫人就责怪金钏教坏了宝玉,不仅打了她,还要将她赶出去,致使金钏想不通投井自杀。因此事,加上宝玉与忠顺王府戏班里的旦角蒋玉菡“相与甚厚”而得罪王府,被父亲贾政“堵起嘴来,着实打死”。而祖母史太君对孙子则太溺爱了,视他为心肝宝贝,走向另一个极端。</p><p class="ql-block"> 三是他受伤害最多,又缺乏心理辅导,内心孤独。除受父亲的打骂之外,他还陷于嫡庶之争的伤害之中。宝玉同父异母弟弟贾环出于嫉妒和怨恨,装作不小心把蜡烛推倒,将滚烫的灯油泼在宝玉脸上。贾环的母亲赵姨娘又串通马道婆暗算宝玉性命。贾府上下,只要提起宝玉,基本上逃不出这几个字:痴、呆、疯、傻。用贾府有些人的话说,宝玉“成天疯疯癫癫的,说的话人也不懂,干的事人也不知。”他貌似是贾府的宠儿,实际上却是环境里的异类,是一个完全孤独的人。比如,第三十五回,两个婆子这样议论宝玉:“时常没人在眼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和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这两个婆子是“极无知识”的,完全不懂孩子的内心及精神世界。但凡懂得一点教育学、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十三岁的少年,即便强说愁又何其正常。把心事说给自然鱼鸟花木听,不过是今天的你我在青春期都可能会做的事。此时,作为父母、家长、老师就要走近孩子,倾听、交流、开导,不要让孩子在长大的同时,被社会性绑架得太严重,要留一份心性跟鱼鸟、花朵、月亮、星星保持对话,不要剪断孩子跟自然相通的那条精神脐带。</p><p class="ql-block"> 四是贾政育人目标与宝玉人生理想相悖。贾政是希望宝玉用心读书,考取功名。所以,对宝玉要求严格,送去私塾读书,每次见到他,都要问他功课学得如何。最后,宝玉参加科考,中了第七名举人。而宝玉却无意科考,厌学,不愿见贾雨村等官场之人,不愿谈官场上的学问,称这些话为“混账话”,最后抛弃功名,出家为僧。结合我们的应试教育来看,如果我们的育人目标仅仅停留在分数和高考上,把孩子们的精力和体力统筹安放在对考试有利的地方,像军营一样地管理学生,像制造螺丝钉一样地加工孩子,这样的教育却无法为我们的时代所容忍,它不仅让我们看不到民族的未来,也让我们“不看好”我们的现在。作为家长,作为老师,我们要了解孩子的想法,知道孩子的需求,正视孩子的实际能力与学习现状、兴趣爱好、短板长板,不要强逼孩子干他不想干的事,不要硬性把孩子培养成像自己一样的人,让孩子替自己实现梦想,而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为孩子创造一个具有自由的秩序。</p> <p class="ql-block"> 林黛玉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她六岁丧母,十岁丧父,寄居在外祖母家中。十岁以前,她已经沿着大运河,在京城和扬州之间往来三趟了。十岁的林黛玉,有将近十分之一的生命是漂泊在江河之上舟船之中。所以,她的内心一直有着挥之不去的飘零感,严重缺失家庭温情,从而用孤傲尖刻掩饰着她的脆弱和对家人的渴望。宝钗的一番批评劝诫,竟让她意外地找到了听母亲劝导的感觉,内心对宝钗生出了亲情依恋,对宝钗直呼“姐姐”,认宝钗的娘——薛姨妈为干妈,口口声声叫“妈”。贾母对林黛玉十分疼爱,叫她“心肝儿肉”。但这个外祖母没有真正了解这个外孙女的心思,林黛玉多愁善感,体弱多病,在她害“相思病”时,没有任何长辈关心她的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问题,完全抛弃了她,冷落了她。甚至将薛宝钗许配给贾宝玉,残忍地拆散了宝黛这对鸳鸯。在薛宝钗和贾宝玉举行婚礼的当晚,林黛玉心情积郁,病情加重,最后孤独地悲惨地死去。</p> <p class="ql-block"> 掩卷沉思,宝黛本都是优秀学生,优秀孩子,饱读诗书,才情不凡,可因教育不当,关爱缺位,最终导致悲惨结局,一个香消玉殒,郁郁而终;一个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从宝黛的不幸命运中,叩问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尤其在对待升学问题、早恋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上,对待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如若不引以为戒,宝黛的悲剧定然会在生活中重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