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使人幸福

冯勤书

<p class="ql-block"> 语文使人幸福</p><p class="ql-block"> 冯勤书</p><p class="ql-block"> 相信许多老师在工作中遇到过这种情况:学生热衷于各种答题模板,对于蕴含其中的思想、哲理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不重视,甚至不屑一顾。这事儿不禁让我们深思:到底“椟”重要,还是“珠”重要?</p><p class="ql-block"> “椟”可以装知识,实用。先生存,再生活,所以“术”看起来比“道”还重要,于是唯分数论很是流行。“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学生拼了命;“只要考不死,就往死里考”,老师们卯足了劲!师生一起搞题海战术,搞模板训练,甚至连作文都模板化了。学生焚膏继晷,老师夜以继日,这样做有错吗?不能说有错!如果不这样,学生考不上理想的学校,学校没有引以为傲的升学率,如何生存?人人需要一个安身立命的“椟”。然而,我们毕竟不能只靠吃米活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一味追求分数,学生有可能赢得眼前的高考,但难以赢得人生的大考,赢不了人生,他们幸福吗?国家民族能赢得了未来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想让人幸福,不能只留下“椟”而舍弃了“珠”,还得让学生高高兴兴地戴上一条“珍珠项链”。揽镜自照,一室生春,悦己;带出去,光彩照人,悦人。一个爱己、被爱、无忧、有价值、被尊重的人,大抵是幸福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谁给他们戴“项链”?教育!“项链”上的一颗颗“珍珠”来自哪儿?语文课堂!</p><p class="ql-block">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学生求学之时,正是三观形成之际,此时,如不及时以文化之根,文明之根,家国之根培之,学生岂能长成栋梁之才?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若不及时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淬炼,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铸灌,何以铸就中华魂、民族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一干仁人志士给我们凝练成一颗叫爱国的“珍珠”;持节牧羊的苏武,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给我们结成一颗叫气节的“珍珠”;诸葛亮诫子,也诫世人淡泊以明志,司马光训康,也训我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孔子以“虽千万人吾往矣”让我们勇往直前,庄子以“安时处顺”让我们疲惫时歇歇脚;孟子的雄辩,墨子的苦口婆心,苏轼的豁达,辛弃疾的刚正,无一不在学生“项链”上留下闪烁的痕迹;由《氓》中的弃妇、刘兰芝、窦娥、祥林嫂让女孩子感悟作为新时代女性有多么幸运,由“不肯过江东”的项羽、“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等让男孩子体会怎么才算真正的男子汉…… 这些闪耀着或人性或哲理或智慧的光芒的一颗颗“珍珠”,是我们民族的文化文明基因,语文老师正是种植这些基因的最佳选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学生们捧着装满知识的“椟”,戴着闪耀着璀璨之光的“项链”时,当他们满怀自信昂首阔步迈出校门时,当他们以心系苍生之情在各个领域踌躇满志时,他们难道不是最幸福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