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浑河文论(2023第1期总第92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抚顺作协评论委员会微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真情缓缓流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邱舒兰《章党伴我五十年》浅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徐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我是提前两天接到《章党伴我五十年》新书首发研讨会通知的。其时我在大自然小学为师生做讲座,下了讲台我立马到作协拿到作品。虽然我与作者邱舒兰素昧平生,但原抚顺县所辖的章党地区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故而对该书颇感兴趣。于是用了一天一宿时间,通宵达旦地拜读了这六章28节26万字的大作。应了“书非逼不能读也”的名言,也才有资格在研讨会上诌上一二。</p> <p class="ql-block"> 掩卷回味,《章党伴我五十年》有三个方面可供我学习。</p><p class="ql-block"> 首先,用真情书写往事。邱舒兰的五十年都是在抚顺章党度过的,章党的一草一木、一街一路,无不凝结着她的记忆。多彩的童年、中学时光、农活日记、师生情谊、电厂敬业,无不展露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往事的眷恋。我读过不少回忆录作品,大多都是为写而写,平铺直叙,缺少使人动情心跳的地方,读后印象不深。所以后来很少再读别人的回忆录。而《章党伴我五十年》则不然,翻开便不愿放下,有一直读下去的冲动。原因是作者用真情实感,记录了自己动荡的人生和切身的感悟。或许我们是同龄人的原因吧,作者的身历很多也是笔者的身历,书中很多故事情节笔者非常熟悉。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融入其中,这就是作品真情实感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比如对家族成员的描写,对老师夸奖的记忆,对农耕生活的展现,对“我不后悔”的述说等等,无不饱含深情,令人动容。如果没有切身的经历,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这种有血有肉的内容的。鉴于此,我觉得真情是写好回忆录的基础</p><p class="ql-block">与前提。不知这么说合适否?</p> <p class="ql-block"> 其次,用细节体现真情。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写作亦然。在《章党伴我五十年》中,每个章节都有对往事的细腻描写。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描写,使回忆录血肉丰满、引人入胜。反之,如果满纸空洞的理论说教、平淡无奇的排列文字,就算你词汇再丰富、文采再好也不会打动人心的。</p><p class="ql-block"> 书中我印象最深的细节描写很多,比如“爸爸给我扎小辫”一节,将父女间的语言、动作、表情,通过淳朴细腻的描写,表现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讲述东北冬天取暖的“四大法宝”的提法,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尽管我也是一个“老东北”,也早就知道童年农村家家冬季取暖都靠火盆、火墙、火炕和火炉。但在邱舒兰的笔下,背靠火墙、地上火炉、屁股底下火炕,火炕上面有火盆,整个人仿佛置身于暖箱中,既概括又真实,令人拍案叫绝。</p><p class="ql-block"> 类似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如童年“咬菇娘”、下河捉鱼、煤场游戏,上班后的拔稗草、黑虎山上割高粱、第一次上讲台、1995年“7.29”暴雨等描写,使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p> <p class="ql-block"> 第三,用背景衬托真情。邱舒兰回忆录所处的时代背景,涵盖了“文革”十年和改革开放四十年。在如此时局动荡、由乱到治的半个世纪时间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也有各自的感悟。作为一位作家,如何真实反映此种时代背景下的个人生活,怎样有分寸地处理好社会政治背景,也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新命题。尤其是“文革”十年,被有些人比作“高压线”,往往写之胆怯又回避不了。</p> <p class="ql-block"> 《章党伴我五十年》的作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除了在第二章“岁月掠影”一节,写“文革”的内容着墨多些,此外均为点到为止的略写。而出于表达的需要不得不写,也是采用人人共知的定性语言进行叙述,似乎没有越格的个人观点。比如关于“革命样板戏”、“破四旧”、“批斗走资派”、“老三篇”等,让同龄人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年代,但又不过多涉及,不做评论,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p><p class="ql-block"> 笔者在创作时,对此有时就控制不住要多说几句,好像不表白就不足以显示出自己的观点。岂不知文学作品并非时政论文,切忌过多地涉及政治、阐释主观。很多故事背后的东西,应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去归纳。</p> <p class="ql-block"> 当然,作品也存在一些小瑕疵。一是错别字与标点符号不规范,这可能是笔误或校对的失误,应该避免。二是关于方言俗语的运用,应该尊重一般规律,统一用字用词。三是尽量不用长句子,提倡使用大众化通俗语言。</p> <p class="ql-block"> 总之,瑕不掩瑜,《章党伴我五十年》是我读到的一部最好的回忆录。</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徐洪,1956年生,辽宁抚顺县人。从中共抚顺县委党校副校长岗位退休后,担任市邮协秘书长、市关工委报告团副团长、县关工委副主任等职。现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抚顺市作协纪实委副主任。擅长小说、散文等创作和集邮、演讲等。有中篇小说《搬家》等数十万字作品发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浑河文论》编委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主 编:马 平</p><p class="ql-block">副主编:费 阳 李 允 孟庆革</p><p class="ql-block"> 王 浩 尹晓晖 何艳玲</p><p class="ql-block">微刊制作:何艳玲</p><p class="ql-block">编发日期:2023.4.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