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永不磨灭的记忆</p><p class="ql-block">一一中国第一知青村杜家山与蔡立坚</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8日,我们一行人驾车前去寻访榆次杜家山村。</p><p class="ql-block">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曾听说过一个名叫蔡立坚的北京17岁女知青,只身插队落户于太行山深处杜家山的感人事迹。</p> <p class="ql-block"> 全国知青第一村,因为有你而闻名,蔡立坚。</p> <p class="ql-block"> 蔡立坚,原名蔡玉琴。是北京长辛店铁路机车车辆厂一位铁路工人的女儿。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她给自己改名为立场坚定的“立坚”。</p><p class="ql-block"> 1966年“文革”风起云涌,成千上万大中学生红卫兵进行大串联。北京长辛店中学高三毕业生蔡立坚却与众不同,她主张学习毛主席当年考察湖南农民运动那样,深入农村,徒步串联。于是,她组织了“二七铁军红卫兵长征队”,不顾天寒地冻,他们背着行囊,冒着严寒从北京一直走进了山西的太行山区,一路走,边走边访贫问苦。这天他们急行军到傍黑才停住脚步,可那里的红卫兵接待站没有下锅的粮食,只能再继续前进到下一个村子。这个小村就是山西省榆次县最边远的杜家山村,战争年代革命前辈们在那里打过日本鬼子。</p><p class="ql-block"> 杜家山村,坐落在太行山脉的群山之中,东有大塔山,西有大罗山,海拔一千多米,交通闭塞,常年缺水,一年有三季吃不上蔬菜。当时全村总共只有5户17口人。五户人家,家家住的破窑都已年久失修,隆冬腊月,睡的还是光板炕席,还有家户一家人只有一条补了又补的棉裤……</p><p class="ql-block"> 因为偏僻穷困,年轻人都远离了家乡,最年轻强壮的男劳力都已经快五十岁了,村里一片荒凉。北京的蔡立坚她们一行在该村住了一晚上第二夭便上路了,可蔡立坚却被眼前所看到的情形久久难已释怀。当她们走到下一个县刘胡兰烈士陵园时,蔡立坚突然流着泪做出个惊人决定,她要返回去杜家山做一个农民,决心一辈扎根农村,努力改变穷山沟的面貌。一个17岁的北京女孩,就这样她孤独一人又返回了杜家山。</p><p class="ql-block"> 蔡立坚到农村插队这件事,发生在1966年12月29日,在此两年后全国才开始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p><p class="ql-block"> 蔡立坚虽然决定在杜家山落户,但她的户口迁移手续一时办不通。她只好先留在了杜家山,一面让家里给办插队落户手续。直到1968年3月18日,她的申请才被北京市革委批准,蔡立坚也即成为文革期间自愿上山下乡的全国第一人。这一年,她刚满19岁。</p><p class="ql-block"> 蔡立坚的事迹,先后在山西有关媒体及《人民日报》等报刊报道后,很快风传全国,得到大力宣传。于是,一批批来自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有志青年,络绎不绝,云集杜家山。这里,成了自愿上山下乡的知青大熔炉,也成为全国第一个知青集体户。随后几年先后有115名知青到杜家山插队落户,在蔡立坚等知青前赴后继的不懈奋斗下,短短几年,把荒山野岭改造成农、林、牧、副全面开花的新山村,而且还修通了七里坡公路。知青们用勤劳的双手引水,修路,通电,建学校,办医务所,栽果树,养猪,养羊,种菜,还把汽车开上了山。他们创造着杜家山的美好生活。</p> <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蔡立坚,轮流到北京各个中学做思想报告,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山西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农业学大寨积极分子代表现场会留影</p> <p class="ql-block"> 蔡立坚的事迹随着各大媒体的报导, 她的名声传遍大江南北。1969年国庆节,蔡立坚又被选为进京参加国庆二十周年庆典的代表,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接见。</p> <p class="ql-block"> 陈永贵接见蔡立坚等知青</p> <p class="ql-block"> 蔡立坚被那个时代推向了人生的顶峰,同时,她收到了大量的求爱信,其中有一个“谢臣爱民模范班”的战士信写得最勤。两人除了通信往来,还时常参加同一个会议,一来二往的就有了异样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在杜家山的知青中掀起了涟漪:蔡立坚不安心,要离开杜家山啦。为了表明扎根山区的决心,蔡立坚忍痛与那位解放军战士断绝了关系。</p><p class="ql-block"> 1971年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大专院校放暑假和招生工作的通知》,大学要开始招生了!选拔知青上大学成了全国热门话题。无疑,蔡立坚是最有条件被推荐上大学的。可蔡立坚为表自已扎根农村的决心,曾多次果断地谢绝了这个机会。 </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的 7月 15日,杜家山仅有的 5户人家的大人都到 40里外的集镇赶集去了,蔡立坚主动担当起队里的放牛任务。她把牛赶上山,让牛在山坡上吃草,自己便在小本子上作起诗来。等诗作好,再抬头看,糟了 !队里的牛一头也不见了。天黑时回到村里,见着队长大爷,蔡立坚哭了起来。这时,一个叫王和平的山西籍知青从地里收工回来,看见蔡立坚那眼泪汪汪、心急如焚的样子,二话没说,便钻进山沟,把十几头牛一头一头地找了回来。月光下,槐树底,牛圈旁,蔡立坚那亮晶晶的双眼充满感激地望着王和平,王和平的心里感到从未有过的甜蜜。</p><p class="ql-block"> 王和平是山西榆次县人, 1969年山西大学政治系毕业后,在报纸上看到蔡立坚的先进事迹,深受感动,也上杜家山落了户。对蔡立坚,他经历了由崇拜到爱慕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在共同的劳动中,蔡立坚与王和平的爱情之花,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1971年 10月 1日, 24岁的蔡立坚与 26岁的王和平要在杜家山结婚了。消息传来,杜家山的山民们欢天喜地,他们杀猪宰羊,采买纪念品,筹备杜家山的这桩婚礼。杜家山的老农送给一对新人的贺礼是扁担、镰刀。知青们凑钱买的一台带日历的小闹钟是一件最贵重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因为蔡立坚头上有 “知青明星”的光环在闪耀,所以她时时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蔡立坚结婚成家后,怀着身孕,忍受着剧烈的妊娠反应,仍然坚持同山民们一起劳动。怀孕 8个月,她还扛着 80斤重的化肥袋子跟山民们一起翻山越岭,种山药,锄地,样样农活抢着干。</p><p class="ql-block"> 蔡立坚在杜家山的付出,得到了乡亲的认可。在插队12年间,蔡立坚曾先后担任或兼职为村副队长、党支部书记、公社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公社党委副书记、县委常委、晋中地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杜家山插队知青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77年初春,在全国广大知青重新面临抉择生活道路之际,蔡立坚却正在接受组织调查。当时文革两派斗争余音未绝,表面上山西分为“学大寨”和“反大寨”两派。所谓“反大寨”派,有人把这顶政治帽子扣在了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抗日战争年代就成为劳动英雄的老前辈李顺达头上。蔡立坚因为赞许李顺达所提出的“山区有山区的特点”、“山区学大寨,重在学精神”的说法,被划为“四人帮”在知青战线上的“黑干将”、晋中地区“小四人帮”成员之一、“反党、反社会主义、反大寨”的三反分子。她所兼任的省、地、县乃至大队的所有职务一撸到底,“问题”一查就是3年。</p><p class="ql-block"> 在蔡立坚被调查“挂”起来的第三年,国务院知识青年安置办公室的两位处长亲自上了杜家山。</p><p class="ql-block"> 两位北京来人上到杜家山时,当时杜家山上的知青基本上都走光了,眼前看到的蔡立坚蓬头垢面,正像山里的农户婆娘一样趁着劳作的间歇在地边儿收拾柴草。</p><p class="ql-block"> 当两位处长说明来意,要蔡立坚服从组织安排,进城工作时,蔡立坚表示坚决不肯下山。蔡立坚满怀深情地与两位北京来人讲起了一段旧话:1969年作为上山下乡知青代表参加国庆观礼时,周总理曾叮嘱过她“要在农村干一辈子”,她向总理做了保证。她对北京来人表明,无论周围的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自己绝不能食言!不会离开杜家山。</p><p class="ql-block"> 北京两位来人耐心讲解,根据国家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做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听从党组织的安排,那里需要那里去工作。经过一番反复劝说,蔡立坚才表示个人服从组织安排。</p><p class="ql-block"> 1980年秋后,蔡立坚被组织安排为晋中团地委副书记。1982年9月至1984年7月在山西省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后担任为省委党校处级班主任。在省委党校工作期间,蔡立坚多次荣获省委党校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5年5月荣获省直机关职业道德知识竞赛优秀奖。</p><p class="ql-block"> 1997年 5月 24日,时任正处级班主任的蔡立坚带领山西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研究生班的学员赴山西忻州考察,途中遇车祸,因公殉职,年仅49岁。</p><p class="ql-block"> 蔡立坚以其短暂的一生诠释了崇高的理想和可贵的信念。她作为上山下乡先进知识分子代表,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她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奉献之路,是那个年代青年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不管历史将来怎样评价这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但中国知青一代人不畏艰苦,坚毅果敢的牺牲精神,战天斗地的豪迈壮举,感人至深,今人敬佩。文革中各届大中学毕业生上山下乡人数达1700多万,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中国知青中的大多数人虽然经历过坎坷曲折,但他们中也多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觉醒的一代。他们在反思与拼搏中砥砺前行,一代出类拔萃之辈群星璀璨;他们承前启后推动了中国改革大潮,为建设现代化强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或许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青一代对祖国和历史最好的回报。</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造访杜家山知青圣地,是为崇拜,是为敬仰,也是在圆自巳的知青梦。因为我们也曾是知青,也曾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插过队,下过乡,也曾有过和他们一样的追求,一样的理想一样的命运。因此,一听知青两个字,我们就感到格处亲切。</p><p class="ql-block"> 还有,我们也是奔着一个动人的传说而去。传说有两个当年在杜家山插过队的老知青,从城市退休后又重归杜家山,继续扛起了当年知青的大旗,延续着当年杜家山上知青的圣火,开荒种树,绿化山坡,创造着杜家山老知青新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这两个老知青的名字为:周山湖</p><p class="ql-block">王刚。</p> <p class="ql-block"> 周山湖老师</p> <p class="ql-block"> 周山湖,湖北罗田人。中共党员。山西大学政治系哲学专业毕业。1968年插队落户榆次县杜家山村,当年曾与蔡立坚插队在一起,并肩奋斗。先后为杜家山村团支部书记,榆次县黄彩公社团委书记,县文化局副局长,鲁迅文学院首期学员,《黄河》文学主编。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影视协会会长等。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赵树理》编剧。</p><p class="ql-block"> 1997年,周山湖退体后情糸杜家山,重回当年插队的地方,陆续投入自己300多万元的稿费,承包了杜家山2000多亩荒山。上山一方面种树、一方面寻找抗日英烈史料、一方面开发杜家山知青基地旅游资源,建立红色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我在二十多年前一个文学创作笔会上曾与周山湖老师見过一面。当时长治钢铁公司举办《金苑杂志》创作笔会,邀请山西作家协会的韩石山、周山湖、秦瑧、张发等老师参加,周山湖时任《黄河》文学主编,还在会上的文学讲座上给大家讲过课。</p> <p class="ql-block"> 王刚老师(左)</p> <p class="ql-block"> 王刚,北京插队知青。当年受蔡立坚事迹的感召,1968年自愿前来杜家山插队落户,也是在蔡立坚之后北京最早一批来杜家山插队知青。后来参加工作在太钢公司,退休后又重归杜家山创业,现为晋中杜家山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晋中杜家山古松酒庄有限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p><p class="ql-block"> 我们上杜家山赶的时间恰是清明前后几夭,山上森林防火封山禁示外人进山。培我们一同前去的李力强、李尚鸿夫妻在去年参加一个山西作家采风团去过杜家山,留有王刚老师的电话。本来不想打扰人家,这下只好联糸了,王刚老师给进山路卡打过电话才放我们进山。王刚老师还在电话里问我们一行共几人,好给我们准备下午饭。我们赶到王刚老师的住所己是中午。这才知周山湖老师下山了不在山上,未能见到周老师,我们多少有点遗憾。午餐饭菜是王刚老师亲手炸的素丸子,做的红烧肉等,他还亲自下手和面,压乔麦饸饹。王刚已是70多岁的老人了,看到他为我们亲自下厨,让我们很是过意不去。王刚老师还特意拿出自已酿制的知青酒、松叶青酒,培同我的一起开怀畅饮。</p> <p class="ql-block"> 知松酒庄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李尚鸿(资深媒体人、作家)将其所著的“聆听‘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山西故事”《山西考古那些事儿》一书赠予王刚先生】</p> <p class="ql-block"> 在巨幅杜家山知青画前合影。</p><p class="ql-block"> 该画中的二十名人物全是根据当年在杜家山插队知青的个人相貌特点所绘,画中有蔡立坚,周山湖、王刚等,生动逼真。</p> <p class="ql-block"> 王刚老师知识渊博,非常健谈。在古今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方面,颇有造诣。酒桌上为我们讲了很多。当然谈的更多的还是杜家山,杜家山的过去,杜家山的现在,杜家山的未来前景。</p><p class="ql-block"> 王钢介绍说:“我们刚来到杜家山那会儿全部是荒山秃岭,当地只有6户人家,一开始我们来了只有100来亩地,后来开垦了一些荒地,达到200亩。把知青分作两队,两组,一部分人去开荒搞农业生产,一部分开始植树造林。我们从六八年到七二年,在周围荒山上培育苗圃,松树苗圃18亩,培育林地六千多亩,一共在周围山上栽了40万株松树,现在都是绿色的财富,都是绿色资源。” </p><p class="ql-block"> 王刚对杜家山的未来前景充满希望,他还讲道:"我们要进一步发挥杜家山绿色生态的魅力,开发旅游业,充分利用杜家山空气好天然氧吧优势,发展健康的康氧步行道,尽力为游客创造健康游览又锻炼身体的条件。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开展果木品种开发,种植中草药等,帮助咐近农民发家致富等。”</p><p class="ql-block"> 王刚还传神似地为我们讲道,杜家山新呈现的美丽景观。杜家山每年的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花开时节常常彩蝶纷飞,大群的彩蝶飞到谷中河滩边,驱之不散,成为远近闻名的“北方蝴蝶泉”。当然是大自然的生态好了,蝴蝶成群飞回。但当地的老百姓说,那是知青回来了,他们的情怀感天动地,化作彩蝶回归杜家山清静的山谷。 </p><p class="ql-block"> 幽静的杜家山,优美的青山绿水,清清的杏林,满山的绿草野花,还有那飞舞的彩蝶……这里有着中国知青一代的生活梦想,有着他们乐于奉献、甘于吃苦,和劳动人民在一起建设家园的美好的、绿色的知青情怀!</p> <p class="ql-block"> 走进杜家山村,見到村落有当年知青们自己动手盖的食堂、宿舍。1971年建了10间知青宿舍,知青食堂11间,以及1976年知青学大寨而自行建造的8孔石窑。石窑上雕刻有五角星,两侧刻写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标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 杜家山生动感人的知青雕塑群</p> <p class="ql-block"> 从杜家山下来,返程的一路上,我的心绪久久难以平静。脑海里一直仍反复映现的是杜家山上蔡立坚、周山湖、王刚等知青形象,眼前一直显现着杜家山村落里的窑洞及知青雕塑群像。感概不已,不由写下一首小诗发给了王刚老师。</p><p class="ql-block"> 杜家山知青守望者</p><p class="ql-block"> 当芳华渐消</p><p class="ql-block"> 青春不再</p><p class="ql-block"> 我又重归大山</p><p class="ql-block"> 继续着当年的誓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风雨过后</p><p class="ql-block"> 歌声远去</p><p class="ql-block"> 我仍执著地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期待着你的归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光似水</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歌</p><p class="ql-block"> 为了那个共同承诺</p><p class="ql-block"> 我在这里,为你守候</p><p class="ql-block"> 守候着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归来吧,战友们</p><p class="ql-block"> 我已备下美酒</p><p class="ql-block"> 迎接你,为你洗尘</p><p class="ql-block"> 为了我们曾经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一起畅怀豪饮 </p><p class="ql-block"> 一同放声高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一作者 李潞玉2023年4月9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刚老师随后又回了我他写的一首词。</p><p class="ql-block"> 临江仙.重上杜家山 </p><p class="ql-block"> 王刚</p><p class="ql-block"> 调寄《滚滚长江东逝水》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莽莽太行千仞壁,</p><p class="ql-block"> 砥砺年少英雄。</p><p class="ql-block"> 是非成败未成空。</p><p class="ql-block"> 满目荒山绿, </p><p class="ql-block"> 几度夕阳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发知青江湖上,</p><p class="ql-block"> 惯看秋月春风。</p><p class="ql-block"> 杜家山上喜相逢。 </p><p class="ql-block"> 往昔多少事,</p><p class="ql-block"> 都付笑谈中。</p> <p class="ql-block"> 周山湖、王刚两位杜家山老知青,退休后本应在城市里含饴弄孙,安享晚年幸福生活;但为了完成自己当年知青时代许下的诺言,重上杜家山,执著地坚守在杜家山上,艰苦创业,一待又是十多年,其感人业绩,可敬可佩,可歌可泣。</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王刚老师曾说过的一番话。杜家山当年的知青,后来参加工作,分散在各地。如今他们也都早已退休,大多也已为七十多岁的老人。杜家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这里曾有他们的理想,曾留有他们的青春记忆。近几年他们中很多人怀旧,经常会携带家人子女前来杜家山,寻访当年知青留下的足迹。有我们在这里守望着,我们当年的知青战友归来,有我们建的知青基地接待他们,战友们就会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格外亲切。</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知青之家,欢迎当年杜家山所有知青回来看看。天下知青是一家,也欢迎全国各地的知青朋友及家人来杜家山观光做客,我们已备下杜家山松叶青美酒,迎接朋友们的到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4月11日於太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