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鲁区响水营“郑家老宅”

精致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当历史的车轮碾压过岁月的痕迹,它留下最大的遗物就是民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古代民居以三种形式遗存于世。一种是成片的街区,一种是整体的古村落,另一种是单体的豪宅与庄园。历史街区多在城市,古老的宅院大多如遗珠一般散落在僻远的乡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地处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的平鲁区高石庄乡响水营村,就有一处遗存的大院坐落在村子的最西头。在当地人看来,这座已经荒废的大院没什么存在感,也很少有人过问,甚至也没人说得清为何在如此偏僻的小村庄里会有这么大一处宅院。除了它,全村的窑洞都是土窑、石头窑,而唯独它是砖窑,只有它,用大块的青石和河卵石铺院,更不用说,还有照壁、门楼、拴马石等等,这座宅院看起来建造比较老式,也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气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怎么看,这个小山窝都配不上它那鹤立鸡群的范儿,尽管落寞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根据当地人介绍,这座老宅最初居住的主人姓郑,早在清朝初期就是山西和内蒙古交界一带赫赫有名的商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据说老宅主人当时主要经营日用百货、粮油及典当。铺面宏大、气派显赫,仅七墩镇就设有六个商号,店铺房屋四十多间,商业资本达十万元(银元)之巨。到晚清时期,分别在七墩镇、大同、清水河、平鲁城等地创立商号,有永丰裕、万盛当、万成当、万全当、万源当、万盛庄、万恒盛、万义恒、源盛店等“万”字头和“源”字头商号,还另有股份经营的字号共二十余个,是当时“房屋上百间、土地几百亩”的“双百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所以,在当地民间还流传着“曹家的粮食铺大路、郑家的银子垒山头、杨家的胡油汇成河、董家的骡驮绕边墙”这样的俗语,这就是在描述当时晋蒙边界一带晋商四大家族的盛况,郑家榜上有名,可见实力不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座老宅的建筑采用的是黄土高原上一种特殊且古老的民居建筑形式——窑洞。它有着强烈的地方特色,源于自然,又融于自然。大院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正北是完整的七孔窑洞,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数字“7”是一个最圆满、最完美、最吉祥的数字,大概老宅主人当时建造时就是取于“7”有圆满吉祥、富贵好运这样的寓意。从外观七孔窑洞并非连通,中间三孔一开门,两边各两孔一开门,给人以整齐严肃,有条不紊的视觉感受,也许这也是属于中国古建筑的对称之美吧。整个窑面是用青砖而砌,但从窑面与窑身的裂纹处可以看到,窑身却是用打磨整齐的石头砌成。窑檐很短,但都是用青砖砌成倒阶梯状,窑檐下镶嵌了一排用方砖雕刻的类似波浪状、或者祥云状的花纹类结构,这些花纹砖雕看起来都比较精致,实际上其既做为点缀,又起到类似“滴水”的作用,防止雨水直接冲刷窑面。在中间一孔窑的左边设有神龛,精美的砖雕底座和顶端的狮子清晰可见,据说这是专门用来供奉土地爷的位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窑面底部的砖块已经变得斑驳,窑面与窗户之间的泥土已经掉落,窑身的主要结构也暴露无遗。透过窗户可以看到老宅内灶台、火炕、隔断以及其中两孔窑洞的木制吊顶保存完好,部分墙皮已经脱落,但屋内的建筑构造非常符合当地的特色,屋内的设计也体现出了当时主人的审美和追求,与当下相比,仍然是非常可取,也是非常美观。那些用来存放东西的箱箱柜柜等等,虽然也有或多或少的破损,甚至漆面也失去往日的光泽,但在今天看来仍然比较小巧精致,坚固耐用。木雕的窗户在经历了多年的风雨侵蚀后,颜色虽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窗棂依然棱角分明,看上去古典风韵犹存。大院东西两边的建筑以及门楼,也由于年代比较久远,窗户已经被腐蚀掉,屋顶和墙体也已经倒塌剥落,完全失去了原来的模样,留下的只是满目沧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至2008年7月18日起,平鲁区政府把“郑家老宅”列为县级文物保护起来以后,之前的住户就从老宅搬迁出来。由于多年无人居住,院内杂草丛生,但还能看出大院被两层巨大的石条台阶分为上下院,台阶中间的门楼已经倒塌。上院高出下院将近60公分,院内地面都是用约20公分宽,150公分长的刻有花纹的石条砌成正方形轮廓,里面用河卵石拼成各种各样精美的图案,或许老宅主人当时考虑到,其一河卵石可以就地取材,其二河卵石排水效果好,即便下场大雨,也不用担心院落里积水,更不用担心有水坑沾湿鞋子。在下院正南方有明显的残垣断壁,应该是原有的建筑已经倒塌,但在院子西南方精美的栓马石却岿然不动,可以想象,策马而去的老主人虽至今未归,但老主人当时显赫一时的风光和富杰一方的生活品质可窥一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其实,老宅里更值得一提的亮点就是立于大院东南角的砖雕照壁。照壁高三米,宽两米四八,照壁的中间的主图为砖雕《鹿鹤同春》,构思精巧,工艺考究,高浮雕手法。照壁虽然不同程度的受损,但依然能看出画面上鹿跃松林,鹤唳寿石,鹿回头,鹤昂首,一呼一应,栩栩如生,和谐对称。鹿寓意福禄,鹤寓意长寿,此处鹿鹤与“六合”谐音,意为天地上下古今、清河海晏,六合之内春光共浴。在这里,古人今人,人同此心,希望的都是国泰民安。主图上方雕刻着精美的祥云,寓意“祥云所指,福气所致”。祥云上面也是一排用方砖雕刻的类似波浪状花纹类结构,正好与正窑面遥相呼应。再上面是一排万字花格,寓意平安和顺,吉祥如意。最上面左右雕刻的是龙、凤图,中间雕刻的是五只展翅的蝙蝠围着一个“寿”字,意为“五福捧寿”。主图的下面雕刻的是四幅花鸟图,寓意富贵、平安、健康、好运。照壁整体构图精妙,造型逼真,内涵丰富,精雕细刻、独具匠心,真是体现了这座古朴而浸蕴着深厚文化韵味的宅院,是一个家族的智慧以及既富且贵的完美写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们可以想象,也许是因为老宅主人对故土情结非常看重,不管生意做得多大、走得多远,根永远在老家,即使出生地只是一个小山村,但他的心从来没有离开过这片雄浑厚重、生他养他的黄土高原,永远对建设家园充满热情。就像那些显赫一时的晋商家族无一不在不遗余力的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在故乡营建一个终极归宿,有的甚至几代人接续建设,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坚固、庞大、精美、复杂的大院群落。而像郑家老宅,虽然规模较小,但也足以让我们联想到,如今荒凉萧瑟的晋蒙边界,曾经是热闹繁华的重要商道,诞生过无数个诚信为本、以义制利的晋商,而郑家就是其中的一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郑家老宅现在已经受到重视和保护,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得到修葺和整理,重新焕发当年的风采。也正如在老宅木门楼上那块刻有“永远店”的匾额,我们虽然不知道它的确切含义,但不难猜出郑家人一定想表达“恒久、长远”的寓意,希望生意能够永远兴隆不败。而老宅作为晋商留下的珍贵遗产,以及晋商的文化和精神却会在民族的基因中镌刻下深深的痕迹,一如那些几百年屹立不倒的大院,将永远被后人珍视、怀念。</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