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地点;北京,万寿路南口28号,解放军后勤学院东院儿的21楼甲门,时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层的楼房,灰色的,门前有一棵两个孩子手拉手才能抱过来的大槐树,春天,那一串串白色的槐花淡淡的香味儿能从一楼、二楼、三楼每一家的窗户传到屋里,香味透彻心扉,槐花,是一串串白色的,飘着淡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槐花的香味儿已经有很多年没有闻到过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槐树是孩子们的家,夏天的傍晚,天色刚黑下来,好多孩子会来到这槐树下,手心手背的分成两伙,一伙跑,一伙追,跑的孩子如果躲过了追捕的孩子跑回到槐树下,手触摸到老槐树就算回到了家,安全了,还有那“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扮做老狼的孩子也是从这棵老槐树下转身奔向尾随着他的其他孩子,如果被他抓到,你可就要替代他做“老狼”了,玩这些游戏的都是些小孩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楼门儿,三级进门的台阶,木质楼梯的扶手润滑油亮,屋里走廊里是白色的墙绿色的窗,透花的门和那门上黄橙橙的铜把手,泛着耀眼的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楼里住了九家,那时部队是军衔制,这楼门里有三位大校,三位上校,其他也都是校官。每一层住三家,共三十二个孩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楼里的孩子多数都与我年龄差不了几岁,有的还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同学,也有大几岁的已经上了初中,他们骑上自行车穿着父亲的军装结队去育英去太平路去翠微中学上学,那车骑得风驰电掣,真潇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今天想说的不是他们,他们还算不上大哥哥,真正的大哥哥是随着战火的硝烟跟着父母进城的,是北京最后的战火硝烟把他们带进城,他们都是在新中国建立前出生的,“建国前的”,很明显他们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吃过苦,与父母聚少离多,行军的队伍里也有过他们的身影,因需要还会被寄养在老乡家里几天,他们有家乡话口音,穿着洗的干净的补丁衣服,他们和我们不一样,真的不一样,他们爱学习,爱劳动,尊敬老人,助人为乐,他们在家不常出屋,见到他们的时候也不多,可他们却给我们留下了特殊的印象,忘不掉的印象,他们是我的榜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家邻居住的是庞坦直伯伯,大校军衔,上过延安抗大,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最近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里就有他,38军的参谋长兼后勤部长,他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儿子和大女儿都已经工作了他们孩子的年龄与我不相上下,在他身边的是二儿子占仁,二女儿红霞和最小的儿子牧童,六几年占仁大哥就已经大学毕业当了教师,红霞和牧童也都上了高中,给我的印象他们总是静静的,不是在看书就是在看书,一墙之隔从没有听到他们的嘈杂和大声喧哗,他们有礼貌见到叔叔阿姨总是先问好,而且显得有些腼腆,偶尔去他们屋里串个门儿,他们也会像逗小孩儿那样给你讲个笑话逗的你哈哈笑,他们从不像我们,穿着父亲的军装出去炫耀,总是那朴素的一身装束,他们更有涵养,更勤奋好学,从农村走来但没有浓重的泥土气,和后来在城市出生的我们大不一样,他们大多数都成才了,上大学、参军、去工厂,他们工作的都踏踏实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朴实是他们最显著的特点,占仁大哥大学毕业都当教师了也不会搞个对象,天天就是那么静静的来静静的去,还是邻居杜阿姨替他着急,给他介绍了院儿里幼儿园的小梁老师,牵了红线成就了他们,妈妈总说占仁那么老实,不知在学生面前是怎么讲课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搞“四清”运动时,庞伯伯委托爸爸带上他正上高中的二女儿红霞,去河北农村参加工作组,投入到社会运动中体验生活,红霞姐吃苦耐劳,和农民打成一片,受到了锻炼,成为了少有的参加“四清”运动的学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楼老红军刘义华伯伯的大儿子冀景大哥,出生在河北景县因此得名,那时就是我心目中的雷锋,那年代,大人没有精力看着那么多孩子,都是大小孩儿看着小小孩儿,楼门谁家的小孩子跑的离家远了总是他去找到并给背回来(我就被他背回来好几次),看见哪家阿姨去倒炉灰他总是把炉灰桶抢着给接过来,走很远帮着倒到院儿外的垃圾箱内,院儿里的粮店在小山下面,楼里哪家买粮他总是主动帮着把粮袋背回来送到家,不多说话,只是那么一笑,他在工厂里当了炊事员,他不挑不嫌,也不求父母为他调换工种,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还不挑门第,找了个普通工人家的姑娘做了媳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楼于作民叔叔的二儿子新华那时候就是党员,妻子家人都在香港很富有,妻子要求他退了党一同去香港,为了保留党籍他放弃去香港,和妻子内地香港分居两地,最后还是组织上的特殊决定派他去了香港。还有于家三哥最爱笑,见了我的面总是爱逗我几句,六几年他去当兵了,记得临走前我去他家玩儿,看到他新发的黄军装蓝裤子,和耳朵处带眼儿的棉帽子,新奇的不得了,他当的是空军,他逗我说:“走吧!和我一起去当兵吧,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儿啦”,那时候我才十来岁,他纯是逗我玩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晃过去多少年了,想想这些大哥,如今都已经七十大多八十大几的年岁了,有的已经先走了,可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厚重朴实,沉稳善良,自强自立,他们身上有着浓重的劳动人民的本色,和建国后城里出生的孩子们不一样,真的不一样,他们是部队大院儿孩子们的榜样,是真正的大哥,从乡土地中走来的大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