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珠玛米好门巴~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贾成武主任医师【大医精诚,止于至善】

贾国洪

<p class="ql-block">记叙:贾成武 整理:贾国洪</p> <p class="ql-block">  贾成武1969年入伍,1972年入党,主任医师,专业技术四级,197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现回聘为北部战区总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医师。</p> <p class="ql-block">  贾成武2006年被总后勤部、国家卫生部表彰为“军队医院支援西部地区医院工作先进个人”。2011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5年被评为辽宁省弘扬雷锋文化先进个人、沈阳市常德军休所学雷锋标兵。2016年被评为沈阳市军休中心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军休干部。2017年获评“十大感动沈阳人物”、“沈阳市身边好人”、“沈阳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018年被授予改革开放40年湟源县卫计系统“突出贡献奖”、沈阳市常德军休所学雷锋标兵荣誉称号。2019年被评为沈阳市优秀退役军人、沈阳市“最美家庭”标兵户,医者仁心、扶贫助学之家荣誉称号;2019年6月被授予“全国模范退役军人”荣誉称号,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前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学雷锋的号角至今经久不衰,雷锋精神内涵不断丰富,并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p><p class="ql-block">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雷锋精神始终是人们崇尚的一种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并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弘扬雷锋精神,彰显时代价值,雷锋精神松柏之茂,隆冬不衰。</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测绘小兵已然从医】</p><p class="ql-block">第一节《风雪严寒练真功》</p><p class="ql-block"> 位于北纬45度到70度寒温带上的大兴安岭,全长1200公里,是著名的蒙古高原东端的起始点,总面积840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奥地利。在大兴安岭,大大小小的河流,交错纵横,山水连绵。入伍第一年(1970年2月)冬季,贾成武随部队到大兴安岭无人区测绘地图,零下四十度的严寒考验、磨练了他坚定顽强的意志。</p> <p class="ql-block">  贾成武回顾道:我们作业组在嫩江上要完成200公里导线测量,最多一天测量29.7公里。如果说是在平地走这段距离不算什么,那是在没膝深的雪地里,边测量边走。当年我的身高只有1米59,小组7个战友中,我年龄最小也最瘦。组长照顾让我背手枪记簿,冲锋枪和4米长的标尺由大个同志扛。因为开始让我扛一次,我站在觇标点看到汽车一拐弯就害怕的跟车跑了。大伙问我为什么跑,我说你们走了,来黑瞎子我拿手枪打不了它。看到我那可怜劲,组长决定从此再也不让我扛标尺了。</p>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我们走了30多公里,来到作业点发现汽车没油了。那是罗马尼亚进口4趋助力牵引车,3个油箱一滴油都没有了,漫天大雪,没有人烟,汽车没有汽油意味着什么?那天怎么那样冷,看过小说《逃亡者》有一段经典的形容:“寒风吹在我单薄的制服就像刀子刮的那样”。巍巍兴安岭、茫茫大雪原,天寒地冻危机四伏,于是,组长决定派人回住地求助,我们在原地拢起篝火静静的等待,经历过寒冷的人都知道,烤火是越烤越冷,烤热了前胸凉了后背。天渐渐黑了下来,又冷又饿又孤独的滋味真难受。配属我们的汽车兵哪里走过这样的路,离住地10里的地方就趴在雪地再也走不动了,多亏了战友大乔身强力壮赶了回去。当救援车队赶到时汽车兵小张已经冻僵了。大乔的身体素质真棒,在这次生死关头看出这位足球运动员的体质,这件事惊动了大队,《险情一则》就是通报我们小组的事故。</p> <p class="ql-block">  那一年我们部队有许多战友被冻伤、冻残,配属部队的战友曹瑞民烈士永远留在了高高的兴安岭。当时的测绘简报对我们工作战斗的环境有生动的描写:"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为党测宏图,再苦心也甜。"16岁的我经历了初次生与死的考验,军队这所大学校将我第一次投入血(雪)与火的熔炉磨练。</p> <p class="ql-block">第二节《严冬自有野味香》</p><p class="ql-block"> 大兴安岭的冬季到处都有野兽出没,200公里作业期间我们看到了几次生灵,那就是狗熊和野猪,邻组的组长外出调绘被一群野猪包围,他打了一枪,同行的战士说没打着,因为在战友间都知道他的射击水平很一般。走回来时他直觉应该打到了,不行得回去看看,沿着痕迹发现100公斤的野猪成了枪下猎物。我们借光也得到了改善,野猪肉炖猴头蘑菇,那年代有肉吃就不错了,哪管它什么松树油子味道。</p> <p class="ql-block">  那一年狍子、野猪、犴大罕都品尝过,用铁丝做个套拴在野兔出没的地方,第二天就能收几只,不过要早点起来,晚了就成老鹰的美餐了。蘑菇、木耳就更是家常便饭,随便一划拉就是一堆。要属猴头蘑菇最好找,只要看到一个,对面柞树上也准有一个,它们都是对称生长的。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鄂伦春族猎民有丰富的经验。大家吃起榛子、松子感到很香,可那个榛棵子划起衣服真不留情面,我们的小帆布工作服被划得一条一条的,个个都像丐帮帮主。晚上回驻地都要没人时再进村,怕影响军人形象。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出发到野外调绘又叫打游击,我们带着班用帐篷,零下四十度在雪地露营。只拿了我一个脸盆,洗脸、洗脚、和面、喂马都是一个工具。为了给同志们准备干粮,我们就地取材,垒几块石头,用空桦树筒当烟筒,和点面烙大饼。帐篷有机玻璃窗当成面板,钢精锅的锅盖放在火上就成了烙饼的锅。每一个大饼中间都像焦炭一样,因为锅盖中间是塑料的,必须取下来,否则锅盖就不能再用了。大家开玩笑说这是戚家军的"光饼"。要说苦其实真是苦,但是心里想着大兴安岭10万平方公里空白点由我们填补再苦也是光荣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第三节《寒谷冰随暖气消》</p><p class="ql-block"> 开春了,大兴安岭千里冰封的严冬景象已不复存在。偶尔一片薄冰,一堆白雪顺流飘下,受到大地的温暖,转眼间化为清水,渗入了诺敏河。跑过冰排之后碧水潺潺泛清波,清澈的河里看到了鱼,一尺多长的细鳞鱼就在浅浅的水中逆流游荡。林间小溪不宽也不深,鱼儿在水里畅游很诱人,谁见了都想捕几条。没有鱼具大家就动员我把蚊帐贡献出来捕鱼,因为就我一人带了蚊帐。我没有同意,说实在的,当年6块钱一个月的津贴,有顶蚊帐也是很奢侈的。战友们也没再强求,我们就用木棒打鱼,一个上午还真打翻几条傻鱼。扒了皮管它红烧还是清炖,一个字就是香。什么叫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餐桌里,那是真切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  小水泡里钓鱼就更有情趣了,只要把缝衣针做成鱼钩,拴上线扔到水里就有鱼儿上钩,根本不需要鱼饵,姜太公钓鱼,世海虽大,众鱼虽多,却就是未碰上哪个愿者上钓,一尾尾鱼活蹦乱跳的在那小溪中游来游去,因为没有人烟的地方鱼儿也感到异物的新鲜。靠手上的功夫就知道鱼上钩了,因为我们都能看到清澈的河底。一会儿功夫我们的收获就非常丰厚,小鱼钓回来裹上面用油一炸吃起来还真解馋。</p> <p class="ql-block"> 最多的一次吃鱼是在红花尔基森警队,他们请我们小组吃饭,10多个人就焖了一小锅米饭。我们都很惊奇,这点饭够谁吃的?这时只见几个森警队战友在河的上下游两边下网,往河中间扔几块石头就起网,收获真不小,给我们做了满满一大洗衣盆的大鱼。这辈子可以说最香的鱼我没少吃过,什么黄河的鲤鱼、长江口的鲥鱼、小刀、松花江的三花、黑龙江的大马哈、青海湖的鳇鱼、甚至还拼死吃过河豚,可是把鱼当饭吃今生仅此一次。 </p><p class="ql-block"> 森警队的战友告诉我们,夏天打渔根本吃不完,把鱼劈成两半,中间撒点盐晒一晒就是冬天的主菜。我们看到了营房窗檐前挂着很多鱼干,每一条都像一扇猪肉半子,也是一道风景线。说实在的,我们仅仅是执行任务来到巍巍兴安岭,一切都有新鲜感。这些战友从穿上军装那天起就战斗在茫茫林海,守护着脚下的森林和草原,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森警部队官兵的身影,他们把青春奉献给了绿色,他们把生命融入了绿色。有生命的种子,哪怕只有一杯土,它也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森警部队的官兵也是如此,哪怕是在多艰苦、多困难的环境中,也能顽强拼搏,用无限的忠诚为祖国守护着那一片片晶莹的绿色,他们是默默无闻最可敬可爱的人。</p> <p class="ql-block">第四节《休整之余采药忙》</p><p class="ql-block"> 六月的大兴安岭脱去银装素裹的外衣逐渐披上了绿装,青嫩的幼苗悄悄从土中长出,绿油油地一片。尽管阴面山坡的积雪还没有融化,朝阳的一面已经是小草青青、花儿朵朵。第一期任务完成后,我们也进入了短暂的休整时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漫山的野生植物中有不少是中草药,在那个一根银针一把草的年代,采集中草药就成为我们休整期间的主要任务。说实在的,咱是个农村孩子,这方面咱有优势,这点活也难不倒我,不管是黄芪、茵陈、还是佛手参,别人一天采一把,我采的药用肩扛。别看我的年龄小,干活不是大问题,秤铊虽小压千斤。采药的诀窍是你不能站着,走马观花是采不到的,得弯下腰仔细看,看到一根佛手参你在挖的同时眼睛就要看附近还有没有。不要忙着站起来,因为直着腰你是永远也看不到地下的珍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队卫生所所长看到我肩扛草药往回走就和我们队的医生说:“这小孩儿挺能干,给我调到卫生所管理中草药。”就这样我被调到部队卫生所,成为一名卫生员,从此也就走上了从医的路。每天清晨我将所里50多筐中草药从2楼扛到楼下晾晒,晚上再扛到楼上保管。我对晾晒的这些药材如何制作可以如数家珍,得心应手。什么棒打苍术、火燎升麻、抽芯远志,中草药的制作过程在一点一滴中有了认识。因为从采药、晾药到制药我都参入其中,为什么到现在连中医科班出身的研究生毕业答辩时我都能给他问倒,还真要感谢当年的老功底。大队后勤股股长看到了赞许地说:“这小孩一天没话,就知道干活,简直成了劳动党党员了。”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明显的后门,因为年龄小,思想比较单纯,每日里只想干好工作,积极要求上进,由于我的表现大家都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所以我的进步还是比较快的。</p> <p class="ql-block">第五节《我的启蒙老领导》</p><p class="ql-block"> 一个倔老头,整天跟你唠叨个没完,这事怎么办合理,那事怎么处理合适,你必须要听要办,你说烦不烦?天天督促你看书经常检查你的笔记,如果没完成就是一顿严厉的批评,你说累不累?如果没赶上饭口到他家蹭顿饭就给端上一碗白菜汤,哆哆嗦嗦的拿个咸鸭蛋,说一声自己抠吧,再也不管你了,你说抠门不抠门?每当过春节就要把存折拿出来给他看看,一年的津贴费都干什么用了还得汇报,你还让人活不?现在的年轻人就是父母的话都不想听,别说是外人。可我偏偏就遇到了这么个领导,你说我惨不惨?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他常说你们还小,就是棵小树苗,就是要把你的根根叉叉都修理了,才能长成参天大树,那时我们不懂事、不理解。记得当兵临走前父亲告诉我,独立生活了,钱要省着花,一定要这个月发津贴再花上个月的。别借钱,老话讲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任他酒价高,我只是随口答应,没想到这个老头比我爸还厉害。6块钱一个月他硬是就让我花1块钱买牙膏、牙刷、洗衣粉。买块香皂洗脸多大点事,让他看了又不高兴,说我小资产阶级情调太浓,硬是要我用清水洗脸。这可好,一辈子我与香皂断交了,嘿!还真对得起咱这张脸,一个青春痘都没有。剩余的钱必须存起来,年底查账。73年春节到了,老头又要我拿出存折看,我说我都是老兵了,该检查新兵了,他一听大发雷霆说:“就是所里的医生干部我都要检查,你特什么殊。”哎,真拿这老头没办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40多年过去了,我们家乡43人一起当兵的战友只有我还穿着军装,成为一名军医,也到了他当年的年龄,每每回想起这个山东倔老头,眼睛总是热的。我们忘不了每年的春节他都把家里的年货拿到卫生所,陪着我们在所里过,就怕我们想家。这就是我的启蒙老师,我的入党介绍人,是他把我军艰苦朴素的作风传给我。这个人就是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兵,曾经给陈毅元帅当过保健护士的付华老所长。</p> <p class="ql-block">第六节《静思方知情意重》 </p><p class="ql-block">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人的一生可能接触很多人,能够知心的也就几个。尤其是刚刚迈入社会,最关键是能否有个好人给你引导, 关心你,关爱你,用真诚打动你。老首长不光有严厉的一面,更多的是慈爱。母亲曾到部队看过我,在车站接她时,老人家愣没认出我。几年的分别我长成1米8的大个。是部队的高梁米把我养大,是部队这所大熔炉,把我培养,教会我如何做事,怎样做人。解放军这所大学校,把我锻炼成真正的军人。在老所长手下当了4年卫生员,什么活都让我干过。检验、药房、治疗室、理疗,每当年底各队医生休假,我都去顶岗。我要用实际行动来报答老首长的关爱,干好交给我的每一项任务。老所长当面不苟言笑,谁都不知道会让他挑出什么毛病批一顿。背地里他却和领导反复说,这小子当个医助完全胜任,提干是早晚的事儿。</p> <p class="ql-block">  他曾多次联系,想让我进修药局、检验、理疗等专业,还利用外业机会和各野战军联系,看看有没有医训队开班让我学习。这些事没有用我自己考虑,完全是老所长替我操心,其实我也真没办法考虑。上大学一直是我的愿望,因为文革而破灭,复课闹革命提供了机会,可是这样的机会要有多大的雨点才能落到我一个农村大头兵身上。有一天真的天上掉馅饼了,听说我们部队有一个推荐到第二军医大学的名额,还有一个白求恩医大的名额给了我们同系统部队。老所长直接找到首长要推荐我上大学,首长说这不是给你卫生所的名额,要在全部队选送。老所长把我几年的表现详详细细反映给首长,得到了首长的肯定,我真的有上大学的机会了。体检政审合格后,我对老所长说能不能换一下,我上白求恩医大离家近点,老人家发火了,你是去学习还是回家,少啰嗦收拾收拾,赶紧给我去西安报到。就这样我迈进了大学的校门,同时也改变了我人生的道路。西去的列车上,我思绪万千,我能上大学不是件容易事,一定要刻苦认真学习,要有车胤囊萤、江泌追月的精神争取优异成绩,老所长您看我的行动吧。</p> <p class="ql-block">第二章:学如登山笃志不倦</p><p class="ql-block">第一节《我的同乡老邻居》</p><p class="ql-block"> 入学第一次点名,宫某某的名字,就让我心头一热,是天意安排还是人间巧合,这不是我分别10多年的同乡老邻居吗?1964年我们两家都在一个公社,仅仅相隔一户人家,我父亲和他父亲在一起共事,我哥哥和他是小学同学,儿时的我,经常要他带我玩耍。我家搬走后两地相距不到百里,从此再也没有见过,没想到10多年后我们相聚在千里之外的军医大学。他在二班,我在三班,我们也相隔一间房,乡音乡情情更浓,父兄辈的感情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老大哥处处对我关爱有加,上街不让我消费,回家卧铺让我去睡,在关爱中让友情更深,在牵挂中让亲情更暖,在诚实中让心底更静,每时每刻我都处在兄长的关爱之中。一位哲人说过,遇到可信的朋友时要好好的和他相处下去,因为在人的一生中可遇到知己真是不易。无巧不成书,我们毕业后也越来越近,开始我在江阴,他在本溪,后来我回沈阳他到铁岭,最后我们在沈阳都落脚了。记得95年同学开完会,我给他和另一个同学送照片,我骑上自行车到医院门口,突发奇想到武警医院能让我轻而易举的回家吗?喝完酒自行车我是骑回来还是扛回来,干脆打车走吧。因为他就是在我家喝完酒骑车回医院,把裤子都刮坏了,幸亏没有受伤,离的近了,去的时候多了也方便了,酒量也逐渐减少了,上次另一个同学来沈阳,我们想一醉方休,没人有本事喝了,想当年哪个不是半斤八两的量。一声倾诉,百般真情,人生快乐是相聚时,相聚是首悠扬的歌,相聚是杯醇香的酒,相处是那南飞的雁,相知是根古老的藤,心静时总会默默地祝福您,愿幸福和平安伴随您甜蜜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第二节《朝气蓬勃老三班》</p><p class="ql-block"> 我们老三班是个年轻的集体,班长艾同学,副班长常同学,有刘同学,袁同学,王同学,孙同学,聂同学,段同学和张同学等。年轻的集体虽然基础差点,但是我们不怕,有道是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p><p class="ql-block"> 学英文对于我们连字母都没有接触的同学来说有点困难,但是很快就能克服,而且学的也不差,袁同学是河南人,他说这个字母太难念,我们送他外号字母儿,多年以后还是叫他字母儿。我们的肖同学如今在国际烧伤界名声远扬,他的文章都是在国际杂志上用英文发表,国际权威烧伤杂志主编出版专著,都要特意请他参加编写,他为我们班、为军医大学、为我国烧伤界争得荣誉。学基础生化三羧酸循环,杨教授讲了10步,可是我们的教材只有三步,有个别领导讲这是为难我们工农兵学员,要我们抗争,找到我让我去提意见,我说大队不是要印争气稿吗?我都记下来了,其他同学还照我的笔记抄写,凭什么要我去说?我们学习不差,教材简单,不是我们的错,同样也不是教员的错,是时代造成的。在药学系建楼房打基础的时候,中队广播员王同学宣布学员快报,让我们挥舞扭转乾坤的臂膀,鼓舞我们热火朝天干活的时候,我们老三班在段大哥指挥下唱起了当时的抒情歌曲,《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引来阵阵掌声,往农村送肥料时我们的小车跑得飞快,这就是我们的强项,老三班从来没落后过。</p><p class="ql-block"> 1995年第1次在沈阳召开同学会,老三班的同学又想起了在学校打扑克输了钻桌子的把戏,袁同学、孙同学、段同学等4位老同学复习一下年轻时的基本功,管你是什么局长、主任、中校、上校,输了就得钻桌子,我们兴奋的又回到从前。老三班的同学们,春日的百合给你一生灿烂,夏日的海滩给你一生浪漫,秋日的蓝天给你一生梦幻,冬日的暖阳给你一生璀璨,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想起曾经在一起学习生活几年的同学情谊,心里总是热的。三年读书在圣堂,废寝忘食读文章,让我们拿起笔尽情的回忆往事,为同窗友谊畅饮干杯。</p> <p class="ql-block">第三节《精彩的业余生活》 </p><p class="ql-block"> 回忆是精彩的,有苦涩,但更多的是甜蜜。生活也一样,让节奏慢下来,也许你能发现更多美丽的风景和细节。</p><p class="ql-block"> 1975年,学校由西安搬迁到上海,同学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看如今卡拉OK歌舞厅造就了一大批歌星,不管是什么人都可以喊上几嗓子,人常说卡拉OK就是建筑在别人痛苦上的一种音乐。当初在学校没有这些设备,可是我们业余生活一样丰富多彩。74大队的男生小合唱,可以说是学校的一绝。《夜航》唱出了我们的美声,《公社粮食齐登场》唱出我们的热情;尤其是两位领唱同学有歌唱家的嗓音,他们凭借深厚的功底技压群芳。有74大队在,演出第一就没有旁落别家。二中队的金同学手风琴拉的有专业水准,他演奏的《打虎上山》更是连西安音乐学院的教授都感到前奏新颖,打发他儿子来学习。我们的王副大队长感触颇深,在操场练习队列歌曲一遍两遍,怎么也没有声音,可是到全校比赛歌声震耳欲聋,74大队批评不得。争创一流是74大队的作风,我们改变了学校的历史,历届没有入学多少就毕业多少同学的年级,我们同学中没有掉队的,这是校长在毕业大会上讲话中不争的事实。 </p><p class="ql-block"> 看窗外风光依旧,岁岁年年人却不同,转眼间,四十年过去了,不知道曾经的老同学是否依旧潇洒,人过中年健康是最佳的礼物,知足是最大的财富,信心是最好的品德,关爱是最真挚的问候,牵挂是最无私的思念,祝福是最美好的话语。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去创造,这也就注定了我们必须投入精力,历史无情的在人们的脸上写下岁月的痕迹,让我们加倍的珍惜生活吧。</p> <p class="ql-block">第四节《我的三位老班长》</p><p class="ql-block"> 三年学习生活中,我有幸遇到了三位班长,我的三位好班长。他们一个朴实无华,一个忠厚老成,一个才思敏捷,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宝贵财富。虽然他们性格各异,但都心存善良,综合他们的素质就是一个完美的人,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毕业后艾班长回到新疆很长时间都没有联系,不久前我们的老同学把他找到,他已经是师职干部退休了,我们非常想见他,欢迎他能有机会到东北来。</p> <p class="ql-block">  老姜大哥,我们能经常见面,有时电话联系。1978年年底我父亲病重,回到老家后他安慰我,帮我想办法给我拿药,跑前跑后忙个不停。人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姜大哥什么时候能像小品说的那样,我求求您让您求我一回!</p> <p class="ql-block">  老金班长是我们的骄傲,我们配合是在见习阶段,他当班长,我当副班长。在骨、传、神、皮、眼、耳、口7个科见习,没有哪个代教老师不表扬我们一班的。那时候打下的功底,受用至今。每当学弟分到我们医院,提起老金班长都不约而同的伸出大拇指说,金教授是我们长海医院外科的第一把刀“金一刀”。每一次回上海他都热情的接待我,实在没空就带我喝早茶。有一次我把同学召集来聚会买单时,服务员告诉我单已经被金教授买了,他还责怪我说到上海让你买单,不是打我的脸吗?这就是老班长的脾气,老班长的为人。老班长您还记得我的新春祝福吗?小窗飞雪才过,潇洒又添春色,天道酬勤,今年更有收获!我祝福您今生今世都收获幸福,青海湖的圣水是我敬您的年酒,连绵的祁连雪峰是我献给您的哈达,草原上的每一朵格桑花。都是我对您的深深祝福,扎西德勒!</p> <p class="ql-block">第五节《队长都是好兄长》 </p><p class="ql-block"> 在三年的学习生涯中,我们中队先后经历了两任队长,魏队长和杨队长,两位值得尊敬的好兄长。凡是当过队干部的人,往往过分看重自己的威信。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常常板着面孔,动不动就发脾气,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镇得住同学,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威信。其实所谓的威信是指一个领导在周围人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他自身思想、品格,能力素质等综合指数在同学心中的份量,尤其是良好的人格魅力和过硬的能力素质,这些靠耍威风是耍不来的。 </p><p class="ql-block"> 用细心去体察,是魏队长的传统,话语不多,为人忠厚是魏队长的美德。我爱喝酒也只能从酒上说事儿,聂同学还记得我们在西安买酒,在宿舍喝,满屋子酒气熏天,刚好魏队长进入,大家好不尴尬。老聂来的快说:“队长,你看我们买点酒要带回家,可是酒瓶盖漏了,撒了不少。”魏队长说:“买点酒不容易,不行用蜡封上口,要不然味儿都跑了。”其实不是味跑了,而是酒跑了,早跑到我们的肚子里了。老队长是心知肚明,故意不点破,聊了几句他就走了。虽然他没有批评我们,但是给我们的印象是深刻的,记得魏队长转业回河南开封老家,有机会一定去拜访他。</p> <p class="ql-block">  用真诚去关爱是杨队长的品格。我们在无锡第一医院实习,为了纪念雷锋,在实习点出墙报。星期六干了一天有点累,老王和我一瓶白酒对半分喝的正来劲儿,杨队长突然造访,没用我们解释,老队长就说:“看你们出的墙板很好,辛苦了,我也想慰劳你们一下,你们自己已经办了,就不用我费心了。”大家面面相视,微微一笑了之。想想看,我们都不小了,当领导的说上几句无可厚非,可是方法不一样,效果就是不一样,我们怀念当年的大集体,更加怀念我们的老队长。</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我到青海支援,当地有个孩子要上二医大,我和老队长一讲,他告诉教研室的教员重点关注,并直接给接到二医大。如今这个孩子大学毕业又考上了长征医院的研究生,我们又多了一个小师妹,军医大学多了新生力量,我们后继有人。从青海到上海,是老队长您给了她一条生路,一条光明的路,感谢的话太肤浅,我要把西部最淳朴的敬意献给你,我们的老队长。愿布达拉宫的神灵保佑您天天平安,愿珠穆朗玛的灵气呵护您一切顺利,愿青藏高原的圣水滋润您万事如意,愿敦煌仙境的佛光普照您吉祥安康。</p> <p class="ql-block">第六节《严师永远出高徒》 </p><p class="ql-block"> 在上海宝山见习期间,所有教员手把手教我们临床基本功。就连看病人是否贫血,都把自己的手放在胸前,病人的手和病人的胸部相水平进行比较,一招一式是那么的正规,举手投足都是那么的典范,在这样的严师的熏陶下成长,让我们受益终身。一个肺部病灶,一时查不清病因,当地医院的科主任认为是肿瘤,需要手术,征求我们陈教员意见。陈教员肯定的说我看是炎症,因为病人的几张胸片有不同时期的改变,如果是肿瘤病灶只能越来越大,没有特异性治疗,病灶不可能有中间缩小的影像出现。决断出自深厚的临床功底,避免了病人开刀的风险,同时也提高了我们诊断疾病的水平。事后我们问教员怎么能在众多同行面前侃侃而谈,头头是道。教员说:“一本内科学,从头到尾我能背下来,哪一章写什么,有几条标准,在多少页,如果连这些基本功都没有,怎么能当一个好医生?”听得我们连连咂舌,佩服的我们五体投地。 </p><p class="ql-block"> 教研水平的高低是最能体现一个学校的水平,著名的马永江教授血尿鉴别“三斧头”可能我们每一个同学都会记忆犹新。我们实习时马老到无锡带教,给各医院疑难病人会诊,又应邀在全市进行讲座,市二院礼堂里座无虚席,慕名前来的各医院医务人员连走廊都站满了。由于麦克风效果不佳,发出刺耳的尖叫声,马教授说:“你把它停了,我相信我的声音会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礼堂真的静得连一根针掉下去都能听得到。马老的渊博学识征服了在场700多名医务人员,雷鸣般的掌声表达了他们对马老的敬意。尽管我们的手都拍红了,但是我们万分自豪,是教员高超水平提高了我们在实习医院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第七节《特殊的病例讨论》 </p><p class="ql-block"> 想起实习的日子,我们军医大学同学所向无敌,在无锡第一人民医院,6个院校的学生在一起实习,我们怕过谁,因为我们学的扎实。大老徐管的病人,按冠心病住院,主任大查房,我们老大哥说:“主任我看病人是风心病。因为我听到舒张期杂音。”主任听了很吃惊,这个病人是心脏科老主治医生收的,难道有误吗? 当主任检查完病人后,肯定的说:“没错,有舒张期杂音,还是徐军医诊断的对。现场的医生都投入赞许的眼神,让那位年过半百的老主任对我们格外加码。他问苏州医学院同学心力衰竭临床表现,那位同学面有难色。我们的王同学回答:“左心衰竭肺循环,右心衰竭体循环。”症状体征回答的头头是道,真长军医大学志气。 </p><p class="ql-block"> 一个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人,由于我们转科归苏州医学院同学接管,他写接班记录称病人目前没有进行系统治疗。我们看了马上找带教主治医,提出激素是不是病因治疗?害得这位同行不得不重新写接班记录,我们能叫阵,因为我们有叫阵的实力。儿科有个小病人,每天咳嗽咳污褐色痰,胸片有网状改变,请外院多次会诊,诊断风湿性肺炎,库兴氏综合症。我们接管病人后分析认为是含铁血黄素沉积症,提出痰查心力衰竭细胞,查含铁颗粒,最后病人确诊。大内科金主任高兴地说:“贾军医好好准备一下,我们全院病例讨论,你中心发言。”那一刻我们有多自豪,这一切他们不知道,我们的病例讨论都是在熄灯后进行。同学们把遇到的病人情况说一遍,大家立刻讨论,有争议马上开灯查书找资料,集思广益,造就了我们的本领,让我们受益终身。我们自豪,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是军医大学的学子,我们时刻给母校增辉。</p> <p class="ql-block">第八节《实习生活的趣事》 </p><p class="ql-block"> 两角钱一袋鸡头,9分钱一两土烧,两个老同学就能美餐一顿,放在当前的生活水平,可能有人会笑,太寒酸了。老王大哥还记得吗?我们两个经常这样改善伙食,什么叫心有灵犀一点通,只要他说天气有点冷,我马上起床两个人去买点酒菜小酌一把。一次老孙、老宫、老王,我们4个人每人半斤白酒下肚,两辆自行车4个人去看锡剧《十五贯》,回来还能跟教员值夜班。东北人重情重义菜味也突出一个重字,不管是酸甜苦辣全下猛料,连人的感情也显得那么厚重豪侠。可是我们在无锡实习,整天食堂的饭菜让我们倒胃口,什么菜都放糖,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一点都没错,在无锡体会的甜味太浓了。那时学校一个月给我们每个人6两糖票,我们把糖票给了当地人。对他们来说这都是珍品,连迎宾楼管卫生的丁老太太都深受其惠。当地人爱喝黄酒,人家象征性的喝,一桌9个人喝一桶9斤,我和老赵老王三个人也能来上一桶。中国饭店是唯一一家有饺子的饭店,他们都认识我们的酱油瓶了,因为饭店根本就不预备酱油。只要服务员看到我们用甘露醇瓶装的酱油往桌上一放,就知道一个人六两饺子,吃完走人。有一次没有饺子了,我们一人要了6两小笼包子,一两半一屉,桌子上全是笼屉,我们对面都看不见人,引来旁边的食客目瞪口呆。转眼间40年过去了,闭上眼睛就像昨天的事。命运真是幽默,但不管到哪里,不管吃什么,我们都会吃出豪情,因为我们是重情重义的老同学。</p> <p class="ql-block">第九节《和徐大哥的私交》 </p><p class="ql-block"> 遇事稳重,处理得体,这是我对徐大哥的感觉。可能不太全面,但是当年他是我们这些涉世不深毛头小伙的核心和精神领袖,我的评价不为过吧?他为人诚恳,功底深厚,大学生涯中得到这样一位兄长的呵护,实在是三生有幸。入学我们在一个排他是我们的副排长,中队成立理论学习小组,他是我们的组长,组员还有几个同学。实习在一个点,他是我们的主心骨定心丸,事情咋就那么凑巧,多年来军区高评委,我们还能经常在一起切磋。我常常想,为什么老大哥政治上是那么的成熟,对事态的发展眼光是那么样的犀利。 当年有人批评我们说,工农兵学员不能光是背着红口袋装东西的时候,老大哥却一直带着我们刻苦读书,当时他的压力真够大的。但是老大哥没有倒下,顶着压力学得更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回过头来看老大哥做对了,我们跟对了,我能有今天的一点点进步和老大哥的教诲是分不开的,老大哥的学识气魄是我做人处世的楷模。毕业40年,我们几乎没有一天中断友谊和交往。 </p><p class="ql-block"> 人生中有不少朋友,能成为至交可以无话不谈的不多,老大哥就是值得我信任的挚友,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老大哥您说呢?时至今日我军医大学的简历证明人还是老大哥,前不久我们相聚在哈尔滨,几个同学在一起谈起往事,真是相见的瞬间很短,想念的时刻很长,山脉能阻隔天高地远,却阻挡不住深深的思念。经纬可以拉开距离,却挡不住真挚的情怀,岁月可以流逝年华,同学再远也会亲密无间。</p> <p class="ql-block">第十节《夫妻同学二三事》</p><p class="ql-block">(1)一个点实习 </p><p class="ql-block"> 总的说来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句话不仅毫无语法错误,甚至在道理上也曾有几多真理成分。世界固然无限广阔,却只有两种人,男人和女人。无论涉世之初亦或久行江湖都可能有幸搭档共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记得当年我们实习规定要三个月,农村医院我们选择无锡洛社,一个听起来比较古怪的名字。其实当地原名叫六龙,据说当年康熙下江南时说只有他是真龙天子。这个江南小镇为何有6条龙,后改做6蛇,南方人叫白了就叫成了洛社。当地医院规模还是不小的,进点后咱军医大学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临床外科一共20多个病人,护士输液工作全部由我们承包了,手术室的卫生清扫也成了军医大学专场。好几个医学院校的学生共同实习,想和我们比高低还不够档次。来了烧伤病人需要换药,护士就让苏州医学院的同学分管。阑尾炎、疝气、胃溃疡的病例雪藏起来,看到我们输液回来,马上通知我们去管,谁管谁去做手术。有时手术室只有我们军医大学的同学,他和艾班长做阑尾炎手术,我负责台下巡回输液,做腰麻,工作配合的非常愉快。人常说能者多劳,我看是劳者多能,我们付出了辛苦也得到了锻炼,学到了知识也赢得了爱情。两个异性早已相吸,日久生情,人间自是有情痴,此事无关风和月。</p> <p class="ql-block">(2)一碗热汤面 </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和她还年轻,两个学子彼此亲密的身影,不敢在大街小巷随意走动。没有鲜花,没有礼物,我的经济状况只允许请他吃上一碗热汤面,这还是我自己到小卖部买回来在我们指导员家里吃。虽然只是简单的热汤面,我们却吃的津津有味,热热的清汤,滑滑的面条,汤面上漂浮着几星油珠,几叶香菜,再加上几滴香油,撒上一点辣椒面。有了爱情的调剂,一碗普普通通的热汤面,也可以变得如此美味。她觉得那是一生中最快活的时光,我定是感到委屈了她,发誓将来一定让她过上幸福的生活,那时候天也透明,人也透明。毕业了结婚了,我俩成为硕果仅存的两对同学夫妻之一,人人都说我们幸福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鸡鸭鱼肉、山珍海味也总是淡的没有滋味。直到有一天我患了急性胃肠炎,住院治疗刚刚停了禁食水,她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饥渴中的我突然吃出当年热汤面的感觉。这就是40多年的夫妻,这就是40多年的老同学。在地球上整整50多亿人中,只有其中的一个与你朝夕相处,这个人就是你的妻子。这人和你住同一个房子,睡同一个被窝,养育同一个孩子,每天吃同样的早餐,百年后,他的名字还将和你的名字刻在同一块石头上。这块石头告诉世人,在这个世界50亿人当中,唯有她和你度过了最漫长也是最隐蔽的时光。不管你的工作单位如何不同,上下班时间各有相异,也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在潮水般下班的人群中,只有你们将回到同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家。家是什么?家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就是两个人分享情感资源决策和价值的地方,家是在疲倦的时候会想到她,受惊吓的时候不会害怕。家是沙漠里的绿洲,避风的港湾,人生中的驿站。每一个人对家的理解或许都不一样,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一想起家,心里总是热的,眼睛是湿的,家更像是一座加油站,避风港。 </p><p class="ql-block"> 一生在终日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厮守中,婚姻会很难保持有新鲜感。在她做饭忙不过来的时候,我坐在电视机前无动于衷。她要外出办事时,我以工作忙为借口,让她一人前往。她需要我陪伴的时候,我在酒场喝得铭酊大醉,长此以往再深的感情也逐渐淡漠了。女人逛街是天性,可我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真是头痛不已,不是发脾气就是独自溜走。磕磕绊绊的事经常发生,但我一想到她选择了既没钱又没权的我,不就是为了能得到一份真实温暖的情感吗?所以有时我也会调节一下,谁让我们是同学了。她做饭时我会削个苹果给她塞上一口,我擦地时她会给我擦擦汗,道一声辛苦了。有人说爱情像一笔存款,相互欣赏是收入,相互砥砺是支出,相互忍让是节约开支。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爱情的真正魅力在于相爱的人相互欣赏。不能陪她上街,我利用出差时给她带回点礼物。到上海南京路中百一店,我创造了半个小时买5件衣服的记录。回来我先声明,你不称心你可以不穿,但是不能埋怨我,谁让我不愿意和你上街了,算是我的补偿道歉了。我想这就是爱情,只有相敬如宾,相亲相爱,相互宽送,方为夫妻长久之道。当彼此都在想着心中的他时,婚姻这潭流水就不会因缺乏新鲜而枯竭。世上难有永恒的爱情,世上绝对存在永恒不灭的亲情。一旦爱情化为亲情,那份根基才不是建筑在沙土上的大厦。</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节《难忘同窗思念情》 </p><p class="ql-block"> 同学,每个人都曾经拥有的青春伙伴,同学会,每个人都经历过的笑语泪光,如歌往事,青春已去,年华不在。每当我夜不能寐的时候,老同学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孜孜不倦刻苦读书的神态,都浮现在眼前。就像巴金的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有人说念旧是衰老的象征,可是也有伟人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之所以我能写出几行浮浅体会,就是因为我们老同学的感情太深,难以忘怀。有同学提出大家写回忆录,大家谈,就是为老同学提供一个真正可以联系思想感情,追忆美好情愫的相聚平台。从入学开始我就有记笔记的习惯,但是后来课程压力太大,时断时续,前几年曾翻出给小段看后一笑,几经搬家都不知去向了。如今我有两大遗憾,第一是临床实习把英语丢了,许多老同学记得我说过我来自基层,毕业后不能用英语看病,要好好学本事干好临床。英语在工作中随时可以补上,可是日记丢了是没办法补上的,绞尽脑汁还是挂一漏万。我希望这几天的涂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供各位老同学,老战友闲暇之余博得一笑,由于本人是高阳酒徒,才疏学浅,敬请各位斧正。</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节《不创一流誓不休》 </p><p class="ql-block"> 卫生部高强部长2006年在军队医院支援西部地区医院总结表彰会上讲话时说:“先进典型的经验介绍,生动感人,特别是张雁灵同志介绍的建立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学,送来一批没有编制的医学教授,留下一批不走的医疗专家,显现了军队医院支援地方医院,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医院的基本目标。沈阳军区贾成武同志为了支援西部地区医院牺牲自己和家庭的利益,在高原缺氧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忠实为当地农牧民服务,把自己的知识技术和智慧贡献给当地人民,这些先进事迹很值得地方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学习。全国医疗卫生工作优秀代表李素芝同志长期在西藏工作,不仅是为驻藏官兵服务,还忠实的为当地藏民服务,有些援藏卫生人员在恶劣的环境中九死一生,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他们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人民群众,这种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鱼水情是党、国家和军队的一笔永恒的财富。” </p><p class="ql-block"> 在高强部长招待我们的宴会上,我们二医大校友感慨地说:“部长先后只提到三个人的名字,咱们都是二医大的,我们二医大就是有骄傲的本钱。”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是我军宗旨,也是二医大人时刻牢记的宗旨。学校张雁灵校长高兴了,长海医院李静院长高兴了。我们的素质就是高,功底与才华,敬业与信念,坚强的承受力,不创一流誓不休的决心。有这样的母校,有这样素质的同学,我们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哪里需要,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有我们二医大同学的身影在闪光,自豪吧,同学们!争创一流挑战未来,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节《同窗聚散自难忘》 </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我们风华正茂,血气方刚,浑身上下展现出中国军人的伟大风采。毕业之时,彼此间没能留下任何可供纪念的选择。一个个熟悉的倩影,一张张灿烂的笑容,只在一声轻轻的道别后,便各自迈向人生的旅途。遗憾和无奈,抹不去我们的身影;思念和向往,无时不在撞击着我们的心扉,我们渴望那星辰逆转、时空倒流……!尽管岁月匆匆流逝,时光脚步从不停息,为了感恩,我们自觉追忆;为了报答,我们勇于传承;为了未来,我们更加努力,写出新的校友传奇。我们拾起记忆的碎片,那是对心灵深处的一次扣击,那是历史的呼唤,那是时代的呼唤。虽然我们失去了在一起的欢乐,但是我们没有忘记昔日军人固有的传统和作风,在广阔的天地里,没忘老战友,结交新朋友。天南地北的同学有时也小范围相会,谈起来话题最多的就是母校,在北京、在上海、在大连、在沈阳……,数次同学会友情在光大发扬。四十年聚散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走上社会,方意识到校园生活的美好;经历洗礼,才知道惟有同学友情之可贵。四十多年间,我们经历无数的风云,遇到不同的磨难。我们有伤感,也有心欢。人年轻的时候不是很在乎过去岁月曾经发生过的事情,随着年纪的增长,尤其是50岁以后的人,就比较明显的怀起旧来。毕业四十多年,和无数的人喝酒至微醺,愈来愈感觉生活就像啤酒的泡沫,有时世界如此柔软动人,在清醒时觉得世界平淡无奇。同学,就是能与你分享、分担,能与你大醉一场的人。</p> <p class="ql-block">第三章:厚德载物杏林春暖</p><p class="ql-block">第一节:《大医精诚止于至善》</p><p class="ql-block"> “大医精诚”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精”指熟练的专业技能,“诚”指高尚的道德品质,惟有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者方能称为“大医”。“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指最好的思想境界,“善”的最高层次,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正是“大医”所追求的至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第二节《身兼数职学术带头》 </p><p class="ql-block"> 贾成武曾任沈阳军区202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神经心胸外科主任,沈阳军区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辽宁省神经外科分会常委。</p> <p class="ql-block">第三节《立足本职爱岗敬业》 </p><p class="ql-block"> 贾成武始终坚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从一名战士、军医成长为医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被沈阳军区联勤部和军区政治部聘为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执行委员,沈阳军区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他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发扬雷锋精神,以满腔热情数十年如一日为军民服务,实践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p> <p class="ql-block">第四节《压力动力相随相伴》</p><p class="ql-block"> 1983年医院决定让贾成武进修脑外科。贾成武说:“院里领导知道我有老爷子的关系,决定让我到解放军总医院进修,老泰山不同意,我也知道其中的奥秘。我去学习老人家让不让我做手术都会有人说话,做多了有意见说手术都让他姑爷做了,不让做又于心不忍,干脆我在中国医大进修。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可有谁知道这楼台的压力有多重。全军首届优秀中青年基金班提意让我考试,我们同学听到消息,说202医院有个人放言肯定考上不去,问我这是为什么?他们那里知道要考的是解放军医师进修学院,我就是不去也不能是考不上让别人说闲话,发录取通知我弃权没人再说三道四了。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中国医大进修一年我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都有很大提高。10多名进修生都是各个医院的骨干,甚至是医院院长,我当进修组组长。脑血管造影排我班的时候一个下午排了8个病人,半个小时一个颈动脉造影就结束,带教老师夸我是神枪手。值班24小时急诊手术做3台,因为我有脑外科基础,科里排班我是和本院新医生一个班,名义上是他领班,实际上我领台手术。一年下来监护室242例大手术我参加82台,要知道当年中国医大一院脑外科只有37张床。由于我努力学,认真干,获得一致好评,被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授予“优秀进修生’光荣称号。 ” </p> <p class="ql-block">  进修的同事都说,我们如果授予优秀进修生回单位可以多调一级工资,可是民意决定评给我,不是我强取豪夺。记得进修临结束时,中国医大一院神经外科主任翟云昌教授对我说:“回家看到老爷子说一声,我们没亏待你,这一年手术你没少做。”我说:“谢谢翟教授,我比一般进修生做的都多。”他急了,忙说:“什么?两个进修的也没你做的多,你在这手术超过我们主治医师的手术量。什么叫能者多劳,应该叫劳者多能。”忘不了一年里各位带教老师对我的精心培养,直到我离开中国医大,很多老师还不知道我和老爷子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第五节《德从宽积福向俭求》</p><p class="ql-block"> 贾成武一直保存着刚当兵时写的日记,那红色本子的封面上是:“向雷锋同志学习”。贾成武说:“这句话是我人生的主题,不在于能力大小,而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在保证病人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坚持常规用药,基础用药,不搞极特殊检查,高档次检查,尽量节省病人的每一分钱。</p><p class="ql-block"> 在一次全院的大会上,当时医院的一位主要领导很直接地就说:“要问别人收不收红包我没把握,要说贾成武从不收红包我敢打保票!”从医40年的贾成武不仅不收红包,连患者送的锦旗也不收,他说那笔支出对患者而言也是不小的负担。</p><p class="ql-block"> 贾成武说:“清、慎、勤是宋代包拯的座右铭,作为医务工作者,在医德上,我们也要有一方净土。”</p> <p class="ql-block">第六节《救死扶伤精益求精》   </p><p class="ql-block"> 四十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救治急难危重病人上万例,从死亡线上抢救了1千5百余例,这些患者由衷地赞誉他是第二次生命的赐予者。工作中他不仅精益求精,而且面向国内、全军先进理念勇于创新,在沈阳市率先采用立体定向深部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深部血肿,采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曾多次获得医院及军队医疗成果奖。</p> <p class="ql-block">第七节《重症抢救成果获奖》 </p><p class="ql-block"> 外行人对此照片不忍直视,但这正是因为外伤,患者脑部就像熟透了的西瓜掉在地上。现场所有人都说:“脑袋都撞碎了,这还有个救?”报着一线希望,家属把奄奄一息的患者送到医院。看到病人的病情如此严重,贾成武说:“作为一名合格的军医就要敢于担当,不计个人名利,对病人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甘当病人生命的守护神。”这个民工头部外伤矢状窦破裂,双下肢瘫痪,相当于当年战斗英雄麦贤德的伤情。便立即组织抢救,做好充分准备,在保证血源的基础上及时实施手术,使病人转危为安。并在青海湟源县医院率先采用先钻孔减压后常规开颅救治特重型颅内血肿的技术,成功抢救一名12岁脑外伤患儿。当时患儿已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血压70/50mmHg,头颅CT扫描颅内有70ml大血肿,继续在出血。由于采用紧急手术,病人术后没留下后遗症,术后10天出院上学了,10年后随访患儿已经参加工作。采用这种方法救治许多类似病人,联合两所医院撰写的文章在杂志上发表,受到同行的关注。贾成武主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抢救,获医院医疗成果一等奖,沈阳军区后勤部特此颁发三等功奖状。</p> <p class="ql-block">第八节《医术高超医德高尚》  </p><p class="ql-block"> 贾成武认为,一个优秀的军医不仅要在技术上精良,而且要以雷锋同志为楷模,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从事医疗行业,首先要认真,其次要有同情心,要真正视病人为亲人。雷锋说过,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我们作为医生,对病人热忱相待、耐心讲解,缓解了病痛,也是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弘扬雷锋精神。</p><p class="ql-block"> 从医四十年他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特别是在新形势下,拒绝拜金主义,拒腐蚀永不沾。无论贫富贵贱,不论职务高低,一律婉拒患者的“红包”。他不仅不收红包,还送扶贫红包,摒弃恶习,把病人视为亲人。在保证病人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坚持因病施治,坚持常规用药,基础用药,不搞极特殊检查,高档次检查,尽量节省病人的每一分钱。</p> <p class="ql-block">第九节《免费手术不同寻常》 </p><p class="ql-block"> 与很多办公室喜欢悬挂各种锦旗不同的是,贾成武所在的神经外科只挂了一面锦旗,这面锦旗是雷锋战友乔安山送来的。 </p><p class="ql-block"> 雷锋的另一位战友陈殿柱同志患脑垂体瘤多年,各地求医,因家境贫困,即使变卖房产也无力支付高昂手术费。在这种情况下,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找到贾成武,并说明情况。贾成武明确表示,不能让雷锋的战友流血再流泪,及时汇报协调,这才有了“不同寻常的免费手术”。术后雷锋的战友乔安山专程代表陈殿柱同志赠送一面“高超的医术为人民、高尚的医德不拜金”锦旗。《新世纪雷锋丛书》作者华东方代表雷锋生前战友陈殿柱、乔安山写来感谢信,感谢202医院神经外科发扬雷锋精神、白求恩精神为雷锋的生前战友陈殿柱同志顺利的进行手术治疗。</p> <p class="ql-block">第十节《以身作则拒收红包》 </p><p class="ql-block">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的人际关系交往潜规则,也逐渐渗透到医院的人际关系。在医患关系上的确也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想法、做法。比如“红包”问题,尤其是在手术科室就显得突出。我们经历了一个从拒收红包,谢绝精神红包到送扶贫红包三个阶段。哈佛兰德医德十二箴中有一段话“在病人面前该考虑的仅仅是他的病情,而不是病人的地位和钱财,应该掂量一下有钱人的一撮金钱和穷人感激的泪水,你要的是哪一个?”贾成武在科里反复强调在医德医风方面向我看齐,如果发现我收病人红包,医护人员不仅可以向院首长反映,而且发现我收1百,医生可以收1千。我们要求医护人员做到随时送随时退,实在退不回去上交领导,交住院押金,退押金票。</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主任,每次做手术贾成武都遇到患者送红包,但他总是千方百计地退回去,由于他以身作则,因此说话也硬气。贾成武说:“有一次主治医师拿1千2百元钱交给我,说一个病人送给他的红包没退回去,我当时想也没想就批评他为什么没有退回去,为什么没交住院押金,退押金票?”他说:“是包干病人没法交住院押金,如果想收的话,哪个星期都能买个大件”。“其实这话一点也没错,我敢说如果要收红包,一年最少也能收几万元,包括我们本院有多少人或通过熟人给我送的红包,我们能拒收就拒收,当时拒绝不了就交押金。我们从来没有向院里汇报过谁拒收多少,谁退回多少红包。住院处的同志看到我们交押金,要汇报给领导,都让我们婉言谢绝了。红包问题解决后,我们又想到如何谢绝精神红包。有一段时间病人看送红包送不出去,就改送锦旗。我们感到,锦旗也是精神红包,这也是一笔开支。所以我们从来不挂锦旗,让病人知道在二O二医院治病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就行了。由于科室上下共同坚持这个规定,还形成了一切为病人着想,有困难的病人大家帮的良好风气。病人家属感动地说在二O二医院看病不仅技术过硬,而且医护人员的思想更过硬,不收红包反而扶贫。我们敢于向院领导表态,在红包问题上,保证在神经外科有一方净土。我在这里要感谢我有这么多好战友、好同事、好兄弟,是他们多年的支持帮助我才能光荣退休、平安着陆”。</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节《始终如一奉献亲情》 </p><p class="ql-block"> 65040部队战士郭春贵因脊髓恶性肿瘤在我院治疗,先后住院10年。不但影响住院日、床位周转,而且还没有经济效益。全科工作人员始终没有把这些影响经济效益的部队病人看成包袱,而是把他当成亲人。由于他常年住院,远离部队和亲人,情绪比较消沉。我们把他看成是亲兄弟,用精心的治疗、周到的护理,使他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全科同志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除夕送水饺,十五送月饼。当小郭病情恶化临终时,家属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给我们送来水果,再三表示感谢。所在部队给我们科送来 “十年如一日,真情暖兵心”的锦旗。</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节《妙手回春为兵解困》 </p><p class="ql-block"> 2006年“八一”前夕总装某部战士杨慧因车祸头部外伤在我院抢救治疗。诊断特重型颅脑损伤、急性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在国内外文献报告死亡率都在80%以上。经过2次开颅大手术,全科医护人员精心治疗,最后使他顺利康复。由于全科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科室舍得为他花钱用药,部队和患者家属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再三表示感谢,所在部队给我们科送来“妙手挽生命为兵见真情”锦旗。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部队指战员的褒奖赞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院医德医风建设的丰硕成果;它们又像饱蘸着感情的音符,奏响着社会和谐曲的乐章。对前来就医的每个指战员,良好的医德、真诚的态度,让官兵如沐春风。通过几面锦旗的背后,可以看到部队官兵对我们工作的信任和期待。</p> <p class="ql-block">第四章:雪域仁心情系高原</p><p class="ql-block">第一节:《义无反顾援青海》 </p><p class="ql-block"> 十八万里奔波唐蕃古道,十八载上高原大爱无疆;情系青海温暖彩虹故乡,雪域仁心相伴湟水荡漾;金珠玛米搭建生命之桥,不畏巍峨日月山高乏氧;亲手种下幸福树结硕果,枝繁叶茂盛开沈水之阳;他在藏汉各族人民心中,留下无私奉献感人篇章。 </p><p class="ql-block"> 60年前,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并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雷锋精神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贾成武认为:雷锋精神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行动,要在奉献中传承,在传承中升华。 </p><p class="ql-block"> 2001年贾成武担任首批医疗队队长支援青海,到目前为止共去青海18次。前8次是202医院组织的,每次去3个月,后来10次都是他自费去的。经过10多年帮扶,湟源县医院脑外科具备了抢救脑外伤的医疗能力,现在是青海省特色科室。</p> <p class="ql-block">第二节《雪域高原献爱心》</p><p class="ql-block"> 自2001年以来,沈阳军区202医院党委根据国家卫生部、总后卫生部《关于军队医院对口支援西部省(市、区)县的通知》精神,先后组建委派了八批医疗队赴青海省省湟源、湟中等地县级人民医院进行帮扶援建工作。医疗队本着:“为西部人民服好务,把党的温暖和人民子弟兵对群众的深情厚意送到千家万户”的精神,以“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为宗旨,用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着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贾成武义无反顾地积极报名,成为第一批医疗队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第三节《视觉冲击引共鸣》</p><p class="ql-block"> 贾成武回忆说:从踏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那一刻起,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大西北壮美的河山是那样的广袤亲切,这块高天厚土上的人民是如此的善良实诚。塔尔寺虔诚的喇嘛,金银滩热情奔放的藏族姑娘,清真寺礼拜的回族同胞,日月山下纯朴善良的湟源乡亲,青海湖清澈透明的湖水,水面上嬉戏追逐的候鸟,风中摇曳的馒头花,无一例外地产生着视觉上的冲击和情感上的共鸣。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大西北、爱上了青海、爱上了湟源。</p> <p class="ql-block">第四节《初上高原做手术》</p><p class="ql-block"> 湟源县地处藏汉交界,是青藏公路、兰青铁路及湟嘉公路要道,素有“海藏咽喉”之称。医院收治的病人病种多,创伤多,病情重。由于县医院不能实施开颅手术,脑外伤病人都要送到50公里以外的西宁市医院,很多病人在转送途中失去了生命。</p><p class="ql-block"> 我收治的第一例脑外伤病人,是因急性硬脑膜外血肿被紧急送到湟源县人民医院的。当时,病人处于昏迷状态,情况十分危急,如果转送到50公里之外的西宁市医院,病人途中会有生命危险,我当即决定实施开颅手术。但是县医院设备、条件落后,这种条件下做开颅手术,确实给了我不小的压力。如果手术成功,将改变湟源县医院的历史,失败,我又将怎样面对湟源人民?为了病人的安危,我坚持实施了该县有史以来的第一例开颅手术。手术获得了成功,患者家属送来了锦旗和哈达,感激地说:“你们就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啊!”</p> <p class="ql-block">第五节《规范操作严示教》 </p><p class="ql-block"> 脑外伤、脑出血的病人多为急诊病人,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只要有病人来院,我都及时到场指导手术抢救。为了保证手术质量,我严谨示教,规范操作,认真带教他们做好每一例手术。把我的经验特别是教训都毫无保留告诉他们,让他们健康发展。</p> <p class="ql-block">第六节《回头病人是信任》</p><p class="ql-block"> 医疗扶贫不但要为医院提高技术,还要积极为当地群众减轻负担,解除疾苦。我们千方百计为病人节约每一分钱,要知道当地2000年人均收入才470元。在沈阳开颅手术最少要2万多元,在湟源100多例开颅手术没有一例手术超过1万元。脑膜瘤手术出血多,风险大,在大医院也是难度较大的手术之一。医疗队在湟源县医院经过充分准备,成功全切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病人无任何并发症。出院前病人家属给我们送来2瓶青稞酒,被我们谢绝了,病人家属感激万分说:“在湟中县当地有3例同样发病的病人,1例因为家里经济困难放弃治疗,1例在省里大医院用了4万多元。而我们在湟源县医院仅用了1万元钱就痊愈出院。专家们帮助我们解除了病痛又防止我们因病返贫,解放军医疗队真是我们的个家子(自家人)。”</p><p class="ql-block"> 2002年8月的一个夜晚湟源县医院急诊科突然来了一位从湟中工地转来的脑外伤的病人,病人是开放性颅脑损伤,颅骨粉碎性骨折。我们为他做了急诊开颅手术,凌晨手术结束,我们护送病人到病房,问护送他的工友为什么没有把病人送到西宁大医院,开车的司机对我们说难道您不认识我了,我是李玉林。这才让我们想起,他是2001年医疗队来湟源做的第一次开颅手术痊愈的病人。他说如果没有医疗队及时给他做手术,早就没命了。现在他又可以开汽车工作了,这次工友受伤第一时间就想要把他送到湟源来抢救,因为这是挽救他生命的地方,是值得信任的医院。</p> <p class="ql-block">第七节《最难一次大手术》</p><p class="ql-block"> 2005年8月份,一名湟中县的农村妇女长年频发头痛、呕吐。她的家人听说湟源县来的沈阳202专家脑外手术技术高超,特意赶了70多公里路到湟源县人民医院检查。我在检查中发现,这名患者颅内长有大脑膜瘤,需要及时摘出。但是脑膜瘤位置比较特殊,恰恰位于颅脑的冠状缝和矢状缝处。因为这里有脑部供血的矢状窦(脑部供血的静脉回流血管),如果稍有不慎触碰该血管,导致破裂就会严重危机患者生命。这种被称为“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无论在军地哪个大医院都是棘手的手术。医学上开颅手术患者死亡率较高,但我顶住巨大压力,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决定为她亲自钻孔开颅。手术前,我认真审核手术方案,最后确定在颅部钻6个孔,然后用线锯分半翻开骨瓣;,在沈阳开颅用电钻、铣刀,一会儿就可完成。在这里用手摇钻一点点钻,在矢状窦处,用咬骨钳将未开的骨瓣一点一点咬开,极大的避免了碰及矢状窦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高原缺氧,我们还要戴口罩、干体力活,一会儿就满头大汗,不得不停一下,吸氧后再继续。经过4个多小时的手术,成功的为患者摘除重约4两的大型脑膜瘤,解除了患者多年的病痛。对此,患者亲人特意为我们敬献洁白的哈达,尊称我们为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半个月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至今我还清楚记得,患者来院时是由4名亲人用家里门板抬来的,回去的时候是自己走出医院大门的。这个手术的成功也标志着湟源县人民医院的脑外科技术水平甚至已经达到地(州)级水平。</p> <p class="ql-block">第八节《小医院有大作为》</p><p class="ql-block"> 2005年8月的一天晚饭后,医疗队队员正在院里散步,走到放射线科楼下时,我发现CT室灯打开了。“肯定有急诊!”我不由地加快了脚步。在CT室,我看到一名小患者深度昏迷,双侧瞳孔散大、血压下降、心律缓慢,生命垂危。CT检查后,发现小患者颅内正不断往外渗血。当时我意识到如果不及时开颅减压,患者就会立刻死亡。于是我一边安排医护人员给患者剃头,一边穿衣服走进手术室。原来,这名小患者在窗台上玩耍时不甚摔在水泥地面上,正好伤及头部,当场昏迷。父母开始以为小孩睡着了,就没在意。两个多小时后,父母招呼小孩吃饭时才发现已经昏迷,赶忙送到湟源人民医院脑外科抢救。</p><p class="ql-block"> 手术室里,我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并结合当前开颅手术上的前沿技术,决定采用先钻孔减压后常规开颅救治方法,打破了开颅减压的常规做法。手术中,我与学生邓尔兴(湟源县人民医院外科医生)先钻孔用吸引器及时为患者吸出颅内渗血,保证了生命体征渐渐恢复后,然后打开骨瓣实施止血救治手术。经过3个多小时紧张忙碌的手术,小患者死而复生,并没有留下一点后遗症,10天后,他就出院上学了。这种手术方法在当时的“三州一市”(海西州、海南州、海北州和西宁市)都属于首次运用。之后县医院邓尔兴医生在青海地区的神经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上做了交流。省内外有关专家称赞说:“颅脑损伤就是强调治疗的早字,县城医院做这种手术是个方向,可以在第一时间救治更多的病人。”</p><p class="ql-block"> 《急诊钻颅减压术在抢救脑疝期颅内血肿中的应用》一文以湟源、湟中、202三个医院的名义在《沈阳部队医药》杂志发表,受到关注。通过五年的帮扶工作,县医院已经开展脑外科手术100多例,成功率80%以上。由于我们医疗队的帮扶,使医院的知名度大大增加,连西宁市区的病人都来县医院就诊,电话咨询热线不断。我们的帮扶是造血不是输血,留下不走的脑外科才是我们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第九节《危难又见子弟兵》 </p><p class="ql-block"> 2001年7月8日,刚到湟源没几天,一场特大洪涝灾害席卷了河湟谷地。突降的暴雨引起山洪爆发,湟源县在这次50年未遇的洪灾中损失严重。全县13万人口中就有5万余人受灾,洪水造成死亡5人,伤22人,直接经济损失3041万元。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军民积极参加抗洪抢险,医疗队也上了抗洪抢险第一线。看到洪水肆虐而去后一片狼藉的庄稼地、毁坏的公路、桥梁、民宅,我们的心一下被揪得紧紧的。顾不上多想,立即组织队员向灾区捐款1090元。民政局的同志婉言谢绝:“你们已经在技术上支援了我们,再从你们口袋里拿钱,我们实在过意不去”。“这是我们的责任,人民子弟兵就是要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医疗队撂下这样一句话后放下捐款转身离去。我们的行动受到湟源县人民政府的表彰。在抗洪抢险表彰大会上,县委、县政府特地给医疗队授匾:《洪水无情人有情,浓浓爱心系灾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难忘2001年8月、2009年7月、2009年10月日月山下三次特大车祸的抢救。每一批都是数十人伤亡,医疗队按军队突发事件抢救预案指挥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分组包人进行抢救,充分进行总协调指挥。我们的队员不顾饥饿和疲劳,连续工作十多小时,争取时间挽救大批伤员的生命。医疗队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受到各级领导的赞誉。湟源县委书记和县长在抢救现场称赞202医院医疗队,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说:“医疗队给他们带来关怀、带来温暖、带来技术、带来效益。这样的支援他们求之不得。愿我们医疗队军魂永驻“海藏咽喉”。”</p> <p class="ql-block">第十节《爱得深沉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在青海帮扶9年时间,医疗队收到过无数条哈达,条条哈达都有感人的故事,都是情感的升华。一位距湟源400公里刚察县的藏族同胞多杰患病后不时昏厥,肢体瘫痪。7、8个人把他抬来,我们及时为他进行颅内血肿手术,这位藏族同胞没钱住院,我们就让他门诊观察,当他痊愈时家人送来牌匾。阿卡给我们献上洁白的哈达,拉着我们的手说:“神,你们才是神,你们才真正是佛爷派下来救苦救难的活菩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西纳活佛是塔尔寺首席活佛,全国政协常委,一位得道高僧。他爱国爱教,寝宫里挂满了他和国家领导人照片,当他生病时,医疗队去看望他。湟中县医院的院长把我们介绍给他,说我们是解放军医疗队,来高原就是为藏族同胞解除病痛的。他的第一句话就说:“你们才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他给我们每个队员献上金黄色的哈达,当地群众都说这种哈达是开过光的,这种待遇很多达官显贵千金难求。老活佛用藏族佛教最高礼仪表达对医疗队的敬慕。</p> <p class="ql-block">  五体投地,匍匐叩拜十万个大礼,行程几千公里来到塔尔寺朝圣的小沙弥,因信念坚定,信仰虔诚,活佛特赐一袭顶级喇嘛服,“金瓦雕儋佛殿凉,袈裟红紫喇嘛装”的小僧侣引起了金珠玛米门巴贾成武的特别关注。</p> <p class="ql-block">  上高原,对于每一个医疗队员来说,最难忘的不是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抢救,而是在医疗队完成任务返回前的那一刻。县医院领导、医护人员和当地人民群众一起为我们送行。每次从藏族人民手中接过青稞酒,看着曾经救治过的患者和家属,从几百里以外的县市如朝拜般送来洁白的哈达,我们都会抑制不住感动的泪水。是纯朴的青海人民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情让我们只能留下一个信念:雪域高原人民,我们一定会再来为您们服务。情景剧《高原红》开始的一段话说出我们的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有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我们是相亲相爱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节《永远难忘的生日》 </p><p class="ql-block"> 2002年,我第二次到湟源县。7月13日是周六,下午刚下班我和队友们被湟源人民医院领导叫过去吃晚饭。到饭店后发现湟源县县委书记、负责文教卫生的副县长、卫生局长和医院领导都在。医院的王院长告诉我,说晚上有点“小科目”。接着饭店服务员端来一个蛋糕,上面写着:祝贾主任生日快乐!当时我感动的热泪盈眶,我没想到居然在青海高原有人知道我五十岁的生日!并且县里领导也亲自来祝贺!原来,在我第二次上湟源的欢送会上,202医院脑外科的医务人员说:“这次不能和主任一起过生日了(202医院的传统是,每一个高职人员过生日,医院都会给送蛋糕,我过生日都是和科室医务人员在一起分享)。”恰巧这些话,被正在202进修的湟源人民医院的医生们听到了,他们就把这一消息告诉了湟源人民医院的领导。我会永远记住这个生日,正是由于和青海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医院才会将心比心的把自己也当作“湟源人”。这也是让我深深眷恋着青海人民的主要原因。这样的场面我在青海经历了多次,十年中我去了七次,甚至一个生日在湟源过一次,在湟中又过一次。我在日记里写下了“青海弟兄对我好,一个生日过两遍”的感叹。</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节《高高兴兴浪河滩》</p><p class="ql-block"> “浪”字在字典里面的解释褒贬不一,在青海,这个浪字褒义的成分更多一些。乡亲们见面会说浪着嘞,想阿么浪阿么浪就是想怎么玩怎么玩的意思。浪河滩就是到河边边玩边野餐,这样的经历我已经是多次了,每每回想起来还像是昨天。星期天一个科几十个医护人员做上车,车里一个大箱子,里面放着锅碗瓢盆等炊具,在集市上花几百块钱买了一头羊。车一直开到湟源郊外的一处风景秀丽的小河边停了下来,大家找了一块平坦的地域支起炉灶,煮起了羊肉。大约过了一个半小时左右时间,“熬熬”出锅了。所谓“熬熬”和羊汤没有太多的区别,就是羊杂加上点萝卜、土豆、粉条。大家就在草地上铺块布,喝着“熬熬”吃着馍馍。再等一会美味的手抓羊肉端上来,野餐也到了高潮,大家端上青稞酒,开始互相看酒了。</p> <p class="ql-block">  据有关资料统计,西宁市这个小小的高原古城,烈性白酒的人均销售量仅次于莫斯科,居然占到了世界第二位。难怪青海人豪饮之下,喊出了:“酒喝黄河两岸,拳划西北五省。”的豪迈口号。青海人喝酒有青海人的特点,一般先由主人简单几句开场白,然后端起一个小盘子,盘子上放六个斟满酒的尕酒杯,这叫一台。或按年龄大小,或按职位高低,或按知名度不等,依次敬酒。在这必须进行的程序中,被敬者必须满饮此六杯,每喝一杯,要翻转手腕儿,亮出杯底,以示喝干。有种人品叫“干散”,六尕杯酒一下喝完就是这个称号。每一次我都可能被灌上几十杯,他们善意的想把我放翻,并非什么人都有这个待遇的,这是纯朴的青海人对你的最高奖赏。纯香的青稞、鲜嫩的手抓肉,一边欣赏风景,一边聊天,一边猜拳,高兴了来几段青海“花儿”,遂忘记了多日的疲劳。“狗浇尿”是青海农家待客的一种普通面食。由于制作时将薄薄的饼子放进热锅,然后用油壶在薄饼上浇上青油,煎好的饼子酥脆可口,香气扑鼻,老少皆喜食用。因为用油壶浇油时,壶嘴喷出的油象狗在撒尿,所以,老百姓普遍称之为“狗浇尿”的油饼,每个人一张、一碗尕面片下肚才算结束整个一天的活动。队员们和我谈起这事都说:“玩的是挺开心,可几十个人一天就吃一只羊,也太寒酸了点。”我告诉他(她)们:“像这样的活动一个科室一年仅有一次,他(她)们每年都等着我们来才去呢,王院长特意告诉各个科串开时间我们都可以参加。”听到这里,队员们又一次被这里的人感动了。</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张照片你能猜到是什么季节吗?我们的服装是不是有点怪,人常说在青海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这种感受。</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节《洋雷锋与活雷锋》</p><p class="ql-block"> 一位曾在湟源县度过少年时代的美国人,怀着感恩之情,向县医院捐赠了CT、心脏彩超机等设备,他就是被称为“洋雷锋”的美国友人柏大卫先生。老先生为湟源县医院的发展已募捐600万元人民币,帮助医院更新设备,造福乡亲。但由于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业务一直开展得不好。医疗队专家的到来,难题迎刃而解。他们边使用、边人员培训,使这些先进设备利用率成倍增加,医院病情诊断和治愈率大幅度提升。募捐者曾为这些设备能否合理利用而担心。美国募捐委员会主任来湟源时问我们:高血压、脑出血是否还是传统的中药治疗和求菩萨保佑?话语间有明显的歧视,我们二话没说,带他们看了脑外科手术,当他看到我们为脑出血病人手术,术后的病人顺利康复时,为他们提供的设备得以利用而感到高兴。</p> <p class="ql-block">  我们对大卫先生说,你们提供现代化设备,我们提供新技术,共同为西部的发展作贡献!这位传教多年的老人激动地说:“感谢你们这些专家!仪器再先进也需要人来操作。如果没有你们的技术帮助,这些仪器也无法为我的乡亲服务。你们是雷锋故乡来的‘活雷锋’啊,愿上帝保佑你!”是啊,活菩萨,活雷锋,我们仅仅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应该尽的义务,这是老百姓给我们最大的荣誉!是真诚的付出换来了湟源人民由衷的爱戴,湟源人民是真诚的,湟源人民是懂得感恩的!</p> <p class="ql-block">第十四节《一位老人的心扉》</p><p class="ql-block"> 在过去的八年里有幸三次与柏大卫先生相会,我们许多同志都和他见过面,都为大卫精神所感动。他给湟源带来新设备,我们带来新技术,互相结合,湟源的明天会更好。去年他分别时的一席话沁人心扉:“我这次来,有人问我,是不是最后一次来中国、来湟源,我想,但愿不是!但是人老了,晚上脱下袜子,早上穿哩吗不穿不知道。我一直说,一个人的故乡一生只有一个,我在美国有房子,但我的故乡在湟源。我希望我死后能葬在湟源,能从小小的湟源升上天堂,那是我终生的愿望。如果这是我最后一次来湟源,那我们来生再相见,我一定会再到湟源看望我的秭妹们!”生离在即死别难料,听着这样的话,看着这样一位耄耋老人,我们的心就像锥刺一般疼痛。泪水早已迷离了眼睛,在场的每一个人眼中都噙满了热泪。井石先生是典型的性情中人,此时他泪流满面。连沉稳持重的王世康院长都凝固着表情以喝水的样子掩饰着内心巨大的阵痛。在大卫先生面前,井石和王世康这两个湟源男人,可以说是珠联璧合的最佳兄弟。他们一个幽默风趣,与大卫先生的豁达开朗相得益彰,一个沉稳干练,与大卫先生的稳健果断相辅相成。</p><p class="ql-block"> 我与大卫先生的交情已经有七年之久,彼此欣赏、相互敬重,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心愿,就是让故乡的亲人们过得更好!我也早已把湟源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此时大家都掩饰内心的激动,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无不为之动容。就是这位老人,他不停的呼吁,从大洋彼岸往返20多次,给故乡带来600万的慈善款,而他自己银行账面上的存款仅仅有7千美元。医疗队董玉珍这位留洋的女博士眼眶也湿润了,她说:“从大卫身上我读到一种大爱,这种大爱让我没有办法不尽力去帮助这里的人,他的美元还没有我多呢。”</p> <p class="ql-block">第十五节《氧气缺乏有精神》</p><p class="ql-block"> 去年年底军区联勤部宣传处的同志到青海采访因高原缺氧倒下时,我们的摄影师给他留下了珍贵的镜头。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雪域高原,大气压仅有580Kpa,这样的情景又何止一次两次。我们忘不了第一批送我们到青海,院长临别时含泪嘱咐我们要平安的回来,因为她也曾缺氧倒下。我们忘不了先后有41名医疗队员在雪域高原默默地克服困难,倾尽全力无私奉献。高原缺氧,饭菜做不熟,为我们医疗队做饭的师傅想调剂一下东北人的口味,包饺子给我们吃。大家非常高兴,有回家的感觉了,可是咬一口白菜馅都是脆的,那猪肉能熟吗?我对大家说:你们当药吃也要吃下去,否则能在高原坚持下去吗?生活低标准,工作高标准,军人的本质就是奉献。医院领导和全院各科室的同志在医疗队员生活、家庭有困难的时候都伸出友谊之手。我们没负担,不孤独,不寂寞!因为我们身后有强大的动力,我们是202医院的代表队。高原缺氧气不缺精神,我们的目的是留下不走的医疗队,争创一流,是我们的决心和愿望。正如著名词曲作家胡宏伟、铁源给我院写的院歌那样:铁的新四军哺育我们成长,哪里需要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在闪光!9年的帮扶实践告诉我们,大西北需要我们,青海人民需要我们。他们呼唤我们,欢迎我们,需要我们去做贡献。为创造中华和谐大家庭尽一份力、发一份光。我们时刻不能忘记子弟兵的责任------人民的赞誉是对医疗队的最高褒奖!</p> <p class="ql-block">第十六节《资源共享谋福祉》</p><p class="ql-block"> 2008年8月26日,是沈阳军区202医院医疗队来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参加对口支援工作的第一天,这天上午准备签订对口支援协议。突然外科来了一名车祸引起的脑外伤病人,病人已经处于脑疝状态,瞳孔散大,尿失禁。我已经多次带队来青海参加对口援建工作,看到病人情况危急,决定立即急诊手术治疗。但湟中县医院没有脑外科,手术器械也不全,本院医生也没有配合过手术。可是病人情况危急,不能往省城转运,否则会发生意外。我当机立断,向湟源县医院请求援助,湟源县医院脑外科医生带器械火速赶来协助手术。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手术顺利完成,病人脱离了危险。但到了晚上病人昏迷加深,CT复查颅内出现远隔血肿,我们决定再次进行手术,由于治疗及时,病人转危为安。 </p><p class="ql-block"> 2008年8月31日湟源县医院有一名双额脑内血肿病人需要手术治疗。我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让两个医院合作,达到资源共享。于是,在与两县医院取得联系、达成共识后,带领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生到湟源参加手术。这个方案不仅让县医院的脑外科医生们了解掌握更多的情况,有更多的操作机会,同时也可带动两个医院脑外科共同发展。通过每周1—4在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周5到湟源县医院查房、讲课及手术。虽然工作量加大了,但是医疗队感觉自己的责任更重了,内心也更加充实了。由于有对湟源县人民医院帮扶工作的经验,我们很快在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创建了脑外科,并迅速开展了业务。为此,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的领导和职工感到莫大的荣幸。邢永寿院长说:“脑外科的建立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惠,受益最大的要数甘河工业园区的职工。这里企业集中,不断有脑外伤病人送来。以前都是转到省城医院,要花费八、九万元,现在我们自己有了脑外科,手术费仅需两、三万元,而且成功率高,服务热情周到。军医们不但为我们带来了新技术,新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还给我们树立了如何做一名合格医生的信念。对我院职工感触很深,思想上震动很大。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军人的素质,医生的品德。真希望他们常驻不走,我请求明年他们几个还来我院,并且再带一名急诊科和儿科医生过来!”这是湟中人民发自肺腑的呼唤!</p> <p class="ql-block">第十七节《湟水河畔有至交》</p><p class="ql-block"> 湟源人民眼中的王世康院长:“这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学者,一位有菩萨心肠的好人!他是全国白求恩金质奖章获得者,奥运火炬手,是一位有人格魅力的人……”。为什么湟源县医院有这么大的魅力,能吸引大洋彼岸的柏大卫先生二十余年往返乐此不疲?当我第七次到青海时,王院长说:“贾主任我给你算过,八年中你七上高原,每年70多天,加起来已经一年有余。我们的情结还长着嘞,大卫先生来了二十一次,你最少也不能低于他。”说明他是个纯朴人,一个老实人,一个细心的人,一个你一旦结识就终生不能忘怀的人。每一个和他打过交到的人都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融化,成为至交直到永远。</p><p class="ql-block"> 王院长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几十年在湟源为乡亲们服务。上级领导也多次想调他到省里大医院工作,可是湟源人民离不开他,他也舍不得湟源的乡亲们。据说他也给领导送过礼,让领导给骂了一顿,说别人都是为当官送礼,你是为了不当官找我,你是不是有毛病。事后我问他你给领导送点啥?他憨厚的一笑说就是两瓶湟源醋。我了解到在当地的丧俗中至今仍有“摆歪”的说法。就是在亡人入殓前,亡人的当家人要当着众人的面,向孝男孝女们严厉询问亡者所患何病,吃了何药等等,以检验是否尽了孝道。而在湟源,当家的人一定要问清亡人生前是否请王院长看了。如果不是,即被视为不孝;如果是,娘家人则会大度地说:“既然王院长都看过了,那是瓜熟蒂落了,我们的人阳寿到了。”王院长在当地乡亲们心目中的位置有多重!我们在湟源工作期间也多次和他一同到老乡家看濒危病人,决定能否收治。王院长说如今“摆歪”又多了新内容,解放军专家也看了,这是对逝者的最高礼遇。县医院的工作人员都常说我们医院有福,有这样一位好院长。他感动了大卫先生,资助医院很多设备,他感动202医院医疗队,带来先进技术。他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用他的魅力感动所有到过湟源和从湟源出去的人。</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节《湟源人民真有福》</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我自问走过的地方不算少,特别高等级的地方见到的不少,但寒酸的像这样子的办公室我还从来没见过。十年了,我们到过湟源县医院的同志都知道医院的变化,可就是看到医院的办公室还是老样子。院长办公室居然外面有两块牌子,“院长办公室”、“心内科诊室”,外间是接诊室,接诊病人。王院长小小的办公室没有老板桌、没有舒适的皮椅、没有饮水机、没有空调、没有一件当代官员的办公室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设施!真找不到恰当的字眼来形容这间办公室兼会客室。一个木制三人沙发至少有20岁了吧?一组单人沙发套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卡叽布做的。最现代的就是一对铁皮档案柜,可我们在十多年前就享用过了。最具特色的还是这个镜框里的警世铭言:人生的最高哲学是真诚,人生的至上精神是奋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经在他心中烙上无法忘却的印记。他的处事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流淌着传统思想文化的涓涓细流。做纯粹的人、高尚的人,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这就是他的立世之本!他们在地下室一住就是多年没动,而这几年光我来县医院的手术室已经重新建了三次。第一次新建手术室是增加了脑外科,原手术室变成病房,新建手术室。第二次扩大病房,手术室建到门诊4楼,提高手术质量建成层流手术间,现在又要在此基础上扩大手术间数。适应发展需要,可以说这些年建住宅楼、托儿所、健身房,解决职工的家庭困难,为的是让全院职工全身心投入工作,保障家乡人民健康。他的良苦用心得到了回报,多年来,湟源县医院没有一位医护人员调离,而医院的美誉还引来了不少外县的专业技术人才。我想大卫先生可能也是看到这一点,湟源人们看到了这一点。我曾经收到好朋友们发的一条短信:“有了王世康,湟源人民真幸福,湟源的患者真幸福!湟源人民万岁!”这是我的感慨,更是我的祝愿——湟源人民万岁!</p> <p class="ql-block">第十九节《六月六的花儿会》 </p><p class="ql-block"> “哎….幺!/上去(那个)高山呀望平(里个)川(呀)/(哎呀)望平(那个)川(呀)/平川(里呀)有一个牡丹/下去(那个)平川(呀)摘牡(那个)丹呀/(哎哟)摘牡(呀)丹呀啊/摘不到手里边也是个枉然。” 青海人们有“唱花儿”的习惯,人人都是高手,各种曲牌,非常好听。每年六月六的花儿会在青海那真是花儿的海洋,到处都能听到动人的花儿。青海电视台播出花儿大奖赛,井石先生是评委。这些年我和井石老师学了几段,开嗓就是嘹亮的高原音,井石老师开玩笑说我不用参加预赛,直接进决赛可以拿前几名。我想写个哇哒啦唱青海花儿,真的!花儿的曲牌很美,直令调、互助调、湟源调、尕马令都非常好听。哎….幺!/日月(那个)山上呀把根(里个)扎(呀)/(哎呀)把根(那个)扎(呀)/湟水(里呀)河畔花为家/哎….幺!要问(那个)我是(呀)那一(那个)个呀/(哎哟)那一(呀)个呀啊/雪域(那个)高原哇哒啦(呀)。</p> <p class="ql-block">  县医院的工作人员和我开玩笑说;我们青海尕年青都不会的东西,怎么专家们都会。六月荷花是青海著名网络作家,她记录了沈阳军医在湟源的日日夜夜。我欣赏她热爱家乡、宣传家乡的情结。在她的描述下,我成了这样;“他与我省著名乡土文学作家、民俗研究家、省作协副主席、青海花儿研究会副会长井石先生对唱花儿。可别小瞧这位脑外科专家花儿歌手,他可是井石先生的得意学生哦!这个说着东北味儿的湟源话,大口喝着青稞白酒,吃着手抓羊肉。字正腔圆地唱着一首又一首青海花儿的东北汉子,显得那么儒雅清秀,一副近视镜恰到好处地将他的学者风度点缀到位。只要不开口,你就会把他当成一位大学教授或科研部门的学究。而此时的他一抛知识分子特有的矜持,与湟源的同行们称兄道弟,倾心交谈,完全融化在一种浓浓的亲情中。他与柏大卫先生的熟识,与井石先生的默契,与王世康院长的相知,与湟源难舍难分的不了之情,一步步吸引我想对他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节《此情永记在心头》</p><p class="ql-block"> 这种场面有谁见过?桌子上面没有菜,仅有几块甜瓜,可是青稞酒是一点不能少,依然是一台尕杯。 </p><p class="ql-block"> 2001年八一建军节晚上,王院长和马文智副院长从西宁开会回来,他们说今天是军医们的节日,一定要祝贺一下。自己从家里拿来两瓶青稞酒,食堂已经关火了,我们宿舍只有俩甜瓜,切了做下酒菜。就这样我们边喝边吃,感情的交织,精神会餐也是难以忘怀的。外地人初来青海,看见青海人喝酒时,干干净净的桌子上只有一把酒壶,碟儿里只有四个酒盅,无一个下酒的菜碟儿,就摇摇头说:“青海人怪,喝酒不吃菜。”青海人自己将这种喝法称之为“干喝”,干喝有干喝的味儿。酒是粮之魄,水之魂,本是琼浆玉液,为何要用油腻腻的菜去糟践它?纯朴的乡亲们没有忘记远离家乡的医疗队。无论是西宁市卫生局还是青海省卫生厅的领导,在建军节这天都没有忘记我们,让我们有种在家的感觉。多少次我们就餐时发现红烧牦牛肉,手抓羊肉上桌,就告诉炊事员上错了,我们没有点这些菜。炊事员说是王院长让做的,他悄悄的看你们的菜谱,你们点的菜太素了,你们太辛苦了。李巨主任可能还记得我们经常点的红绿灯吗,就是一盘西红柿炒青椒。王院长甚至风趣地说我们来时要给每个人称一下体重,生怕把我们饿瘦了不好交代。赠人玫瑰留有余香,感恩的湟源人用真诚感动了上帝。这个上帝不仅仅是外国友人、西方传教士、藏族喇嘛、阿卡,而且感动了多少个“哇哒啦”(当地人管外地人叫“哇哒啦”,也就是讲话听不懂,哇里哇哒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这正是:多年帮扶情谊深,精心带教为人民,白衣战士做奉献,氧气缺乏有精神。情系高原献爱心,开发西部打头阵。日月山下结硕果,湟水河畔永留存。</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节《贾院精神入章程》 </p><p class="ql-block"> 据湟源县政府介绍:在北部战区总医院主任医师贾成武的亲自主持下,湟源县人民医院成立了神经外科,并首次开展颅脑手术。十八年来,他怀着对青海人民深厚的感情,五次带队开展帮扶工作,十八次上高原为该院培训人才、造就人才。主持和指导各类颅内、外手术,就地就近抢救了众多危重病人,填补了医院建院历史上的技术空白。使该院神经外科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省县共建重点学科。 </p><p class="ql-block"> 贾成武主任医师在帮扶期间任湟源县人民医院名誉院长,独具时代特色的"贾院精神"已写入湟源县人民医院章程。</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二节《这是最高的褒奖》</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地媒体曾经问过我,为什么多次来高原?来这里有什么好处?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很坦然:“1998年我就是主任医师,沈阳军区神经外科专业副主任委员、沈阳军区卫生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执行委员,组织上给我的荣誉已经让我感到非常的满足。到青海工作202医院一个月给我发800元奖金,可我一个月的手机费就要700多元。高原艰苦环境和沈阳不能比,淳朴的湟源人民需要我们,脑外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就象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我要把它扶植起来,看它长大。脑外科工作没有走向正规我就要来,能为湟源人尽一点微薄之力是我的心愿。要说好处,可能就是和高原人民结下的深厚感情吧。医疗队十年来多次收到藏民敬献的哈达,病愈群众送来的锦旗、牌匾。有些藏民把他们珍藏多年的冬虫夏草拿来送给我,都被我们婉言谢绝。</p> <p class="ql-block">  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对医疗队的工作进行了多次报导,如《医疗连创第一、医风誉满民间》、《沈阳军医走进大西北》、《军魂永驻“海藏咽喉”》、《沈阳军医的湟源情》、《哪里需要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在闪光!》。西宁电视台新闻广角专题报道《医疗帮扶造福百姓》,青海日报《把爱留在高原》,人民日报《生死相依鱼水情》。这不但是对医疗队的赞誉,同时这也是对医疗队工作的肯定。当地政府多次颁发“荣誉证书”表彰我们为提高湟源、湟中县人民医院的医疗水平,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多名同志被县政府、县医院聘为名誉院长、名誉科主任。</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代表被沈阳军区联勤部评为支援西部先进个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表彰为军队医院支援西部地区医院工作先进个人。出发时我们披红戴花,在青海,藏胞给我们献上洁白的哈达,这是对我们的最高奖赏。</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三节《西部开发打头阵》 </p><p class="ql-block"> 2009年7月17日国家卫生部张茅书记来湟源视察,专门接见医疗队的同志。我们汇报了帮扶的体会,来到大西北这是我们心灵的一次净化,一次升华。今天的湟源县人民医院已经成为二级甲等医院,必备的医疗设备一应俱全。电脑管理网络将财务核算、门诊收费、出院结账联为一体,宽敞整洁的医院如同宾馆园林。随着医院名气的上升,门、急诊就诊量大增,环青海湖地区的农牧民群众都愿意到湟源县人民医院治病就医。一是这里的服务态度好,二是路程比西宁近、花费小,三是西宁能做的检查这里基本都能做,何乐而不为呢!多年来,县医院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先后输送近百名医务人员到省内外进修学习。医院耗资百万元,建成了30多个科室,在全省同级医院中处于领先水平。通过医院几年的建设,病人住院条件不断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医疗队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只有医院办公室条件没有改善,仍旧在阴冷的地下室。省政协陈副主席(原卫生厅厅长)介绍了202医院支援西部动真情,选精兵强将,真诚的支援,无私的奉献,在西部高原开出了瑰丽的民族团结、军民团结之花。之所以医院打报告一再挽留他们,人民群众之所以高度信任他们,就是因为202医院赴青海省医疗队视西部人民为亲人,视受援驻地为故乡,想西部群众之所想,帮西部医院之所需竭尽全力。张茅书记对我们九年的帮扶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勉励医疗队员为西部人们服好务,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同时指出帮扶工作还要加大力度,全国三甲医院都要有帮扶重点。前几天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的召开,又制定了到2020年扶贫工作的目标。我们相信大西北医疗工作就要腾飞了,乡亲们因病返贫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四节《感动沈阳好门巴》 </p><p class="ql-block"> “十万里奔波往复,十六载青丝白发。在雪域高原,你亲手搭建了生命之桥,也亲手种下了希望之树。枝繁叶茂间,沈水之阳,大爱无疆,温暖唐蕃古道,相伴湟水汤汤。” </p><p class="ql-block"> 这是在沈阳盛京大剧院举办的2017年度“感动沈阳”人物颁奖典礼上的一段致辞,献给一位情系青海的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2医院退休军医——贾成武。</p> <p class="ql-block">  沈阳军区总医院和平分院领导及全体放疗科医护人员,当得知贾成武主任获得“十大感动沈阳人物”时,在第一时间向他本人表示祝贺并集体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贾成武参军入伍时的测绘大队战友们,在知道他获得“2017年十大感动沈阳人物”后欢欣鼓舞。沈阳籍战友举办集体庆典,热烈祝贺不忘初心使命,扶贫帮困业绩突出的贾成武取得优异成绩。</p> <p class="ql-block">第五章:《资助学子大学梦》</p><p class="ql-block">第一节《藏族女儿小卓玛》 </p><p class="ql-block"> 在2017年“十大感动沈阳人物”颁奖典礼上,贾成武将他的藏族女儿卓玛带上了领奖台。原来,从2009年到2017年期间,贾成武一直资助这位湟中县的姑娘,直至她大学毕业。现在,卓玛亲切地称贾成武为爸爸。</p><p class="ql-block"> 200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贾成武结识了湟中县上新庄镇马场中学的校长。校长告诉他,马场中学有一个名叫卓玛的藏族女孩,因为爸爸长年生病,就要被迫辍学了。贾成武抽空到她家里看望,见她晚上披着被在那看书。贾成武认为,这样的孩子我觉得应该帮助她,让她走出大山,让她看看外边的世界。当时贾成武就跟卓玛说:“我要一直供你到大学毕业。”从那时起,贾成武就又有了一个女儿。</p> <p class="ql-block">第二节《爸爸妈妈送温暖》</p><p class="ql-block"> 为此,在湟中县第一人民医院,青海《卫生与健康报》记者专程釆访卓玛。了解到她2017年从中南民族大学药物制剂专业毕业后,来到这所贾成武倾注了感情和汗水的医院,成为了一名药师。回想起第一次见贾成武的场景,卓玛说:“当时,我正在读初中二年级,穿着一身笔挺军装的爸爸亲切的对我说:“只要我愿意读书,他会一直支持我。”</p><p class="ql-block"> 贾成武信守承诺,在卓玛初、高中教育期间坚持每学期资助2000元,在大学期间则涨至每年15000元。2012年,贾成武邀请卓玛来到自己沈阳的家中过春节,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了贾成武的爱人——段云葵妈妈,身为妇产科医生的段妈妈对卓玛十分热情,让她在沈阳依旧感到了家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第三节《后盾助圆从医梦》</p><p class="ql-block"> 除了物质的资助,贾成武也会在精神上给予卓玛极大的鼓励。遇到困难,卓玛就会与爸爸沟通,爸爸早已成为了卓玛生活中最坚强的后盾。卓玛说:“在认识爸爸以前,我的理想是成为教师,但爸爸、妈妈让我感受到了医生这一职业的高尚,于是我立志成为其中的一员。”收到中南民族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贾成武骄傲地在微博上写道:“这一刻,我的女儿带着梦想奔向她向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第四节《大学毕业回家乡》</p><p class="ql-block"> 来到武汉读书,只要有机会卓玛就会乘火车来到沈阳看望爸爸妈妈。长时间的接触,段妈妈早已把卓玛当成了亲生女儿。在卓玛毕业时,段妈妈十分希望她可以来到沈阳陪在自己的身边。但卓玛依然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湟中县,她说:“爸爸对青海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他与妈妈一样希望我可以留在自己身边,但是他更希望我回到这个让他牵挂的地方,为这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p> <p class="ql-block">第五节《感恩爸妈发红包》</p><p class="ql-block"> 这以后,贾成武对卓玛的关心从未减少。卓玛领到第一笔工资后,在微信上给爸爸妈妈发了红包。贾成武骄傲地截图发至朋友圈,并感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卓玛依然有遗憾:“现在我距离沈阳的爸爸妈妈太远了。虽然会时常在微信上与他们视频交流,但依然很想念他们。”</p> <p class="ql-block">第六节《两儿两女真幸福》</p><p class="ql-block"> 除了卓玛,贾成武还在青海资助了另外两名学生。其中,王桂贞(女)研究生毕业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一家医院当医生,刘鹏(男)正在青海大学读书。加上自己的亲生儿子,贾成武总会说,我有两儿两女,我很幸福的!</p> <p class="ql-block">第七节《第二故乡在青海》</p><p class="ql-block"> 18年,贾成武与青海的不解之缘让他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在他的朋友圈里,他会极力推送青海的大美风光,也会骄傲地分享青海取得的成绩。当然,他更愿意诚恳地说,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在这片土地上,贾成武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我看来爸爸是一个集正直、善良等美德于一身的人,他给我树立了一个人生的榜样和标杆,也成就了现在阳光开朗的我。”坐在记者面前,卓玛笑着说,“现在,爸爸也会经常教育我要充分认识自己岗位的重要性,恪尽职守。”</p> <p class="ql-block">第八节《资助学生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对于海生琪来说,贾成武同样对他影响颇深。“共同在外科奋战的日子里,贾老师与我共用一个办公室。他会向我传授当时最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也会向我讲授他对医德的理解,真是受益匪浅。”说起贾成武对自己的影响,海生琪动情地说,“他是我身边坚持资助贫困学生的第一人,是他,第一次将这种正能量带到我的身边。”现在,贾成武依然会来到湟中、湟源两县的医院开展《如何做好一名医务工作者》等讲座,传授自己在工作中的所得所感。同时,青海文化也深深地印在了贾成武心中。刚刚来到青海时,当地人因听不懂贾成武讲话,便用“哇哒啦”形容他,时间久了“哇哒啦”就成他与团队成员的代称。</p> <p class="ql-block">第九节《雪域高原哇哒啦》</p><p class="ql-block"> 贾成武已经可以说上一口流利的青海话,但是他依然将“哇哒啦”作为他的网名。他还给自己编了一段顺口溜——日月山下把根扎,湟水河畔花为家;要问我是哪一个,雪域高原哇哒啦。青海话只是贾成武融入青海的开始,他还学会了花儿等曲艺。早已与贾成武成为挚友的海生琪说:“如果唱起青海小调、花儿,贾老师的曲艺储备比我还多呢!他真是把自己当成青海人了。</p> <p class="ql-block">第十节《实至名归获美誉》</p><p class="ql-block"> 贾成武的事迹感动了沈阳,感动了青海,感动了全中国人民。2006年,贾成武被总后勤部和国家卫生部表彰为“军队医院支援西部地区医院工作先进个人”。2011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5年被评为“辽宁省弘扬雷锋文化先进个人”、“沈阳市常德军休所学雷锋标兵”。2016年被评为“沈阳市军休中心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军休干部”。2017年获评“十大感动沈阳人物”、“沈阳市身边好人”、“沈阳市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018年被授予改革开放40年“湟源县卫计系统突出贡献奖”、沈阳市常德军休所“学雷锋标兵”荣誉称号。2019年被评为“沈阳市优秀退役军人”、沈阳市“最美家庭”标兵户,“医者仁心、扶贫助学之家”等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中央电视台连续四次报道贾成武的先进事迹。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前进报、辽沈晚报、青海日报、中国老年报、晚晴报等媒体相继发表报道贾成武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  2019年6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等部门,联合授予贾成武“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光荣称号,并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p> <p class="ql-block">第六章:严父慈母教子有方</p><p class="ql-block">第一节《祖先来自大槐树》</p><p class="ql-block"> 这还是多年前发生的事。洗脚时儿子发现我的小脚趾甲分成两半,好奇地问这是为什么?我也不知道,随口就说先天的,直到老家小侄把家谱寄来。看到序言有“夫吾贾氏自明从东粤迁发以来失其谱续,重修,无所考稽,于民国二十七年始录支谱。”既然我们是明代迁到山东的,那么老家到底在哪里?我要寻根…!</p> <p class="ql-block">第二节《移民后裔有特征》</p><p class="ql-block"> 据说凡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在生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双脚的小脚指甲是复合型的。之所以如此,民间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当时官员们为防止移民中途逃跑,就强行脱下他们的鞋子,在他们的小脚指甲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伤愈之后,移民们的小脚指甲就变成了复合型的了;另一说为当时政府规定家有两子以上的民户,除留下小儿子外,其余的儿子都必须迁出。生离死别之际,母亲为将来寻找儿子方便,便将被迁徙儿子们的小脚指甲都咬成了两瓣作为标记。这种生理特征,作为大槐树移民的遗传基因,也遗传给了他们的后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p> <p class="ql-block">第三节《苏三起解有新篇》</p><p class="ql-block"> 学校教会我们看书的本领,网络给了我们广阔的空间。检索发现山西洪洞县明代大移民的记载,其中就有关于小脚趾甲为什么分成两半的故事。没错,就是大家熟知的京剧、秦腔等戏文中所唱:“苏三留开了的那个洪洞县”。</p><p class="ql-block"> 既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写的《玉堂春落难逢夫》收入《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流传后世,成为《三言二拍》中经典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第四节《大槐树下洪洞县》 </p><p class="ql-block"> 根在洪洞,祖在老槐,“槐”与“怀”谐音,槐树也成为人们怀念故乡的树。“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表现了槐树的生生不息和独特的价值。周代以来,人们种槐、赏槐、敬槐、咏槐,凝结成了中华民族独有、厚重而广博的槐树文化。</p><p class="ql-block"> 洪洞县祭祖堂里供奉着所有从大槐树下迁出去的姓氏牌位,总共1230个,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众,以便寻根查询。著名诗人余亚飞诗云:拔地巨槐冲碧汉,相承一脉密分枝;树身即使高千丈,落叶归根也有期。 </p><p class="ql-block"> 从明洪武、永乐年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移民18次。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大移民。主要迁往京、冀、鲁、豫、皖、苏、辽、吉、黑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600多年的繁衍生息,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我们的姓氏排在105位,还真靠前,《百家姓探秘》中有544姓,我们才排在137位。</p> <p class="ql-block">  贾姓起源以国为氏,源出姬姓。周康王封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于贾,今山西襄汾县西南(距离洪洞县48.645公里)为附庸国,称贾伯,其后代子孙遂以贾为姓。《通志.氏族略》载:“贾氏,伯爵,康王封唐叔虞少子公明于此,同州有贾城,即其地。或言河东临汾(距离洪洞县24公里)有贾乡是也,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明代外迁、族谱有姓、趾验甲形,我的祖籍就在山西大槐树下。“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流传数百年的民谣变得更加亲切了。</p> <p class="ql-block">第五节《家有小子初长成》 </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父亲闯关东从山东只身来到东北,以打铁为生,维持全家人的生活,我是家中第二个孩子。家徒四壁,幼小的心灵中懂得生活的艰辛。小学毕业,因我们公社没有初中,只有考入外地的初中,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门住校。每个星期六放学回家,星期一返回学校。学校距离家17公里,火车正好1站。3角钱的火车票我们舍不得买,经常是几个同学一起走回家。开始还兴高采烈,边走边玩,没走一半就有点饿了,学校里5分钱一餐的高粱米饭白菜汤早就消化了。脚也逐渐开始疼了,因为我们都是光着脚走,母亲给我们弟兄做鞋不容易。我曾经看到老人家在油灯下边衲鞋底边叹气说,唉,这孩子的脚怎么长这么快,这得费多少布啊?所以能光脚走我就舍不得穿鞋。尽管这样我还是满足的,我看到还有的同学住校只带了被子没有褥子,同学们把褥子拼到一起还差一尺。大家半开玩笑说:你回家带个一尺宽的褥子就行了,何必睡在凉床板上,可是他周一从家里带来一条麻袋。生活的艰辛挡不住我们求知的欲望,我们要改变现状也只能是学好知识,练好本领。</p> <p class="ql-block">第六节《十年内乱留阴影》 </p><p class="ql-block"> 可正是此刻,十年浩劫开始了。在打倒一切的年代,造反派发现省长、市长、县长、社长,我父亲排第四,(县太爷才是七品官,我的老父亲还不够品呢)仍然属被打倒之列。父亲被打倒,我便成了“狗崽子”,我至今还清楚的记得父亲挨斗在办公室写检查,我去送饭。看到父亲办公室的门上写着一幅对联,书记名字后是出谋划策,父亲名字后是阳奉阴违,横批是一丘之貉。他们给斗父亲戴高帽、挂牌子游街。可怜的老父亲经此磨难身体大不如前,所以文革中左的倾向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是有影响的。</p> <p class="ql-block">第七节《留有金山万万年》</p><p class="ql-block"> 父爱如山,我的老父亲回想起来我真不知道怎样形容他老人家。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就是整天忙工作,一年到头就是下乡,回家累得精疲力尽。有一件事儿他是不会忽略的,那就是我的学习。我也真没让老人家操心,从上小学那天起,我的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家里的日子不宽裕,可是从来没让我们在学业上为难过,宁可少吃点也让我们学习。记得那年搬家开销大,虽然他也有点权,可是他宁可把手表当到供销社,也不借钱。那些天母亲说晚交几天学费把表赎回来,你上班需要他,父亲就是不让。我知道父亲天天到供销社给手表上劲儿,怕手表停的时间长了出毛病,可是老人家不说呀。家里养了一头猪,我们天天挖野菜给它吃,母亲对父亲说:“你就不能买点糠回来,还是公社社长呢。”可是父亲就是不买,他说我带头买别人都买,我怎么管呢?饿几顿的猪忍痛卖给了供销社,赎回了父亲的手表。母亲带着半篮子野菜到猪场喂已经卖掉的小猪,她在流泪呀。</p> <p class="ql-block">第八节《德从宽积福俭求》</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不是长子,但是哥哥早早住校学习了,我就成了实际上的长子。我偷偷跑到林场做临时工,想给家里减少一些负担。割了一天柳树条那是真累呀,挣了1元5角7分钱,一个整劳力的工资,高高兴兴拿回家给我母亲。父亲知道了,把我叫到一边严厉的说:“谁让你去做临时工?我不需要你现在就干活挣钱,挣钱是大人的事,家里再穷也不能荒废了你们的学业。”这就是我的老父亲,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这是老人家一生的信条。如今我让儿子写在客厅,不断警示我。老父亲没有给我留下一分钱财产,留给我的是他的一腔热血,一身正气。金山银山,父爱如山!有了这笔遗产,我的少年时光没有虚度,我的人生踏着父亲的足迹,这是父亲留给我多大的“金山”啊!</p> <p class="ql-block">第九节《寄语天国一席话》</p><p class="ql-block"> 那还是我没有当兵之前的一个黄昏,父亲下班回家就像刚刚喝过酒似的兴奋。老人家整天上班不在家,一辈子很少见过他的笑容,家里兄妹5个都想争宠,看到他给我们一个笑脸,那就是最高奖赏。母亲好奇的问他为什么这么高兴,老人家神秘的对母亲说:“邻居的小子在部队入党了,真是好样的,如果我儿子当兵一定也能给我争口气。”听了父亲的话,母亲抱怨的说:“谁让你发扬风格把当兵的名额让给别人,我们孩子体检政审都合格,没去上你怨谁?”父亲听了急忙说:“人家是烈士子女,咱能和人家争吗?今年一定再想办法让我儿子当兵。”参军入党,我知道这是父亲对我的期盼,可是此刻我什么也不能说。那年我当兵准备走的时候,突然来个烈士子女要去。我们生产大队就5个名额,另外几个年龄大不肯让,父亲只好把我发扬风格了。今天听到别人家的孩子入党了,他能不高兴吗?父亲的期盼那一瞬间留给我,给了我动力,我是老人家的希望,是他的脸。我上大学期间父亲曾出差到过大连,和我的老所长见了面。老哥俩的知心话都是从我谈起,酒至微醺,山东老乡对老乡。父亲感谢老所长对我的关爱,我今天走的路是父辈的期盼,我的性格为人都是他们打下的。认认真真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不让别人背后戳脊梁骨,不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吗?如今我什么都有了,入党50年,立过功受过奖,父亲听了要有多高兴。可惜再也不能给他汇报了,老人家40多年前50多岁就过早的离开我们。天国如果有知能代信给他,您的孩子没让你失望…。亲爱的老父亲,今生儿子没尽的孝深深的愧疚。如果人生有来世,下辈子请您还做我的父亲,我的老父亲,您听到了吗?</p> <p class="ql-block">第十节《梦想成真从军路》</p><p class="ql-block"> 1969年我怀着保卫祖国的愿望,带着对军人的敬慕,对绿色军营的憧憬,在吉林省农村一个生产大队应征入伍。当时复课闹革命正处在混乱阶段,语文课讲诗词语录,代数课计算大寨田,求学无门,中学毕业后我也有通过参军改变一下环境的想法。从小的时候,我就很羡慕军人的威武雄壮。我们松花江铁路桥有公安队站岗,每当我走过江桥,都用羡慕的眼光看一看哨兵那威武的雄姿。军营是人才聚集之地,也是人才辈出之地。它曾造就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培养了大批闻名遐迩的专家、学者。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王杰这些英雄人物都是这所大学校培养的。我对绿色军营是多么的向往,为了能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一定要去部队锻炼。当接到入伍通知书的那一瞬间,父母、亲友都为我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而感到光荣和自豪。接到通知书我就待在家里陪伴着父母,亲友们把最美好的祝愿一遍又一遍说给我。父母的叮咛嘱咐在我的耳边不断的回响。1969年12月26日凌晨,雄鸡三唱天放亮,母亲早早起来给我做了一碗面条,破天荒的放了四个荷包蛋,一直看着我吃完。我穿着军装,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了武装部,此时此刻心中只有一个期盼:就是恨不得马上飞到军营,梦想成真般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当列车缓缓开动的那一刻,看不见亲人的身影,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火车把我们拉到了大连,一路上我都在想自己应该怎样去吃苦,想着自己应该怎样去立功。但我知道,父母一定希望我学会独立生活,学会去照顾他人,逐渐走向成熟,一只雏燕起飞了。我发誓:一定会在部队好好干,争取优异的成绩向父母汇报,就这样把一生交给了绿色军营,这是梦、这是缘。</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节《严以律己宽待人》</p><p class="ql-block">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今我也有了“两儿两女”,承担了做父亲的责任,也体会到做父亲的幸福。儿子小时候我带他到公园玩木马、滑梯、碰碰车玩的真开心。我说儿子你多幸福啊,爸爸陪你尽情的玩,我小时候哪有这样的好事?儿子说了一句:“那你天天都在家看电视啊?”我又能说什么,家里连电灯都没有,哪里来的电视。看如今的日子我知足了,我感恩祖国、感恩部队。</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节《青海女儿小军医》</p><p class="ql-block"> 在感恩节那天,我收到了远在乌鲁木齐的短信:伯伯您好,给您道一声稍稍迟来的感恩节祝福!回首过去八年,高考、选择医学、临床实践、考研,这一切的重要人生历程中,不管是欢乐还是挫折都有您的支持和鼓励相伴。如慈父、如恩师、如良友!谢谢您!祝您和伯母安康!</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在青海曾经帮助过的孩子,如今也成为一名军医,我的小校友。有兴趣大家网上也能看到她的博客,网名就叫小军医。</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节《藏汉儿女有希望》</p><p class="ql-block"> 我的藏族小女儿卓玛在父亲节给我发来短信:“爸爸,谢谢您,虽然我的亲生母亲不要我了,但有阿爸阿妈还有您们爱我,人生的路有您们陪伴着我,我知足了。您宽阔的肩膀为我撑起一片希望之地,让女儿的梦想插上了翅膀,老爸父亲节快乐!”</p><p class="ql-block"> 我满足了,我欣慰了,我有寄托了。我希望我的儿女都有出息,他们生活在大西北这片荒凉但辽阔,贫瘠却壮美的土地上,我希望他们都能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我要尽我微薄之力,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别受太多的委屈,我希望他们继承父辈追求,在这美好的世界尽情的欢唱。</p> <p class="ql-block">第十四节《倾情奉献是根本》</p><p class="ql-block"> 爱,是伟大的,因为它背后有两个纯洁的字眼在召唤,那就是“奉献”。军人意味着奉献,爱情意味着奉献,爱国爱家爱生活,无一不意味着奉献。只有奉献的爱才是高尚的,纯粹的,恒久的和难以忘怀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已过上了退休的生活,无钱方断酒,临老始看经。闲暇之余回忆过去,也是挂一漏万,自我一乐而已。真可谓:风风雨雨七十年,鲜花掌声属昨天,珍惜夕阳无限好,和谐潇洒永相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