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老宅》(亲情散文)

悠悠岁月情

<p class="ql-block"> 申贵怀</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我一直渴望以《故乡》为题写篇东西,但迟迟没敢落笔。因为这个题目外延太大、内涵太深、负载太重。</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都喜欢把老家和老屋联系在一起,但是在我个人的理解中,老家和老屋有着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老家即:故乡也!也是我们的籍贯和诞生之地。而老宅:则是祖上开基“散叶”的栖身之地,亦是一个家庭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渐壮大的“基地”,它从而造就了一个家族在此生息繁衍的全部过程。一代人由于家族壮大,人丁兴旺,随着人口和年龄的增长生活的需要,尽管家庭和睦相处,但分家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祖上从我爷爷辈到父亲辈都先后分了家,各自生活自理,另起炉灶,也就是老人们常说的“树大迟早要分杈”的原因吧。我们这辈也和祖父辈一样,弟兄三人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之后,在父亲的主持下,于一九八五年也将一户共分为三家,我和二弟都各自搬出共同生活多年的老屋而另辟新居了。虽然说分家之后有很多的不适应,不在同一个院里居住生活了,但老屋即成了我们姊妹们心中的童真记忆,又是快乐生活的摇篮,也是一辈子眷恋而在暮年还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着再想重新回去的地方,成了我们永久、甜蜜幸福的回忆,更是一生中抹不去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1970年左右我家修建的老宅主房)</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家的老屋,是典型的三厅两厢式建筑风格,它和陇南山区绝大多数农家居民老宅一样,共分为前院里和后院里。前院是我们从大潭举家搬迁到老家后,大概始建于一九七0年左右,和我小妹同庚,屈指可数至今已有将近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后院则是我们弟兄之间分家之后,在一九八四年又为我重新修建的新宅,主房座北朝南,院内经过逐年多次修缮改造后,如今也成了小四合院,大门、围墻、花园等配套设施一应齐全,特别是每到春夏两季,花园里鲜花盛开、娇艳欲滴、香气袭人,葡萄树的藤蔓遮盖全院,各种小鸟在树枝间叽叽喳喳的飞来跳去经常栖息枝头,翩翩起舞的蝴蝶穿梭其间。也是盛夏全家人在暑假里回乡避暑休假、纳凉的好地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飞逝。现在屈指算来,自分家入住后也快四十年了。前院则是父母亲大人在世时,是我们姊妹们童年时代共同生活而长期居住的地方,老屋它座东朝西,背靠青山,面朝绿水,在家门前的向山上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因受到祖祖辈辈的长期保护人们都叫它“护林”,山脚下有一条小河名叫——申家河。它是我们村的母亲河,一年四季清澈见底,碧水潺潺,川流不息,从不间断,曲曲弯弯地环村绕行而过,蜿蜒向南流淌而去,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里的子子孙孙们……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夕,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里,由于国家当时内外交困,一穷二白,生产力低下,经济基础薄弱,所以全国当时实行计划经济政策,生产生活用品全都是凭票供给制,生活都拮据而非常困难,过着经济靠救济,吃粮靠返销过日子。我们姊妹六人再加上父母亲共八人,在村里也算是“大户”人家了。在生产队的时候,生产资料分配主要是靠挣工分为主,八十年代分田到户后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山大沟深、土地稀薄、父亲长年在外地工作加之人多劳少孩子年幼等原因,我们家的主要劳动力,也就是我母亲一个人起早贪黑的忙碌着,一年辛苦下来全家人的口粮经常欠缺而青黄不接,大多数时间都以杂粮、野菜充饥,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几顿白面,少量吃点肉食改善一下生活。那个年代交通闭塞落后,农村经济基础十分匮乏,修建房舍根本没有现在的水泥和烧砖砌墙一说,更不用说有水泥、钢筋之类的现代建筑材料了,全部都是就地取材,用土、石头、树木、等等修房造舍。建房用的庄基是当时生产队里废弃了的一个祖上碾麦场,是父亲从公社里申请后批建而来的,其建筑所用材料全都靠邻里乡亲肩挑背扛、特别是我们家盖房用的每片小青瓦都是村民们历尽艰辛,翻过一座大山花了十多天时间,从十多里外的一个村子里用牲畜驮运回来的。父亲当时还从百里之外他工作过的雷家坝里,请来了当地相当有名气的民间木匠艺人精心设计打造施工。虽然说家里面经济上当时也没有多少积蓄,但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最终还是在乡亲们的共同支助和辛勤努力下,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顺利完工,建起了一座造型设计实用美观,宏伟漂亮的马鞍架式长五间带檐新瓦房。它的外观是:</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三厅两耳(厢)即:中间三间是堂屋,两边两间是厢房)</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四门八窗全是自产木板制作而成,长五间新房内堂净明亮,院落整洁宽敞。当时在我们白河到沙金河谷地带是少有的新民居,毫不夸张的说是第一座这样造型独特而又有气派的农家小院</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注:现在这样的设计造型不但到处普及和过时了,而且又更新为造型更加美观的独特小洋楼了),</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在当地也算是“名胜”而小有名气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1980年左右我家新建的三间北厢房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前院新修建的花园一角)</span></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老屋落成那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们姊妹们心情舒畅,兴高采烈,欢喜的象过年似的,个个手舞足蹈而开心不己。庄村邻居们闻讯后,都热情地拿着鞭炮和新写的乔迁新居对联,专程上门为我家道喜庆贺新居的落成,至今回忆起当时场景来,仍幸福满满心理美滋滋的。后来在我去部队当兵的那几年(大概在一九八0年左右)通过父母亲的努力奋斗,相继又续建了北厢房三间。二0一三年七月二十二日甘肃岷县、彰县境内发生了里氏七点二级大地震,并波及我的家乡且受灾严重,房屋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这年通过党的好政策的贯彻落实,村内基础设施的逐渐实施改善,普遍进行了拆危房行动和高标准的灾后重建工作。经上级灾情评估组评估后,根据受损情况我家的房屋也需要进行重建,就这样借这次难得的机遇,又新修建了砖混结构,内设有钢筋圈梁抗震柱,用混凝土浇筑后且防震减灾具有现代气息的南厢房四间。后来并逐步修缮了院墙、大门、花园等附属设施一应俱全,可谓是清堂瓦舍,“春光”满院。</p><p class="ql-block"> 在我小时候,老宅的屋檐下每年都有一群燕子啄泥而垒起的新巢,到我家安新家。每当春天到来时,小燕子都会从南方如期归来,在前院和后院里的老宅前飞进飞出,来去自由,低空盘旋,一边飞着一边唧唧叫着,一会儿飞低一会儿飞高。燕子妈妈还不时叼来小虫子给嗷嗷待哺的小燕子喂食吃,场面温馨而感人,令人遐想万千……想到小时候的我们,也是妈妈不辞辛劳,这样一口一口把我们喂大的。那时候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呆呆地坐在老宅的门槛上,两眼呆望着自由自在飞翔的小燕子出神,心里边有说不出来的快乐和愉悦,那时也更加增添了我灵动的生机与无限的遐想……脑海里顿时浮现出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其诗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感觉眼前呈现的这个意境实在是太美了,内心对古人细致的生活观察力赞叹不己很是佩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2013年通过灾后重建新修的南厢房四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2019年5月前院新修的大门一角) </span></p><p class="ql-block"> 老屋,虽然说比不上富裕大户人家的高门大院,阔绰气派,但它曾经是伴随我们姊妹六人艰苦茁壮成长的根据地;也曾经见证了我们儿时被父母疼爱、严训的全过程;是陪伴我们度过悲伤岁月时光的大本营;是我们姊妹们长大成人步入社会而成家立业后,仍是难以割舍和魂牵梦萦的地方。它承载经历了五十余年的雨雪风霜和春夏秋冬,经过了艰难岁月的洗刷煎熬后,现已沧桑衰老而破旧不堪,你看那剥落的墙面、暗黄的墙体、漆黑的椽檩门窗就像一张年代很久很远的老照片一样,风采尽失,不再显现当初崭新而宽敞明亮、高大挺拔和让我们引以为荣的模样了。</p><p class="ql-block"> 二00八年的早春二月,虽然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但乍暖还寒,我们至爱的母亲终就抵挡不住病魔的长期摧残,尽管对父亲、儿女有着万种的不舍和牵挂,在那个至今无法忘记的早晨,在老屋的土炕上母亲停止了呼吸,任凭亲人怎样揪心呼唤,却永远离开了她至爱的亲人们。在母亲去世的九年之后,即二O一七年的腊月二十九日,敬爱的父亲也由于病魔的折磨,艰难地走完了他人生的八十七个历程,也离我们撒手而去了……</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父亲走的那天,儿女们的哀泣使老屋又苍老了许多、许多……在前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双亲都相继走了,永远的走了,而且是一去不回。二老只给我们留下了唯一的念想就是一座空荡荡的老屋,它成了我们儿女们今后缅怀追忆父母和儿时欢乐无忧的地方。父母亲大人的相继去世,对我们儿女们的心灵上打击很大。现在回想起和父母亲大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我如鲠在喉,心中仍难过不己……每当从县城回到乡下去,伫立在老屋宅前,父母亲的音容笑貌以及说话声音仍犹在耳畔回响,仿佛就在昨日一样。我甚至幻想总觉得,二老其实并没有离开我们,感觉他们只是出了一趟远门而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1984年为我新修的后院主房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1999年新修的后院主大门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1999年新修的后院副大门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我家前院鸟瞰图全景) </span></p><p class="ql-block"> 如今父母亲虽然不在了,睹物思情思人,在老宅的各个角落里,仍然飘散着父母亲的体温、气息和来回走动或卧床呻吟,或在北房门前的躺椅上晒太阳的影子……现在的老宅它承载了许多有关对父母亲在世期间最美好的记忆以及永久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我已年过花甲之年,庚辰六旬有余,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已步入老年行列。但怀旧之情就像储藏而久未开封的一坛老酒一样,而且时间越久香味越浓,怀旧之情与日俱增。如今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为了给孩子上学念书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通过各自的拚博努力,都在县城内购买了楼房建立了新家,过着市民般的生活。我如今也儿孙满堂,爱孙绕膝,尽情享受着老天馈赠与我的天伦之乐,幸福安度晚年。现在身处繁华的小县城里,每日出门看到大街上车水马龙、到处高楼林立、超市店铺比比皆是,交通便利且四通八达,每天来来往往的人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甚是热闹繁华。由于在城市里呆久了的缘故吧,也就对吵杂和喧闹的场合产生了厌烦情绪。细想起来还是老家里养老好啊,那里山清水秀,空气清爽,鸟语花香,远离城市的喧闹,过得清静安然自在,所以很是经常向往早日重新回归到农家田园里去生活,去颐养天年,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美,还有那难以割舍而魂牵梦萦的老屋。想起了小时候家里住的老宅院时,似乎有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感觉,宁静而清幽……</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老宅,在寂寥的荒芜间静默着,显得空阔而落寞荒凉,当年的嬉笑欢乐艰苦磨难,都成了我们这代人挥之不去的永久记忆。故乡的老屋虽依然存在着,但屋是人非,人去屋空。只剩下老屋的灵魂还在伴随着我们,因为它是我们这代人灵魂的归宿;也是在外打拼游子们的根系所在,落叶凋零后总是要归根的;老屋它更是一个容器,是收藏我们童年欢乐和回忆美好的地方。老屋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点一滴、一件件老式的旧家具等等,那都是我们姊妹们茁壮健康成长而步入社会的历史见证者。它勾留了岁月的年轮,用时光记载了岁月的印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2021年我家后院新建的花园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2022年6月在老屋门前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 (我的家乡申家村全貌鸟瞰图)</span></p><p class="ql-block"> 最后以我写的关于老屋的三首掘诗做为本文的结尾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观家乡老屋有感(新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残垣断壁静无声,历数沧桑月正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祖辈定居几代史,遮风挡雨旧时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母慈父爱温柔意,勤俭持家榜样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昨日分飞天地远,如今泪眼望归程。</span></p><p class="ql-block"> 老屋随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诉尽心酸写尽愁,老宅睹物泪轻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门前景象依然在,不见慈亲院里头。</span></p><p class="ql-block"> 梦回老屋(新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柴门旧舍院中空,人去屋寒难觅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不见当年童戏耍,再无娘亲唤儿声。</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 2023年2月26日下午定稿于兰仓城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简介:申贵怀,网名:高原红。甘肃省礼县人,中共党员。系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子曰诗社》社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陇南市诗词学会会员、礼县诗词学会会员。酷爱诗词歌赋,其诗文作品散见于多家网络文学微信平台和纸质刊物发表,并获得多次奖项。出版自著诗文集《悠悠岁月情》一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