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是曾祖父祖清来和他的长子祖树槐(希古),三子祖树楠(岳衡),四子祖树梓及长孙祖彭年,约1921摄于烔炀高等小学办公室前(祖宅)。</p> <p class="ql-block">曾祖父祖清来(1858_1931),字补仙,清光绪贡生,著有《倚绿别墅诗集》两卷,辑诗数百首。周岁父亲去世,寄养在其舅舅家,十三四岁时跟随其祖父攀麟公读书。其母李氏矢志抚养,纺纱供其读书。祖清来忧家贫母亲为己孤苦守节,遂励志苦学,刚满20岁,就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成为由公家发给膳食津贴的在学生员,并屡上人才推荐文书。但一直居家训子,孝顺老母。毕生在乡设塾授文。</p> <p class="ql-block">祖树槐(1890_1940)字希古。自幼随父起蒙,曾就读于安徽公学、芜湖皖江中学堂、金陵两江师范学堂,师从李叔同、刘师培、苏曼殊、黄侃等国学大师。后回乡从教。曾任公立巢县烔炀育德初等小学堂校长,巢县县立第三高等小学首任校长,后任巢县劝学所所长,改制县教育局任局长。还曾任合肥私立湖滨中学教务主任等。抗战爆发后,前往湖南投奔张治中将军,任中校秘书。长沙大火后,张治中将军推荐至国立八中任国文老师。(兼教务主任?)</p><p class="ql-block">祖树槐崇尚光明,追求进步,编有悼念反清烈士吴樾挽辞悼章的《遗哀集》;文采卓众,成名较早,1912年,22岁时即为近代戏剧理论家、评论家刘豁公作《豁庐诗集题辞》。酷爱先秦、唐宋散文,国学功底深厚,广受同学朋友敬重。著有《祐堂文稿》。治校有方,教学严谨。祖树槐首任高小校长期间,一届毕业生报考合肥省立第六中学均列前30名之内,一时名声大震。</p><p class="ql-block">祖树槐曾致力研究巢县县志,并捐献家藏巢县县志两部。(原作或誊抄本?)</p><p class="ql-block">1940年,病逝于湖南。年仅五十岁。</p> <p class="ql-block">祖树楠(1903-1962)字汝俊,号岳衡。毕业于安徽省立合肥师范。曾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少校书记,湖南政府主席办公室少校监印官,国民政府主席西北行辕主任办公室上校监印官,少将主任。一直追随张治中将军,是1949年新疆陶峙岳将军起义的将领之一,主动要求资遣回乡。曾担任政协委员。从戎前,曾在烔炀小学任教,回乡后曾在烔炀多处辅导家乡子弟文化课和书法绘画学习,也像父兄一样,为家乡教育出力。</p> <p class="ql-block">祖彭年(1912_1935),幼时勤勉读书,少年求学芜湖,青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和李克农一个党小组。以小学教师身份在芜湖上海等地做地下工作。后英年早逝。</p> <p class="ql-block">祖父大弟祖树椿(1898_1923)不在照片中。他的文章写得很好,在广州跟随孙中山办《民报》,传说担任过副主编或主编。也有人说他是孙中山的秘书。</p><p class="ql-block">我父亲说:“我的二叔祖树椿曾是祖父认为的他一生中最有才学的两个学生之一。他曾在一晚上背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p><p class="ql-block">可惜壮志未酬,英年早逝!逝于1923年底,年仅25岁。</p><p class="ql-block">是孙中山派军舰将灵柩送至芜湖。据说还写了一幅挽联:“一家血泪音书断,三尺潼关道路难”。</p><p class="ql-block">白发人送黑发人,祖清来为二儿树椿写过一首诗,痛苦哀伤。</p> <p class="ql-block">三弟三弟媳今天拜祭小蜀山的爷爷奶奶。</p><p class="ql-block">这是1992年爸爸和兄弟姐妹们合力把南京的奶奶和湖南的爷爷带回来合葬于家乡的。</p> <p class="ql-block">祖母张立贞摄于1955年南京。</p><p class="ql-block">有个地下党员儿子,又送三个儿女同时参军的光荣母亲。虽然不识一字,但通情达理,善良贤淑,勤劳宽厚。</p><p class="ql-block">1955年病逝。年仅65岁。</p> <p class="ql-block">外公张立周,外婆张立贞。一对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自由恋爱的人。南京姑娘勇敢地嫁给了又瘦又小又穷的巢湖靠山张村的乡下小子。</p><p class="ql-block">外公1986年病逝。享年86岁。</p><p class="ql-block">外婆1995年病逝。享年92岁。</p> <p class="ql-block">爸爸一辈子爱书,所以,爸爸安息于一本打开的书里,让书香永远陪伴着他。妈妈因书和爸爸结缘55年。</p> <p class="ql-block">祖瑞年(1925.5——2010.11)1925年5月出生于烔炀河镇北街祖家大屋,一个教育世家。幼随父学蒙学,后上烔炀小学。1939年至1945年在湖南国立八中学习。回忆国立八中读书经历的文章《庐州中学与国立八中》发表于《江淮文史》2003年第二期。</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写诗,写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湖南日报》《中央日报》,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p><p class="ql-block">1946年至1950年在南京中央大学教育系读书,师从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其间于1949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任江淮五专教育科科长。1949年3月至1953年8月在黄麓师范任语文教师。1953年9月至1969年11月在合肥师范学校、合肥师专任语文教师,并担任语文教研组组长。1969年至1973年随校下迁至阜阳太和县苗集中学任语文教师。1973年至1976年回新合肥师范任语文教师。1976年至1980年任合肥八中语文教师。1980年至1988年9月任合肥教育局教科所语文教研员,担任市中学语文教研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青年时期追求进步,在南京中央大学读书期间,加入地下党领导的进步学生团体,积极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520”运动。</p><p class="ql-block">为师一生,教书育人,兢兢业业,淡泊名利。多次被评为先进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深受学生尊敬和爱戴,桃李满天下。</p><p class="ql-block">一生爱书、爱读书,尤爱古典文学、儿童文学。</p><p class="ql-block">退休后不顾身体多病,积极参加省陶研会、省陈研会各项活动,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会员。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合肥市第一本语文复习材料的主编者执笔者之一。</p> <p class="ql-block">因书结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先结婚后恋爱。一对真诚认真善良耐心的老教师。一对任劳任怨淡泊名利的好教师。一对言传身教苦口婆心的好父母。一对与事无争吃草挤奶的老黄牛!</p> <p class="ql-block">爸爸离开我们十二年了。</p><p class="ql-block">妈妈终于走出来了。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了儿孙身上。终于走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团聚,亲情大交流。</p><p class="ql-block">我带来了鲜美的枇杷。</p><p class="ql-block">云弟带来了特制美酒。</p><p class="ql-block">英妹赠送每人一本老同学刘政屏的新作,还有一些妹夫老家的蒿子粑粑。</p><p class="ql-block">群妹带来了美味糕点,蜜糖橘。</p><p class="ql-block">兵弟带来了自制的香椿酱。</p><p class="ql-block">我订饭店平弟买单。</p><p class="ql-block">血浓于水,亲情永在。</p> <p class="ql-block">母亲在,家就在。如今,除了六弟,我们都算是六十岁的老人了!身体越来越走下坡。但是,个人有个人的特长,个人有个人的爱好。都退休了,还都忙得很!更别说没退休儿子高二的六弟了!姊妹六个聚齐了还不容易。这不,去文化陵园看望父亲还分成了几批。最后在饭店才集齐。我们的儿女们因为上班上学,一个都没来。</p> <p class="ql-block">不论是一中的男孩还是八中的女孩,当年都是帅哥美女。都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四个考上大学,两个77级。两个因帮助父母减轻经济负担考了中技。</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三弟媳买单。这个饭店生意兴隆,中午客满。大厨原是安徽饭店厨师,菜的性价比较高。八个人八个菜吃不掉,色香味俱全。只要500多元。</p> <p class="ql-block">作为书香世家的后人,在这春暖花开时节,溯祖追源,追终慎远,传承家族文脉,传承家族文化,以祭奠先人,告慰先人,启迪后人,鼓励后人,还是很有意义的。</p> <p class="ql-block">感谢凌志先生的执着付出!</p><p class="ql-block">写于2023年清明节</p><p class="ql-block">修改于2023年4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