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摄影师拍摄马克龙访华部分图片摄影简析

齐太平

<p class="ql-block">  马克龙刚刚来华访问,法新社拍的相片火了,这一组照片视角独特,采用暗黑系列,彰显中国仪仗队的威严神秘。</p><p class="ql-block"> 法新社icon镜头里的中国军人。庄严、肃穆、不可挑衅。人皆道:外来和尚会念经。放之摄影领域,亦是。中国摄影师的镜头和现实总是隔着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是政治。若要扬名,为政治服务是阳关道。但同样为政治服务的官方摄影师,法新社记者莫娃索尼耶的视角更多的带有女性的独特视角,而这苍莽雄浑的色调则来自法国的悠悠传统。(摘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现将我看到的几幅照片从摄影的角度进行简析,不说其他,因国情不同,仅作为拓展摄影思路,借鉴参考。文中所涉及照片意义指向,大都不是法国摄影师有意作为,而是照片影像客观产生的。</p> <p class="ql-block">正面、浅景深、低角度拍摄,三军仪仗队护旗手髙大突出:低色彩饱和度更显示出红色的军旗和我国军人庄严神圣逼人的面部神情。</p> <p class="ql-block">俯视拍摄、对角线构图,画面饱满而有节奏,阵容严谨而统一,低色彩饱和度和墨灰基调渲染神秘而威武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从画面上看,这是一个调整队列姿势的场景。取景拍摄角度刁钻,低视角,军人髙大威武,严谨认真,训练神秘魔幻。</p> <p class="ql-block">暗黑的背景突出了白色的机身,白色的机身突显了中国的礼仪军人。低角度广角拍摄表现了中国仪仗队的威仪,特具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减光拍摄渲染了如同早晨日出一样的气氛,逆光表现了礼兵的高大身躯,此片重在表现气场,不在于表现细节。</p> <p class="ql-block">近似魚眼的视角形成一个红色的圆,象征信心坚定、团结一致的红色大国。低角度仰拍表现了中国军人热爱祖国的髙大威武形象,红黑色彩的对比既神秘又突出了红色的中国国旗和升旗的军人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从机舱舱门处向外拍摄,角度独特,镜头涵蓋了现场和迎宾的各种要素,层次分明,主宾人员、分列的仪仗队、接宾的髙级红旗轿车、对面的髙悬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壮严大楼,都表明了地点和事件、礼仪规格和隆重程度。马克龙身材虽然不髙,但下机的舷梯增加了他的髙度,又处在前景,地上有红毯,尽管是背影,仍显得重要和突出。照片整个色调是髙级的黑灰,突显了楼顶的红旗、国徽、红地毯,渲染了大国的严肃神圣庄严。</p> <p class="ql-block">拍摄角度和构图都非常精彩,形象简洁明了,以少胜多,象征和寓意深刻。军乐队的单簧管指向大会堂苍穹,那穹顶一圈泛一圈的灯饰好象是单簧管泛起的圆形音波,又象征团结统一的中国正响起前进的号角。</p> <p class="ql-block">马克龙在中山大学演讲,会场肯定有中法两国国旗,但摄影师利用拍摄角度的移动,选取马克龙在五星红旗下演讲,表现了他对中国访问的性质。在抓取神态和手势上,都表现出他独具个性而又对大国谦谨的交流态势。</p> <p class="ql-block">以法国国旗蓝白红三色背景表现马克龙的半身背景,隐去他不髙的身材,侧面彰显他的气质和风度。</p> <p class="ql-block">法国马克龙隨访女摄影师Soazig De La Moissonnière,此次马克龙下飞机大片就是她拍摄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