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军委的 “一号命令” 是在珍宝岛事件后,苏联出现一系列针对中国的军事异动,中共中央判断苏联极有可能对中国,发动突然袭击的关节点发出的“一号命令”, 是 1969 年 10 月中旬林彪通过军委办事组发布全军的一个战备命令。</p> <p class="ql-block"> 战备搬迁前六、七十年代五四厂的大门口,右边的小屋是值班室,家里有亲戚来厂探访,我就来这大门口接亲戚并在这小屋窗台登记。</p> <p class="ql-block"> 1962年春节.在广州艳芳照相馆照的全家福,我家祖籍是潮汕人,抗日战争胜利后,阿嫲带着4岁的父亲与大伯,离开家乡来到广州艰难的生活。幼年我跟阿嫲生活在东濠涌边的越秀下街,4岁多回到夏茅五四厂父母身边,阿嫲有双潮汕女人特别灵巧的双手,量体裁衣编织衣帽裤袜、绣花钩花盘扣子都熟手,我身上的穿戴全是阿嫲的手工制作。</p> <p class="ql-block"> 儿时看电影和文艺节目的大礼堂,每次有放电影汽车营的官兵,也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礼堂观影。夏天俱乐部看职工乒乓球比赛,蚱蜢在灯火通明的室内飞来飞去,大小如大母指与小手指般粗细,很多发小都吃过串好,放在煤炉上烤香的蚱蜢。最难忘的是父亲加夜班,下班从食堂带回来美味的面条……</p> <p class="ql-block"> 那时,发小在院子里爬树掏鸟窝,在大院是司空见惯的事。</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建的车间厂房,父辈们奉献青春的地方,依然可见特殊年代留下的标语口号。</p> <p class="ql-block"> 童年就有的红砖水塔,在这片荒芜长满草丛的沟渠中,捞红沙虫喂养大肚金鱼,一天下午罐头瓶水中多了不少小黑,原来是大肚金鱼生下的小宝,五四大院留下一去不复返的许多回忆……</p> <p class="ql-block"> 这里车间屋顶上的瓦片,五、六十年代的生产厂家依然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1969年11月的一天,广州夏茅兵房7429工厂启动了搬迁动员令,那时我家没什么家当,只有简易拼接的2张木板床与5张八角橙,4张做床脚一张平时和露天看电影用。还有一个父母结婚时不大的藤箱,凭票卖布的年代,每人只有夏冬各2至3套衣服,且子妹由大到小接续穿着,一个不大的包袱就是全家的衣服。家家户户简单包扎床板木橙衣箱,用毛笔油漆写上姓名,由军车运往火车站托运,一夜之间的清晨几百号男女老少,在厂大门口主干道上,爬上等候我们的解放牌大卡车,把我们送到沙河濂泉路的军用专列火车上,人生第一次坐上了绿皮火车的硬座离开了故土。童年一别就是远在他乡十八年,改开初知青返城工作后才回过一次广州探亲,真的是少小离乡老大回。</p><p class="ql-block"> 战备搬迁的一幕幕犹在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黄纸皮的户口薄与粮本</p> <p class="ql-block"> 记载我们从广州战备搬迁到三都有效时间的迁移证,母亲家是本地人,当年白云区的大部分地区叫上番禺,</p> <p class="ql-block"> 当年乘坐的老解放牌汽车式样</p> <p class="ql-block"> 缘皮火车专列经过八个小时的翻山越岭,我们终于到达了山连山的迁徙地,湖南资兴县一个偏僻交通不便的小镇三都。</p> <p class="ql-block"> 我家到了三都就分配住在四号楼一楼倒数第三间,第一间是卫生所早期是一位广东军医,少年时他教会我识别中草药,田野里拨飞杨草,大青叶、半边莲、独角金、车前草等,拨的中草药都交给了军医,军医转业之后来了宫医生替代。</p><p class="ql-block"> 四号楼门口我家四妹坐着竹椅拢,吃过邻家喂的饭菜,收卖佬定时带着称杆来,收买时高度近视的双眼,看着称杆上的刻度讲着地道的资兴话:五钱一分钱,右边绿草围下,有几块煤校家属搬走后的菜地,后来成了我家的菜园,在这坪地上,父亲与张德养师傅一起宰杀自养的狗,旁边的鱼塘工厂饭堂养殖了不少鱼,干塘时我下水摸过不少的大蚌壳与田螺。</p> <p class="ql-block"> 在广州工厂服务社的零食很丰富,有动物饼干、水果糖、七彩糖、芒果、柑榄、山楂饼、杨桃等干果,刚搬到了三都厂服务社连糖果没得买,仅有糖果也很差粘着糖纸,经历过才知道两地生活的差距悬殊。</p> <p class="ql-block"> 这平房没记错的话,是发小英子、兆辉家住的地方,对面山坡下是我们的课室,不远处有间厕所,小学至初中的我们在三都读书,各年级课室各分东西,部分教师也是从职工中抽来任教,从小学到初中我们没有校园,初中毕业也只达现代的小学文化,是被文革与搬迁耽误十年学业的一代人。</p> <p class="ql-block"> 三都煤校的食堂是众子弟读书中午就餐的地方,我们姐妹中午时常是买一肉一菜(约三毛钱饭菜)三人均分,成长中过着节衣省食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三都煤校的教学大楼,成了安置职工住房的地方,很多发小与同学的家就住这幢楼。</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在六一儿童节与同学登上这简陋的舞台表演(比50年代建的五四厂大礼堂天差地别),美玉老师主编的:葵花朵朵向太阳、阿佤人民唱新歌,也在这舞台观看大哥大姐们精彩演出的:沙家滨</p> <p class="ql-block"> 资兴三都工厂厂区大门口,工厂四周是农田,生产区用铁丝网围着,门口两边是潺潺流水的小溪围绕,流水清清长满了野生水芹菜,那时不知野芹菜能吃(在广州市场睹物思起买了难吃),在小溪水中玩水一阵就粘上了几条蚂蟥。</p><p class="ql-block"> 据年长的前辈叙述,当年三都住房安置不下,一些单身的职工(家属在老家)被安置在车间的房间住,一边是生产区一边是寝室,白天生产时噪音不断,这让我想起发小惠民家就住在打铁车间的房间里,可想而知当时三都环境之艰难。</p> <p class="ql-block"> 在这车间因为工厂放电影排片,家家带着长橙放在车间占好位置,等到零晨观看《闪闪的红星》电影。</p><p class="ql-block"> 每天早上约七点,在这车间门口路上,大卡车接送工厂子弟到煤校区域去上学,生产区大路的尽头有个出口,一片稻田没车接送上(放)学时,风吹雨打走一公里去往煤校的课室上课,大路尽头的右边是服务社,左边是父亲工作的锅炉房。</p> <p class="ql-block"> 田野的远处是资头矿务局,远处山头传来的鞭炮声声,就知道资兴矿务局煤矿上又出事故了。</p> <p class="ql-block"> 1972年由于煤校地下挖煤矿,引起地陷住房成了危楼,我家又搬到厂区大门口新建的楼房,家门口对门是佟鹰家,楼上住着建华家对门是何师傅家,常常在周日何家就会传出,两家(施师傅)自弹自唱委婉动听的思乡粤曲,多年后他们陆续调回了广州31厂工作。</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资兴三都第二次搬进的住家。</p> <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都是公用厕所与水管,不管是夏日炎炎,还是冬天冰雪刺骨的寒天,家家户户都在露天的蓄水池边,洗衣洗菜担水回家倒入水缸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蓄水池曾经倒塔过一次幸无人伤及,它陪伴我度过三年的苦乐年华。</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排在我家楼房的后院,是职工男生宿舍,住着大部分69年17岁入厂不久,就战备搬迁来到三都的广州学徒,离乡背井青春献军工,改开后人到中年才批准调回广州,当年每到傍晚这排宿舍就传出各种乐器奏响的乐曲,响切在寂静的三都夜空。</p> <p class="ql-block"> 这排红砖房印象是工厂卫生所</p> <p class="ql-block"> 我家搬离煤校住在厂门口新楼时,经常跟着母亲过铁路去小街上的粮店买米,那时凭粮本买米即使是定量买米必须搭购杂粮,有小米、荞麦面、竹豆、眉(饭)豆、地瓜丝等抵减定量,家里煮饭有时就加些杂粮一起煮。</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家74年初春节,三都相馆照的全家福,凭票买布的年代只有过年才穿上的新衣鞋。</p> <p class="ql-block"> 少年时的我是红小兵(戴红小兵章),向往戴红领巾时代的小朋友……</p> <p class="ql-block"> 三位发小同学旧地重游,当年他们三位都是邻居,改开后陆续回到了南粤。</p> <p class="ql-block"> 1975年底,因为三都修军车铁路运输要中转不便,我们又从三都迁徙到郴州文星湾,这是当时工厂的大门口,上面两边有三面红旗,记忆中上面写着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右边值班室79年至81年,曾经是附属厂财务临时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U字型的红砖屋凹进的是厂服务社,对面右边的砖房在79年知青返城时,是附属厂的员工临时宿舍,当年是实体墙我和汉香等集体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书仙岭和北湖公园、招待所旁雪山坡下青春的倩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我和发小阿英在郴州:7429工厂俱乐部、书仙岭、北湖公园、郴州服务大楼等标志物前打卡。</p><p class="ql-block"> 我和阿英从广州一年级第一天认识,放学后去她家玩时,她就拿出珍贵的人参花种子给我,我们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都在一个班,知青下乡一起上山釆茶子,一起返城进7429工厂附属厂,她随后也调入了佛山顺德的7817工厂,我俩同属军企一个系统直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 我家三姐妹从小受阿嫲影响也喜欢干针线活,80年代初我们仨人学会了量体裁衣,穿的也是自力更生自已做的衣裙。图中是我家门口阶梯上面的小路,附近的竹林与北湖公园。</p> <p class="ql-block"> 郴州7429工厂生活区</p> <p class="ql-block"> 1975年9月我们从三都来到了桔井泉香的郴州一中读高中,由于仍处在文革后期,我们的学习期间挖防空洞,进校内外工厂学工,到分校山地开大寨田种水稻、棉花、种菜、养猪等一个学期,也下过乡去体验农村生活,真正学习文化的时间也就两个学期,其它时间是在学工学农中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 学生证是我的班主任邱老师的字体</p> <p class="ql-block"> 1977年8月我们下放到郴县坳上五星农场做知青,来知青场我们应该是第五届了,前面的大哥大姐是开荒者最艰苦,我们下放时知青场的配套已经成形,有两排知青红砖宿舍平房、食堂、米仓、晒谷场等。</p><p class="ql-block"> 初来窄到农场食堂外墙上,老知青“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决心书,贴在知青食堂打饭的窗口之上,大红纸上的决心书特别醒目鼓舞人心。刚下乡的知青每人发一个床头柜、一顶头笠、一蓬蔬衣、一根篇担、一把锄头是标配。 从此年华中最美好的一段岁月,就永远留在了坳上这片土地上,它给我的是终生难忘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在五星农场维超大哥、穗英姐,文凰姐、是我心目中的榜样,农场稻田耕地、耙地、施肥、播种以及收割,苦活累活重活他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文凰姐负责带管我们七七届的新知青,下放一个多月就将迎接国庆28年庆,她给新知青的我们,编排的“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舞蹈,在晒谷场迎国庆晚会上的表演获得众知青的赞美掌声。</p> <p class="ql-block"> 在农场下过田地,上山摘过茶子做过农村小学代课老师,回二九厂做过翻砂小工,在食堂做饭洗菜做厨工。当年,白天干完活没事饭后闲来无事,就经常去饭堂帮忙洗碗,有天食堂需要人我也做了厨工,我们的主管是小玲姐,还有两个英姐师傅。</p><p class="ql-block"> 食堂干活是早起晚归,早上4点起床要先烧柴成炭火,再加入据木糠燃烧做早中晚餐,晚上八点钟下班,厨房的工作单调而枯燥,几个知青都合的很来,干厨时大家有说有笑,有时边洗切青菜边享歌。由于高中分校的学农锻炼,养猪、剁猪草、开荒种地种水稻、蕃薯、棉花、蔬菜、下厨房,以至下乡后很快适应了知青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在闲时学会了手工织毛衣裤袜,这是我们在农场公路边,扬手邀停经过的矿上货车顺路回家,在7429工厂翻砂车间做小工时,周未在郴州服务大楼相馆留的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知青生活是自给自足,青黄不接供不上时经常用地瓜切丝做菜,为改善生活农场养了猪和鸡,那十多二十几只鸡主要是养来下蛋,鸡在厨房旁的木糠房下蛋,我们收集鸡蛋够数了就做煎蛋每个知青一个,听说有聪明的知青在宿舍围窝引鸡入内下蛋……</p><p class="ql-block"> 知青平时很少吃上肉,农场一般在节假时,才杀自养的鸡鸭改善一下伙食,过年过节也杀农场养的猪,记得农场的杀猪能手是老陈,每杀一次猪他都要生吃一块生猪肝,农场厨工一年我也学会了屠宰鸡鸭。</p><p class="ql-block"> 最难忘让我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农忙去农民家帮收割稻子,午饭是农家将自已平时不舍吃的干笋、干鱼,红烧肉都煮给我们吃,而自家的孩子站在一边,等我们吃完饭后才上桌,吃上自家没有鱼肉的饭菜,农家孩子那渴望吃上肉的情景,那眼光一直荤绕我心,挥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 那段知青岁月,我有过参加高考后的失落,有过初来分配上山摘茶子,下山摔跤捡落一地茶子无助的哭泣;也曾在夜幕降临时走几小时的夜路,从知青场走到市里的人民电影院看《流浪者之歌》;也曾愚昧的跟农友夜里穿过沙子鬼的竹林,到乡村农家的小屋熬夜至天亮,恭候迎送杨开慧下凡间道法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那段知青岁月,还有不畏艰辛负责放牛的惠民姐,风里雨里在大山里放牛,她追赶着牛在山野丛林中奔跑,同伴走失用手指在嘴上吹起响亮的口哨声,响切在重山峻岭的山谷里,那声音在寂静的山中,回音潦绕特别的清纯悦耳。</p><p class="ql-block"> 那段知青岁月,也有有情窦初开的小哥,偷偷唱着俄罗斯流行歌曲:《莫思科郊外的晚上》《红梅花儿开》,还有唱着自编的情歌解闷。我记的九哥最爱唱的一首无名曲,“有一位小伙子半夜去敲姑娘的门,忽然一声哗啦响,原来是隔壁的老大娘”。宿舍也时时传来一曲曲动听的小提琴、口琴和笛子的旋律,它悠扬地飘在坳上的夜空,飘向田野山间……</p><p class="ql-block"> 那段知青岁月,刻骨铭心永远定格在亲历者的脑海里,正是这段岁月炼就了我们坚韧不服输的毅力,让我们这代知青人受益终身!</p> <p class="ql-block"> 1979年10月知青返城半年,这是29厂职工家属看电影和文艺表演的礼堂。正准备去银行提款,遇见广州31厂统会计来郴州二九厂学习,当年同行的他后来的老伴给我定格了这一刻。</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的1980年春节,我们第一次回广州探亲,两表哥带我们游越秀公园、广州烈士陵园、农民运动讲习所并留影。</p> <p class="ql-block"> 小弟从小喜欢枪是如今我的老伴,当年途经他家时遇见带小弟买玩具选的枪,真所谓:若无相欠,怎会相见。</p> <p class="ql-block"> 80年代每家每户配有鸡舍,这是我家为改善生活养的鸡,也养了鸽子与兔子,家中的钩花编织是我的作品,83年我家五子妹在住处旁的楼阶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在文星湾村的草坪上,在北湖公园定格青春。</p> <p class="ql-block"> 1981年初冬一场大雪的北湖公园</p> <p class="ql-block"> 1981年底中国女排在日本首次夺的世界杯冠军,郴州出品的没有标价的纪念邮票,我在邮局花五毛钱买的。当年女排在郴州训练基地训练时,发小同学的父亲徐师傅,从29厂借出为女排做营养美食的厨师。这张邮票距今己42年了,它反映了女排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博、永不言败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83年5.4青年节书仙岭上</p> <p class="ql-block"> 1983年春,附属厂职工桂林游</p> <p class="ql-block"> 1983年夏,三姐妹在文星湾田埂上的老树头,在工厂公路边的松树林附近的荷田留影,我的衣裙是83年与财务卢姐陆姐在沙河培训中心开会时,在区庄夜市买的。</p> <p class="ql-block"> 84年夏附属厂组织游飞天山,那时飞天山还没有开发,车子只能开到附近,我们走过田地越过山岭,近一个小时才到了景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1985年我穿上自制的套装,情有独钟又来北湖公园留影。</p> <p class="ql-block"> 86年10月家中,桌面的台布是我一针一线钩的花台布,一年后在北湖公园同一棵树的位置留影。</p> <p class="ql-block">1985年的照片,在附属厂财务办公室办公,墙上手工拨号转动的老式电话,在80年代中末期,打电话仍要通过7429厂总机,部队军线再到7431工厂总机转到接听的对方。</p> <p class="ql-block"> 大概这一年至始至终盈利的家属加工厂倒闭了,母亲与百多号家属一样,20岁左右就嫁夫随夫在广州五四厂,10年后又迁徙到三都和郴州,更早的老妈妈是从武汉迁徒来,她们中年失业靠着分到一万以下的存款利息生活,二十多年后按政策规定才补办了拿退休金手续,而此时有部分人却一辈子未拿到退休金,她们是那个时代被遗忘的的一粒砂……</p> <p class="ql-block"> 1986年10月在附属厂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87年下了小雪的初冬,我在家门前与竹林中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保存的1987年在郴州拿到的第一个身份证、7429工厂发给附属厂职工的证件。</p> <p class="ql-block"> 1988我回到了出生的地方,与大多发小一样成了南下还乡中的一员,这是7431工厂5.1劳动节,白云牌客车在天河体育中心参展,远处是单位参展的客车。</p> <p class="ql-block"> 我因为工作忙儿子在郴州的外公外婆家,7429工厂大院生活了三年,福地郴州是我家四代人生活过的地方。这是1993年春节,我们一家三口和小弟回郴探亲,正好遇上下大雪儿子与姐弟堆雪人,背景的楼房202是父母在郴分的房改房,父亲照片的背后是他在郴工作至退休的锅炉房,这场地的背景有我早出晚归,途经的锅炉房、招待所、游泳池、附属厂,这之中的情景有我许多青春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我家先生第一次见到下大雪</p> <p class="ql-block"> 1996年去广州开发区在这里,遇见郴州7429工厂生产的吉普车,倍感亲切之际与车同框,当年附属厂的员工为吉普车生产配套服务,承担着吉普车装配车蓬顶、车门车窗、坐椅及坐垫(我也拿座套回家用逢纫机车)和内装钸,改开后的火红年代,它承载着二代人的军工梦,驰向祖国各地的四面八方。</p> <p class="ql-block"> 兵房的地名是1932年陈济棠时期,在北郊夏茅建立的炮兵团时,当地称谓兵房该地名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 调入广州7431工厂后,保卫科李律师帮我办的身份证,当时因为外出办理业务需要,离不了身份证于是才保留了郴州身份证,几年后才更换了广州身份证。</p> <p class="ql-block"> 我的第一任财务领导罗总、鲁科长及同事,最初在财务科成员中,除了鲁科长其他都是以前老𠂆的上级、师傅、发小我熟悉的人,几年后才分配中专毕业的小梁来科室,31厂财务科给我的感觉如亲人般亲和。</p> <p class="ql-block"> 我的第二任财务领导何总及同事</p> <p class="ql-block"> 我的财务第三任领导周科长及同事</p> <p class="ql-block">我的财务第四、第五任领导刘总与周科长,还有陈科长及同事</p> <p class="ql-block"> 我在客车分厂财务组</p> <p class="ql-block"> 我在军修分厂财务组</p> <p class="ql-block"> 我在电瓶分厂财务组直到退休</p> <p class="ql-block"> 今昔的老厂房经装修总体风格依旧,从父辈至此70年后的今天物是人非。</p> <p class="ql-block"> 在郴州时故乡是我的乡愁,回到广州“湘愁”依旧,因为“他湘”还有我的发小、同学,还有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福地。</p><p class="ql-block"> 时光葱葱弹指一挥间,人生岁月行程己大半生,往事如昨初心不改,不管流年如何变迁,我们依旧对人生心怀感恩,感恩所有的经历与所有的遇见!</p><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光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