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 : 天 文 (于升云)</p> <p class="ql-block"> 走进西江千户苗寨,映入眼镜帘的是写满是岁月沧桑和历史印迹的寨子牌坊,随即便是一幅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秀美画卷。</p><p class="ql-block"> 依山而建的苗寨民居,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错落有致与景色怡人的田园风光,相得益彰,栩栩生辉,流水潺潺,鸟语花香。</p><p class="ql-block"> 欣喜之余,疑惑随之浮上心头,“千户苗寨”名符其实,而称其“西江”,则令人有些不解?探究之心让我一时收敛起贪婪的目光,身不由己地将视线转向那遥远的历史星河。</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中国文化起源于中原,即黄河中下游流域。“炎帝”创造了种植术,“黄帝”创造了医学即黄帝内经,蚩尤创造了冶炼术。</p><p class="ql-block"> 直到有一天,“炎黄”联手打败了蚩尤,蚩尤被迫无奈从黄河中下游逃离出来,隐姓埋名,沿着长江中下游,进入珠江水系,来到了贵州,千户苗寨。</p><p class="ql-block"> 面对追杀,这伙中原人,颠沛流离,不得已隐姓埋名,称自己为“西”姓人。在他们来贵州苗寨之前,贵州土著人以布依族、苗族、侗族、仡佬族为主。</p><p class="ql-block"> “西”姓人的到来,无疑挤占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空间。因为他们要生存,需要良田,需要水源。于是“西”姓人就向当地人借了一块地方,才得以在苗寨,暂时地安顿下来。</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正是这些“西”姓人的后代与当地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江”字因与苗族语言“借”字同音,因而得名“西江千户苗寨”。</p> <p class="ql-block"> 走进西江千户苗寨,越是亲近它,就越想了解它,越是了解,也就愈发地感慨,一股莫名的暖流从心底泛起,涌向全身。我知道这份感动是来自对苗族人的敬仰与赞美。</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没有当年苗族人宽广的胸襟和仁爱之心,所做的善举,辟地容留“西”姓的人,在此安顿下来,繁衍生息,也就没有西江千户苗寨的繁荣与发展。 </p><p class="ql-block"> 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有三个:苗族、布依族、侗族。其中苗族人约有500多万人。苗族人数虽然众多,但他不是贵州的土著人。</p><p class="ql-block"> 人们在谈及某一区城发展的时候,自然忘不了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的土著人,因为这里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与奉献。</p><p class="ql-block"> 早在三四千年以前,布依族就已经入驻贵州了,他们才是贵卅真正的土著人。世界上在地质史上就把贵州称地球腰带上的一块绿宝石。它形象地说明了贵州地质价值的珍贵。</p><p class="ql-block"> 贵州是山区,地形复杂,17.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只占全国的第16位,可是它的水利资源却占全国第六位,水利资源极其丰富,山为阳,水为阴,有山有水,阴阳相调,可谓宝地也。</p><p class="ql-block"> 贵州地质地貌保持得如此完好,与布依族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布依族人天性温和善良,热爱生活,他们用心乃至生命去呵护这里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这只是人的因素,除此之外,究其深层的社会因素,是因为这里没有瘟疫、没有灾难、没有战争。劳动者的生存空间没有被挤压。</p><p class="ql-block"> 有人曾这样比较形象地说,打开贵州省地图,准备两支笔:一支红色,一支绿色。你把红色用来代表布依族;把布依族生活的区域用红色笔把它标注出来。绿色笔用来标注国家级名胜风景区。你会惊奇地发现:红色和绿色刚好重合的,也就是说贵州省有23个国家级公园名胜风景区,恰好都是在布依族人生活的区城里。</p><p class="ql-block"> 布依族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及其所做的努力,让人不由心生敬意和感慨,祖国山河正是有了像布依族一样优秀华夏儿女的努力,才如此多娇!</p> <p class="ql-block"> 千里迢迢来西江千户苗寨,知晓了它的前世今生,领略了它的秀美风彩,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 在短暂的两天时间里,它让我对这里留下了几多情:对古老民居及淳朴民风的喜爱不之情;对不老青山绿水的眷恋之情;对苗族、布依族人爱护家园,保护青山绿水的敬仰与赞美之情。</p><p class="ql-block"> 带着依依不舍之情,即将告别千户苗寨之时,我衷心祝愿:西江千户苗寨的明天,会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 再见,西江千户苗寨,虽然我来去匆匆,但却一直从未走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