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行.贡院

墨 烜

<p class="ql-block"><b>川北道贡院,又名四川贡院、阆中贡院,位于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学道街,现存建筑部分为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1年)重建遗存,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川北道贡院坐北向南,由考生考试区和生活办公区两部分组成,前院是考场,后院是斋舍,四周是号房,有大门、龙门、考棚、至公堂、明远楼等主要建筑,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川北道贡院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科举文化博物馆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建筑、科举制度和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和展示场所。</b></p><p class="ql-block"><b>2018年6月,我们西北师大附中的五位同学,将于成都出发赴中东欧六国旅游之际,借此机会,提前半个月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天府之国四川和重庆,先启开始了国内的旅游。</b></p> <p class="ql-block"><b>龙门</b></p><p class="ql-block"><b>川北道贡院大门内设有龙门,取“鲤鱼跃龙门”之意。[从龙门一直往前走是十字形廊道,廊道两边设置有长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点。廊道末端是楼亭殿堂中的至公堂。</b></p> <p class="ql-block"><b>号房</b></p><p class="ql-block"><b>川北道贡院号房按天、地、玄、黄等编号,每间号房有进出小门一道。与大门相对的正厅是一楼一底的殿堂,为考官唱名、发卷、监考的地方。庭院中间为十字形走廊,走廊两边栏杆连带靠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点。</b></p> <p class="ql-block"><b>至公堂</b></p><p class="ql-block"><b>川北道贡院至公堂内供孔子像,是主考官监临之所。至公堂两侧各有正厅三间,是内帘考官监临和批阅考卷之所。</b></p> <p class="ql-block"><b>明远楼</b></p><p class="ql-block"><b>川北道贡院明远楼,按照明清规制,明远楼应建在贡院龙门与至公堂之间,但阆中贡院龙门与至公堂之间距离很近,因此明远楼建在了内帘衡文堂之上。</b></p> <p class="ql-block"><b>阆中贡院广场青铜雕塑含义</b></p><p class="ql-block"><b>阆中贡院规范称呼川北道贡院俗称清代考棚,全国仅存的两处考棚之一。明清时,阆中代行四川临时省会10年,在这里共举行乡试四科。省会迁徙后阆中贡院考棚又作县试、府试场所至废除科举制度。</b></p><p class="ql-block"><b>贡院前广场上青铜雕塑,由6个蛇形雕塑和一个编钟,构成“阆”字,用说文解字方式解读阆中源远流长历史文化。</b></p> <p class="ql-block"><b>四川阆中,作为一座拥有千年文化积淀的古城,最引人瞩目的地方,当属位于阆中古城中心学道街上的“四川贡院”。这座始建于清代初期的贡院,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游览,每年高考前后,莘莘学子也会将其作为游学之地。近年来拍摄的不少古装剧中也能看到四川贡院的身影。</b></p><p class="ql-block"><b>  贡院,是封建社会皇帝选拔人才的地方,但只有用于省考和国家礼部考试的场所才能称为贡院。因此,在古代并不是人人都能进入贡院,只有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秀人才,才有机会进入贡院考试。而贡院严格的规制设置,也成为古时科举制度的缩影和象征。</b></p><p class="ql-block"><b>  既然是皇帝选拔人才,贡院的设置当然也是非常讲究的。史料记载,按当时规制,作为乡试的贡院只能设于省城,甚至出现过几个省只设一处贡院。作为州县的阆中原本不具备设立贡院的资格,但在明末清初,因清军与占据四川的明末大西军进行长期战斗,终在顺治三年(1646),阆中保宁府的明方将领李国英归顺清军,阆中才成为四川的代行临时省城,阆中贡院也成为代表四川省开科取士的贡院,时间长达20年之久。《阆中县志》记载,自顺治九年壬辰(1652)至康熙二年癸卯(1663),阆中贡院共举行过四次四川乡试。</b></p><p class="ql-block"><b>  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变迁,国内保存至今的贡院已非常稀少,阆中古城里经过修复的贡院,算是保留相对完整的贡院建筑,基本可以还原当时贡院的全貌。走进贡院,由大门、考棚、致公堂、明远楼等组成的四合庭院建筑映入眼帘,过道上的长排座椅据说也都是经历了300多年风雨的古物。院内设有“唐宋四状元”雕塑,分别是唐代的尹枢、尹极兄弟和北宋的陈尧叟、陈尧咨兄弟,他们都是祖籍阆中的本地状元。这些留存百年的古物,如今已成为研究我国古代科举建筑、科举制度、教育制度的重要资料。游客在这里可以了解中国千年科举的历史文化。</b></p><p class="ql-block"><b>  因留存良好的古建筑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四川贡院如今已成为国家5A级景区阆中古城的热门景点,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科举博物馆。四川贡院扮演了科举选拔人才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为贡院提供优秀人才的私塾,也是阆中古城文化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b></p><p class="ql-block"><b>  阆中世代塾师之孙谭家珍曾介绍,在几千年的农耕社会里,因为没有官办学校,阆中虽也曾有人倡导试办过“社学”(即民众集资办学)、“义学”(由富户出资办学),但都未形成气候,所以阆中基础教育的重任一直都由私塾承担。清末,阆中全县城乡有三四百所私塾,最有名气的主要聚集在保宁古城中,这些私塾教育为阆中文风代代兴旺相传发挥了重要作用。私塾里的学生,一“发蒙”便是从读《三字经》《百家姓》开始,逐步加深。农村塾师还要教他们背甲子、打算盘、记账、背《增广贤文》等。上两三年私学即可跟着学中医、当商店学徒等,能开始自谋生活,算是完成了当时的基础教育任务。</b></p><p class="ql-block"><b>  清代末期,随着“废科举、办学校”的大局势发展,以及官学的逐渐兴办,阆中私塾也逐渐消失,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完全消失。但政府相关部门对贡院的保护措施也随之出台,贡院得以在原建筑中恢复旧貌,并对外开放供游客参观。目前,四川贡院已成为一个标志性景点,继续发挥一代代文化传承的作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