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每周四下午的家庭教育公益沙龙如约而至,本期结合家长提出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在沟通中产生共鸣?如何不带情绪的沟通等这些问题,潘涛老师推荐《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共读,开启了我们本周的家庭教育沙龙。</h3> <h3> 张老师在读的过程中,书中的事例仿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能对上号,大家都敏锐地觉察到我们更多的都是关注孩子的缺点,然后毫不留情的予以批评指正,声音也不自然的会提高八度,有时还会加上一些定性的语言,自认为这样做都是为孩子好,没想到却深深的伤害到了我们的孩子,然而我们确还浑然不知。</h3> <h3> 潘涛老师用冰山工具,帮助我们看到我们语言背后所传递的渴望和期待,更形象、更深入的利用冰山工具,来帮助大家解读我们为何面对这些问题,会有如此多负向的感受,这些感受的背后的信念是如何形成的,只有我们看到对方的期待,对方才能满足我们的渴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致性沟通。</h3> <h3> 燕涛听完书中的事例,她说,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曾经她总是想控制,总是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态度和言语也更多的是批评和指责,然而通过长时间的学习,逐渐意识到了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不能有让他难堪的语言,也不能对他过分的严厉和斥责,家长与孩子是平等的。譬如家长在工作中喜欢听领导的表扬。或许,家长这么做就会更好一些,诸如:“我知道,你肯定会做得更好一些。”这类愉悦的语言,会让心情飞扬一周。而不悦的斥责,则会让孩子每天战战兢兢,对于学习也就激情不再。<br><br></h3> <h3> 很开心大家都意识到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给予孩子的应该是指导而不是批评,批评和评定的称赞是双刃剑,两者都是在对孩子下判断,从而可能无意间就伤害了孩子,反而激起了孩子的反感和叛逆。<br> <br><br> </h3> <h3>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人都因为学习、环境、思想、习惯等的差异而不同于任何一个人。因此,观点不一致是沟通、是必须的选择。<br><br> 通过两个小时的交流、碰撞,此次的交流分享,大家都有了各自的收获。期待更多的有缘人走进来,我们一起交流学习,提升自己、见证生命的成长蜕变,每周四我们不见不散……<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