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5年4月10日对我来说是一生中一个难忘的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记得那天上午在现在的省博物馆(原来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展览馆)广场召开了石家庄市欢送知识青年的大会。一辆辆满载着知青和家长的大卡车排满了整个广场和整条中山路,到处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每名即将下乡的知青胸前都带着大红花。我的爸妈陪我与前去同一个村的知青及家长坐在妈妈单位的大卡车上参加欢送大会。欢送大会结束后,我们直奔河北省栾城县最南端的前牛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的栾城县现在已经划为石家庄的一个区了,叫栾城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注:此照片来自网络资源</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便于知青工作的落实与管理,从1975年开始,知青政策有所调整,实行对口下乡,即所有知青下乡到父母一方单位对口的村子。石家庄所有铁路系统对口到栾城县,再按照单位分解到各个村子。前牛村的知青当年来自两个单位的子女,一部分是司机学校职工的子女,更多的是机务段职工的子女。当年石家庄市确定在4月10日召开全市欢送知识青年大会,也是当年的第一批知青下乡。然而,铁路系统表现积极,确定要提前于市里,在4月1日有第一批知青先走,算是先遣部队。省直系统对口是赵县,确定在4月8-9日出发, 也先于市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4月1日下乡的知青回忆说,当天在铁路俱乐部召开了欢送大会,为了在市里营造知青上山下乡的气氛,在欢送大会结束后,下乡知青徒步十多里路,从铁路俱乐部出发,沿着新华路、中山路,到解放路、建设大街,穿越了石家庄的主要城区,最后在建设大街的南端乘上汽车,到栾城县陈村公社,由县委宣传部长谢志君(女)主持的栾城县欢迎知识青年大会,会后知青和家长们才奔赴各个村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4月1日已经有一部分知青作为先遣队的成员来到了前牛村。当4月1日载着知青的卡车来村里的时候,村口有不少老乡夹道欢迎,在知青食堂前的小广场上,村里召开了由大队干部、知青带队干部、小队干部和部分社员代表以及知青参加的欢迎会,大队党支部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且明确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负责知青工作。然后,各小队干部按照事先分配好的名单带自己队的知青到小队,安排到老乡家住宿。</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4月10号这批知青来到村里那天,记不清一共有多少知青来到这个村子,也记不清当时有几辆卡车来到这个村子,觉得也挺热闹。记得卡车进村的第一印象比较深刻:在村口附近房子的墙根下蹲着一排老乡,他们中的一些人看到满载着知青的卡车进村后便站了起来,他们头戴白毛巾,穿着中式上衣,下面穿着缅裆裤,热情地跟着卡车来到知青食堂前面的小广场上,欢迎知青们的到来。他们走路的姿态与小时候在电影《地道战》里看到的高老中大叔及老乡们的姿态一模一样,犹如电影里的情景再线,我们不禁自问:这就是我们要插队落户的农村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下车后,知青的带队干部肖老师和大队及各小队的干部接待了我们。肖老师是这个村知青点的第一任带队干部,是司机学校派驻的。肖老师比妈妈年长两三岁,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待人热情,和蔼可亲,妈妈平时很尊重肖老师。肖老师的家住在离我家不远的东院,以前我们也彼此认识。肖老师说,把我和妈妈单位的几个女孩子安排到二队了,还有机务段的三位男生。二队的妇女队长带我们四位女知青住到贵娥家,安排我们住贵娥三哥的新房。贵娥是和我们年龄相仿的未婚女孩,家里的院子很大,里外套院。家里还有她的父母和她还没有结婚的四哥。贵娥的三哥在市里工作,三嫂在县城工作,结婚后不经常回家住,队里就动员他们家腾出三哥的房子给知识青年住。三间房子很新,干净明亮,纸糊的窗户,两扇木门对开。外面两间有一个大土炕,有一张四方桌子,桌子两边各有一把椅子,还有一个长条凳子放在桌子的前面。里间屋还有一个炕,主要存放工具之类的杂物。 四位女知青中有姐妹俩,另一位是我的中学同学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注</b><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两张照片来自栾城区龙化村知青展览馆。我们当年住的房子和睡的炕与其类似,但因为那时条件差,房子外墙用砖都是立面,表砖墙,砖里侧是土胚,我们住的房间没有盘地灶炉子。</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村里目前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处曾经三队男知青住过的房子,表砖的。已经多年没人住了,曾经的大门已经封住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 <h1> 这是村里目前保留不多的老房子。我们当年住的房子就是这样两扇对开的木门,锁钥都一样,以及纸糊的木制格子窗户。</h1>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宿舍几位知青的家长看到我们住的房间还不错,在吃过午饭并安顿好我们后,家长们就要返回市里了。妈妈千叮咛万嘱咐,有些舍不得的样子。我对爸爸妈妈说,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自己的,好好干,其他人能够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够做到,不用担心我!爸爸妈妈先后与肖老师、村干部告别后就坐着大卡车回市里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天晚上村里没有电,我们四位同宿舍的知青在食堂吃完晚饭后天已经黑下来了,从知青食堂沿着村里不直的街道回到所住的院子里,回到我们住的房间,白天挺亮堂的房间晚上变的一片漆黑。我们点上煤油灯,四人围着四方桌坐下,年龄最大的大姐说,这里以后就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要在这里劳动和生活了。听了她说的话,心里有些不好受,我们四人彼此相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强忍着都没有掉下眼泪。我们还一下子不习惯晚上没有电的生活,哪里都是黑乎乎的,干什么也不方便,那天晚上我们早早就睡了。后来听说,那天晚上有的知青哭了,特别是有些女生,好在我们四人还都没有哭。但我们不知道要在这里住多久,在农村要待多久,不知是暂时的,还是永久这样下去,对自己的前途也是一片茫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我听爸爸说起他们回到家里后的事情。爸爸说,他和妈妈结婚这么多年,不管日子多么艰难,从来没有见过妈妈掉眼泪。送我下乡的那天,妈妈回到家里后一句话也不说,躺在床上一直在默默地掉眼泪。说实话,我当时岁数小,被喧闹的气氛弄的还没有真正反应过来。但那时妈妈已经意识到:都说18周岁成人,女儿还不到17周岁就下乡了,户口从城市迁到农村,真正成为农民了!年龄这么小,又是女孩子,就要和成人干一样的农活,能受的了吗?在那个城乡差别较大的年代,如果有一个人能够由农村户口转成城镇户口的话,对他的家庭来说是莫大的好事。而我们是把户口从城市转迁到农村,也不知道这样看不到头的生活要过多久。邻居张大妈家四姐1969年1月下乡,已经6年多了,仍没有回城。我知道父母是真的舍不得我下乡,但迫于当时的形势,没有其他能够挽留住我的办法,也是无可奈何!这种现象在当时很普遍,何止是我一个人,又何止我们一家人呢!</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注:此照片来自网络资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每天对知识青年进行的教育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扎根农村干革命;还有农业学大寨,战天斗地夺高产,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所在的前牛村属于小梅公社,地处栾城县最南端,与赵县搭界。一望无际的平原,都是水浇地,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和玉米。当时是实行的是生产队管理,村叫生产大队,全村有6个小生产队,大约220来户,1000来口人,2875亩地,以小队为单位的集体所有制,集体劳动,按劳分配,男女同工同酬,每天满工记10分。大队还有一个300亩地的果木园。当时40多位知青分到6个小队,每个小队知青人数也不太一样,随时可能有新来的知青。知青点为每位知青配备了一些必要的劳动工具。</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那天开始我们知青就成为各小队的社员、地地道道的农民了。每天知青们随着生产小队干农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常每天至少出三次工:早上天蒙蒙亮出早工,太阳升起后回来吃早饭,记2分:吃完早饭出上午工,太阳正晌午时回来吃午饭,记4分;中午休息一会儿出下午工,太阳落山后回来吃晚饭,记4分;晚饭后有时还需要再加干两个来小时,或队里组织学习开会大概两小时,另加2分。那时人们没有手表,没有准确的上下工的时间,都是以队长敲钟为集合令,看着太阳出工和收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也是从那天开始,我真正进入了人生社会磨练的第一个阶段---平凡的知青岁月。我们要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锻炼自己的体魄,磨练自己的意志,用自己的青春努力实现大有作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