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江的美篇

多彩人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国企的二十八年</b></p><p class="ql-block">辽宁实验中学,66届初二四班刘振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是66届初二四班学生。我的职业生涯主要是在国营企业里度过的。</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在三线兵工厂的八年经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是1968年9月,去山西省国营新建机器厂的。这是个三线兵工厂,主要生产7.62毫米枪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父亲原来在沈阳五三工厂工作,任技术员。1966年9月奉调,支援三线建设去了山西三线兵工厂,举家搬迁到了山西。当时,我为了学业则留在了沈阳。1968年9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听从班主任于天之老师建议,回到了山西父母身边。1969年被父亲所在的兵工厂招收为工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被分配在生产弹壳车间开下料机, 后来又调去当酸洗工。当工人就必须吃苦,老一辈都是在艰苦的劳动中走过来的,为我国的兵器工业生产做出了贡献。自己能有个工作也就不错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线兵工厂地处深山老林之中,方圆几百里都被吕梁山包围着,森林茂密,沟壑纵横,山涧流水潺潺。我上班从家走到车间,需要一个小时,穿过两道山沟,上下班路上需要走两个小时。冬季大雪封山,路就更难走了,脚下打滑,摔跤是难免的。山区的狼比较多,上夜班经常听见狼在河套里嚎叫,吓得我毛骨悚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为了支援前线 ,加班加点,有时候连轴转。有两位老职工,白班连着二班干,心脏病突发,倒在机器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父亲也是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一次发往内蒙军区的枪弹,丢了三箱。第二次发运时,父亲主动请缨,亲自押车,把三卡车的枪弹运到阳泉曲火车站。为了给厂里节省装卸费 ,不雇用民工,带领三名工人,把每箱重72斤的360箱枪弹从卡车上搬到站台上。夜间还要在零下18度的情况下轮流看守。第二天十点多,我父亲突然肚子疼,后背疼,工友扶他去了火车站附近的医务所 ,大夫给他打了两支止痛针 20分钟以后,心脏就停止了跳动。后来分析是劳累过度,心脏猝死。终年56岁。厂里举行了追悼会。厂领导在致悼词中说,我们三线兵工人,为了三线建设,献了青春,献终身,又献出了子孙,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span></p><p class="ql-block"> 全厂共有职工和家属四千多人。 所有的副食品都要骑自行车到30里以外的中阳县城去买。饮用水都是把河里的水挑到家里用。</p><p class="ql-block"> 为了解决吃菜难的问题,职工在房前屋后,自己种菜,有土豆,豆角,黄瓜,西红柿等。我和弟妹们也都成了种菜的能手。厂领导还发动职工以车间为单位,在附近的荒山上开荒种土豆,一年下来每个职工能分一百多斤。冬菜由厂里到附近的县里,拉回大白菜,胡萝卜,大葱分给职工 。各家在院子里挖个菜窖,把冬菜储存起来,够吃半年的。真的是亦工亦农,发扬南泥湾精神 ,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p><p class="ql-block"> 随着生产的发展,上级陆续在厂区建立了商店,邮局 ,职工医院,子弟小学,派出所,还修了马路,周围十里八乡的农民也把各自种的农产品,卖给广大职工,形成了一个乡村农贸小市场。</p><p class="ql-block"> 为了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建起了小礼堂,每逢节假日,组织职工开展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每周放一次电影。还修建了篮球场,乒乓球室。随着各种生活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完善,职工的思想更加稳定了,保证了生产的发展,年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使三线兵工厂的建设形成了完整的配套体系。 </p><p class="ql-block"> 我在厂宣教科任宣传干事期间,负责广播站工作,对外的宣传报道,兼任理论教员。还创办了本厂的宣传刊物,《新机厂简讯》直接发到班组,让广大职工能及时了解上级的精神,学习各车间,班组的先进经验,传播弘扬职工的先进事迹。这个小小的刊物,受到了省国防公办政治部的表扬。在这个岗位上使自己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p> <p class="ql-block">山西国营新建机器厂大门</p> <p class="ql-block">厂职工子弟小学</p> <p class="ql-block">矗立在山洞生产车间门口的兵工洞石碑</p> <p class="ql-block">山崖下的职工礼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大型国企太钢工作的二十年</b></p> <p class="ql-block">太钢集团有限公司全貌</p> <p class="ql-block">太钢4350高炉</p> <p class="ql-block">太钢最大的冷轧不锈钢厂</p> <p class="ql-block">  1982年,我调到太原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初轧厂。现已改制为,国家宝武太钢集团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我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年,直到退休。</p><p class="ql-block"> 初轧厂主要负责钢坯生产,把三个钢厂炼出来的钢锭,轧制成钢坯,为下道工序成材厂提供坯料。全厂有职工1300多人。</p><p class="ql-block"> 1983年经党委推荐,我考取了太原市委党校,脱产学习两年。 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经济管理,法律,逻辑,大学语文,党史等主要教材。毕业后获得了大专文凭。1986年被任命为厂党委办主任,1989年被任命为厂党委委员宣传部长。 在任职的十五年里,恪尽职守,把学到的理论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开拓创新,认真履职,被太原市评为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太原市统战工作先进个人。我负责的宣传部连续十年被集团公司评为先进集体。经山西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定为高级政工师职称。</p><p class="ql-block"> 作为企业基层的宣传干部,首先我把推动企业深化改革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当好党政的参谋助手。我和工会主席带领全厂支部书记去首钢学习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的经验。回厂后参与了全厂逐级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制定。并起草了具有本厂特色的,职代会与厂长签订年度经济责任书。工会主席代表全体职工与厂长签订合同。根据个人贡献大小,按绩效分配,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问题。也克服了奖金由领导干部说了算的弊端。这个厂内文件被全国总工会,转发到全国大型国有企业进行推广交流学习。</p><p class="ql-block"> 通过逐级经济承包责任的改革,生产经营年年超额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职工的收入年年增加。以前职工对宣传工作认为是空对空,通过改革的宣传教育,解决了职工最关心的利益分配问题。我们宣传工作者真的成了广大职工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在宣传教育中,我重点抓了职工的思想教育。举办了青工培训班,进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劳动纪律,遵纪守法的教育。培养好青年职工,一批一批地接好退休老工人的班。还抓了宣传阵地建设,有阅报栏,宣传橱窗,广播站,企业小报,简称(初轧简讯)。</p><p class="ql-block"> 在企业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中,负责具体组织落实工作。制定了厂的文明公约,职工文明守则,四有职工标准,年底群众评比,党支部考核。达不到标准的不能涨工资。把精神文明变成了硬指标。我厂连续十年,被评为集团公司和太原市的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职工没有违法判刑的。企业没有重大安全生产和质量事故。</p><p class="ql-block">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积极配合工会,组织百名职工合唱团,参加集团公司每年举办的钢花杯大合唱比赛。工会负责技术排练,我负责组织管理。连续十年夺得了全公司的第一名。山西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典礼的大会上。集团公司委托我厂代表太钢,参加献礼演出。厂领导派我带领百人合唱团参加了演出。我严格要求,职工积极配合,演出十分成功。给太钢增了光。受到省领导的接见。</p><p class="ql-block"> 回顾自己在企业里走过的路程。在本职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都是厂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宣传工作,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足够的支持和保证的结果,也是对我的信任。 我只不过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在整个企业的发展中,个人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作为辽宁实验中学老三届的一员,走出校门后,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担当什么工作角色,我是实验中学出来的学生子,以此激励自己。现在已是古稀之年,在有限的生命旅途中,我经常用这样两句话激励自己,生命终有限,事业总无涯。辛勤白发人,事业总年轻。气节不可衰,莫负实验学子名。</p><p class="ql-block"> 写于二O二三年四月十一日,於太原。</p><p class="ql-block">编制人:刘振江 校对人:刘振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