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转业回来那些年,每次去四平,都要参观一次四平战役纪念馆。而每一次参观,都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的思绪时刻被为解放全中国而牺牲的烈士们的英雄壮举感动着,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着当年那血一样的战争画面。隆隆的炮声犹在耳际,浴血厮杀的场景似在眼前。血流成河,尸堆如山,残垣断壁,滚滚硝烟,......<br> 那是一场何等惨烈,何等悲壮,何等残酷的战争! 1945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尾声,美国和苏联分别将西太平洋和亚洲远东地区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中国的东北地区正好处在这两大势力范围之间。美苏两国都想控制东北地区,依托东北互为遏制对方势力的伸展,从而保护自身的战略安全。因此,二战结束后,东北地区不可避免地成为美苏两国争夺的重点。而这时,矛盾一触即发的国共两党,更是视东北为自己战略成败的关键。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在美苏两国的分别支持下,开始了争夺东北的斗争。<br> 四平正好处在东北中部松辽平原的腹心,中长(哈大铁路)、平齐、四梅三条铁路在四平市区呈十字形交叉而过。使四平成为东北腹心的交通枢纽,通衢要塞之地。谁能扼住四平,谁就可以扼断东北地区东、西、南、北间的联系,谁便可以自如纵横关东大地,掌控东北战场的主动权。<br> 以上便是四平战役的历史背景。其实,早在苏联出兵东北期间,中共就曾派出十万大军,两万干部进驻东北。虽然如此,中共仍然希望和平解决东北问题。希望“国共推诚合作,建立有广泛政治力量参加的东北民主自治政权,共谋东北的和平、民主、团结、建设。”但国民党政府依仗全副美式装备的军事力量,拒绝各方的和平愿望,否认中共力量在东北的政治存在,不断增兵东北,强行武力接收,硬是把中共逼上战争的轨道。 从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两年之间,战争四次眷顾四平街。让这座城市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让它因此为国人皆知。<br> 四平战役历经四个阶段:<br> 1946年3月15日——3月17日 四平解放战<br> 1946年4月18日——5月18日 四平保卫战<br> 1947年6月11日——6月30日 四平攻坚战<br> 1948年3月 4日——3月13日 四平收复战<br> 四平四次作战,国共双方共累计投入兵力94万余人次,总计作战时间达63天。双方鼎力相夺,攻守进退,互有胜负。四平街在撼天动地的炮火、血光飞溅的厮杀中几易其手,而最终东北民主联军以伤亡4万余人的代价,共歼灭国民党军队6万8千余人,最终掌控了战略要地四平。解放军对四平的占领拆除了国民党军赖以连接长春与沈阳间战略联系的跳板,为辽沈决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固的基础。<br> 国共军队四战四平,尤以其中的四平保卫战和四平攻坚战规模之大,战况之惨,伤亡之众,惊悚国人,震惊中外。 走进保卫战和攻坚战展室,一幅幅战地照片,一件件血染的实物,似乎又把我们带进了当年那炮火纷飞,血光飞溅的战场。<br> 1、三道林子战斗 保卫战中,这里是整个防线的重要支撑点。如果失守,国民党军就可以从这里迂回包围四平。于是,三道林子就成了双方争夺的一片热土。敌人一排排炮弹倾泻在阵地上,将阵地上的树木烧成焦炭,阵地被炮火掀起的浮土有一尺多深,。敌人在炮火的掩护下,整连整营地向三道林子发起集团冲锋,。一次不行再来,再不行还冲。保10团2营一处阵地失守后,教导员和营长亲率部队组织反击,冲一批,倒下一批,最后以近百人的伤亡夺回阵地。有一个连队打得只剩一个叫刘增荣的战士,他拣起牺牲战友身上的子弹,继续抵抗,打退敌人多次冲锋,一直坚持到部队派人上来。被誉为“孤胆英雄”。<br> 2、塔子山战斗 也是在保卫战中,国民党新六军(廖耀湘部)用上百门大炮从山脚至山头进行地毯式覆盖轰炸,又用飞机反复扫射,将民主联军阵地全部炸平,甚至将山头削平。山上乱石重重,无法深挖掩体,民主联军在炮火下伤亡重大。炮火过后,敌人以营为单位分三路连续进行汹涛恶水般冲锋。所剩无几的民主联军战士从血泊中爬出来,拼死抵抗,子弹打光,就白刃格斗,用石头砸,最后伤亡殆尽。塔子山失守,致保卫战结束,民主联军撤出四平。 3、道西巷战 在四平攻坚战中,初次进行城市攻坚作战的民主联军遇到敌人异常顽强的抵抗,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伤亡多人的代价。乌云般的战机,疾风般的火箭炮,暴风雨般的重磅炸弹,在四平上下汇成波翻浪涌的火海。血水和着雨水,在街道上流淌成一条红色的河流。<br> 排长王西兰,在部队突入城区后,他率领本排阻击敌人一昼夜,全身受伤十几处,耳朵被震聋了,手掌被击穿了,右臂被炸飞了,最后浑身是血的他用仅存的左手把冲锋枪顶在胸脯上,一只手搂火,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br> 4、血染天桥 这座天桥架在铁路线上空,连接四平东、西两大城区(亦称道东、道西),在攻坚战中,敌人居高临下,封锁民主联军由道东向道西进攻。当我军向桥上冲锋时,敌人突然把数十袋黄豆倾泻在桥面上。我军猝不及防,纷纷滑倒,顿时伤亡惨重,血洒天桥。<br> 四战四平中,东北民主联军共牺牲近两万人,职务最高的是独立1师师长马仁兴。团职干部72人,营职干部180人,干部牺牲比例之高,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大概也是绝无仅有。<br> “成仁有志花应碧,杀敌留红土亦香。”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在四平街纷飞的战火中终止了生命的音符。他们的鲜血如落英缤纷,染红了四平大地,也染红了共和国的万里江山。60多年光阴荏苒,尽管时间的流转逐渐抹去了四平城外在的战争伤痕,但却永远抹不掉人们心中对这场战争的血色记忆,也永远抹不掉人们对无数革命先烈深深的怀念!<br> <div> (2009\07\20)</div><div><br></div> 四平战役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平烈士纪念塔,始建于1953年。<div> 原塔身四面均有题词,东侧是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题词:“为解放人民而奋斗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div><div> 西侧是原辽西省委书记、后任第四野战军政治部主任陶铸题词:“成仁有志花应碧,杀敌留红土亦香”;</div><div> 南侧是时任东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岗题词:“日月同光山河并寿,人民战士永垂不朽”;</div><div> 北侧是时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林 枫题词:“中华人民优秀儿女万古千秋”。<br> 在其后的五十多年政治风云变 幻中,这些题词先后被抹掉。现在只在塔身东侧刻有毛泽东为中国革命烈士纪念碑题词:“人民英雄 永垂不朽”。</div> 表现东北民主联军战士飒爽英姿的英雄铜像。 1951年,四平市政府在北山建立了四平革命烈士陵园,并在当年组织人力将散埋于各处的一万多具烈士遗骸集中掩埋到这座很大的无名烈士墓中。他们中除了多数来自东北根据地的青年农民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八路军、新四军战士,主要来自山东,江苏等省。他们告别故土,千里迢迢来到寒冷陌生的东北,在冰天雪地中倾洒着满腔的革命热情,将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片黑土地上。<br> (文字材料来源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