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悲悯长思泪,天降细雨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落花不是雪,慰祭在心头。</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清明节是中国非常传统的节日,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656年,也就是春秋时期,晋献公词条听信骊姬的谗言,他杀害了太子申生词条,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为了躲避迫害,被迫流亡到国外。在流亡的途中,一天他来到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重耳已经几天几夜没有进食,也没有好好休息,他又累又饿,倒在地上无力起身。他身边的随从也找不到吃的,大家万分焦虑。</span></p> <p class="ql-block">隐士名人 —— 介子推词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就在这个紧要时刻,随臣介子推独自走到一个僻静的地方,他拿着锋利的刀子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肉汤给重耳食用。一碗热汤下肚,重耳逐渐苏醒过来,他发现介子推腿上流着血,得知这块肉是介子推从腿上割下的肉,感动万分,心理暗想自己日后发达了,一定好好好报答介子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晃19年过去了,重耳做了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赫赫有名的晋文公词条。晋文公犒赏了当年伴随他流亡的功臣,但是却把介子推遗忘在一旁。身边的很多人都替介子推打抱不平,让他也去晋文公面前领赏,但是介子推平生淡泊名利,他看不上那些邀功之人。于是打点好行囊,带上母亲,悄悄的出发到绵山词条隐居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晋文公听说此事后懊悔不迭,他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出山,然而绵山方圆数百里,山高路远,丛林茂密,何况介子推又故意躲着晋文公,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放火烧山,只留出一条通道,逼介子推出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晋文公觉得这个方法可以一试,于是命人放起熊熊大火烧遍绵山,却依然没见到介子推的身影。等火熄灭后,人们上山寻找,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在一棵老柳树下烧死了。原来介子推宁死也不愿出山接受功名利禄。晋文公见状,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悲恸,他失声痛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人们装殓介子推的尸体时,从背后的柳树词条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介子推去世的日子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领文武百官登山祭奠介子推,他们发现去年烧死的老柳树竟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将老柳树赐名“清明柳”,将寒食节的第二天定为清明节。</span></p> 节气内涵 <p class="ql-block">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乙,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国南方地区,此时已呈气清景明之象;北方地区开始断雪,气温上升,春意融融。[10][16][24]清明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并不固定在某一天,但以4月5日最常见。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节气,与岁时物候相关,常以指导农事,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清明节日,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因为二者相融,让清明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17][18]</p> 清明节的习俗 <p class="ql-block">隋朝时期,踏青也是一项十分普及的民俗活动。尤其是每当春暖花开的时节,士女游春活动最盛。隋朝时,著名画家展子虔绘《游春图》,对明媚的春光及人们成群结队游春的情景有形象的描绘。</p> <p class="ql-block">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权作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唐代诗人王维诗句有“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一方面说明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清明”与“上巳”渐渐融合的趋势。</p><p class="ql-block">唐代的踏青更为盛行。如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据《旧唐书》记载,唐代宗曾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往郊外踏青:“大历二年二月壬午,(代宗)幸昆明池踏青。”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也记载云:“唐上巳日,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曰踏青。”唐代郊外踏青活动的盛行,由此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唐诗中描写踏春活动常把时间定位在三月三前后,唐诗题目中出现“上巳”和“三月三日”的有八十多首,其代表性意象就是祓禊和踏青。刘商“踏青看竹共佳期,春水晴山祓禊词”(《上巳日两县寮唆会集时主邮不遂驰赴辄题以寄方寸》)很典型。</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因此有专家、人大代表呼吁将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p> <p class="ql-block">清明节的习俗还有很多,例如:插柳,放风筝,射柳,蚕花会,扫墓…</p> <p class="ql-block">唐宋诗词里的清明节,有荣耀,有嬉戏,有悲伤,有万般世间风情</p> <p class="ql-block">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杜牧</p><p class="ql-block">2.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p><p class="ql-block">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闾门即事》张继</p><p class="ql-block">3.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p><p class="ql-block">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p><p class="ql-block">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p><p class="ql-block">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长安清明言怀》顾飞熊</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清明雨上,滴墨成殇】又是一年清明节,想起陌野荒冢那些凌乱的芭茅草,那些冥纸燃起的袅袅烟雾,那些在雨中摇曳的坟头白纸,每次濒临清明这个悲怆而多愁的日子,我多想借一场清明雨来澄清灵魂,洗掉一些欲望和贪恋,一些尘埃和杂念,然后静静地望着一堆让人断肠的黄土,触痛记忆,寄托心境</p><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大地上开满了七彩斑斓的花朵,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鲜艳夺的桃花,红的粉的,分外妖娆。油菜花开一片金黄,雪白的梨花,娇艳欲滴的月季花,粉嘟嘟的樱花,洁白如玉的玉兰花,还有黄色的、紫色的、玫红色的、青绿色的,仿佛一只只彩蝶布满树冠,靓丽紫荆花,丁香花,气压群芳的海棠花妩媚多姿,宛如美丽的云霞,分外漂观。一缕缕芳香,流入鼻孔,沁人心脾,心旷神怡。路边五彩缤纷的小野花,小巧玲珑,在绿叶的映衬下,看上去也非常美观,精致可爱。道路两旁杨柳依依,婆娑摇曳,各种树木也长出了新的嫩芽,泡桐树也开出了鲜艳花朵,庞大的树冠上面挂满了亮紫色的小喇叭。紫藤树上藤蔓缠绕,紫气腾腾,一嘟噜,一串串,热烈绽放,敢于百花竟起风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