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

行者力夫

<p class="ql-block">文章:余涵</p><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余涵、网络</p> <p class="ql-block">  写了那么多西湖该写东湖了。</p><p class="ql-block"> 弱冠以前大部时光生活在武汉东湖边,对东湖的情感是“深深的厚厚的”。这次有幸在杭州长住,逛西湖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写西湖则成了闲暇之余充填精神府库的食粮。在用心写西湖并使溢美之词跃然纸上时,常常勾起对故乡东湖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写东湖是多年来的愿望,如何写?写什么?有点困扰。字面上看,东湖西湖似乎有某种瓜葛,其实没有。 以写西湖的方式写东湖似乎缺少类比性,无论是历史、人文还是在城市中的地位都不在一个层面。两者有没有共同点呢?当然有,那就是“美”! </p><p class="ql-block"> 围绕着“美”是可以写两句的。东湖的“美”是壮阔的、自然的、生态的,也是后劲十足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袁说友诗碑(磨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叫东湖?(武汉)</p><p class="ql-block"> 东湖之名最早可追溯至南宋著名诗人袁说友的诗, 难能的是将西湖与东湖类比的第一人《游武昌东湖》:</p><p class="ql-block"> 只说西湖在帝都</p><p class="ql-block"> 武昌新又说东湖 </p><p class="ql-block"> 一围烟浪六十里</p><p class="ql-block"> 几队寒鸦千百雏</p><p class="ql-block"> 野木迢迢遮去雁</p><p class="ql-block"> 渔舟点点映飞乌</p><p class="ql-block"> 如何不作钱塘景</p><p class="ql-block"> 要与江城做画图</p><p class="ql-block">后人将此诗刻在湖边的岩石上,正是今天我们见到的磨崖石刻。</p><p class="ql-block"> 不久,出身士官之家堪称“驴友”前辈的王象芝也来到东湖游览考察,在他当时撰写的一部地理著作《与地纪胜》第66卷“景物山川类列”中注有东湖。“东湖在城东四里,湖上东园为近城登览之胜”。如此看来,早在800多年前,景色怡人的东湖就有诗人的注意,并有了众多游客的芳踪。</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屈家岭文化、楚庄王清河桥击鼓督战、屈原东湖“泽畔行吟”、鲁肃马家遗迹、刘备磨山祭天、李白放鹰台……。</span></p><p class="ql-block"> 古色古香的烟浪亭仿佛从崖石中走来,水天一色波光潋艳、山峦青秀。一石一亭如陈年老酒让人回味无穷。 磨崖石刻、烟浪亭和此前建成的清河桥在当年成为东湖火爆一时的胜景。郊野道楚国神箭手养由基“一箭定乾坤”的故事更使国人们津津乐道。</p><p class="ql-block"> 西湖以江南灵秀妖媚多姿取胜;东湖则以楚国雄风粗犷豪放见长。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河桥</p> <p class="ql-block"> 烟浪亭</p> <p class="ql-block"> 养由基一箭定乾坤 </p> <p class="ql-block">  拿东湖与西湖进行类比是个绕不开的话题,特别是在武汉人的心目中常有此情结。我倒认为没有必要,因为两湖在各自城市中的地位相差甚远,因而历史上的关注度也不尽相同。</p><p class="ql-block"> 西湖是杭州的生命之源;是杭州的安全保障;更是杭州文化的摇篮。而东湖则只是武昌城外的一个休闲场所。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 “中华民族的文明,归根到底是大河文明。而武汉应该做足长江文章。”这就为武汉做了“文化定位”。有人说杭州也有江(钱塘江),但因为大潮的原因无法形成有效的航运,对城市发展影响甚微。没错,杭州是湖文化,武汉是江文化。</p><p class="ql-block"> 多年前,易中天先生把武汉归结为“码头文化”,“码头”与“江”互为因果自然形成“江文化”。武汉三镇围绕着两江而居世人谓之“江城”。儿时常听母亲说“打码头”,我还纳闷:码头又不是人,有什么好打?原来这只是一个地方俗语,用来形容吵架争地盘的意思。争地盘都用码头来比喻,可见“码头”在武汉人的生活中地位有多高?</p><p class="ql-block"> 文化定位,是城市生存、发展的基石,是根! 遗憾的是,很多城市没有做好文化定位的文章,跟风赶时髦,最后不得不面临被遗忘和淘汰的窘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周苍柏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谈谈今天的东湖</p><p class="ql-block"> 其实东湖成为真正的旅游景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在这里我们一定不要忘记爱国民主人士周苍柏先生。如果不大了解周苍柏这个人,那么他女儿周晓燕,热爱音乐的朋友应该不陌生。</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先生将自己500亩“海光农圃”捐献给了国家。市政府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发展成今天整个环湖AAAAA风景区。“海光农圃”位于东湖风景区的听涛部分,也是儿时最熟悉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东湖,在“还绿于城,还湖于民”的现代理念指引下,东湖绿道似宽阔的臂膀,环抱东湖四大景区:听涛,落雁,磨山,马鞍山森林公园。在这个臂弯里,行吟泽畔“上下求索”宣示着一个民族追求真理的耿耿初心;落雁景区,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化着城市的一腔柔情,构筑起“天外来客”(候鸟)的温柔驿站;磨山楚风,再现历史城池和宫殿,彰显与希腊同灿一时的东方楚文明;马鞍山森林公园,其林涛演奏着四季大自然的交响乐章,将武汉推送至国家级“森林之城”的宝座。</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东湖,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城中湖。秋枫叶、冬水杉、春绣球、夏荷花。东湖盈盈一水间,景区无不浸润在“上善若水”的波光浪影里。多样化的景点不绝于途: 有山、水、林、泽、田、岛、堤、湾,获国际规划界最高奖“规划卓越奖”。</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东湖,武汉大学、华科大等二十多所高校临湖而建,这是一种美丽的陷落;当春天来临,沐浴了珞珈山的樱花雨,学子们便有了惜春的感怀。湖岸的水杉林如一棵棵栋梁化作少男少女的如梦令,鸥翔帆驶去追逐满天的星光和云霞。</p><p class="ql-block"> 沿着磨山、珞珈山逶迤的苍黛,水天相连的空阔,撑起生态武汉的半壁江山,真正的城中绿肺。 “极目楚天”凭依的是长江是东湖,雄楚大地不仅拥有全球大学生“人数”最多,而且在东湖之滨更是拥有唯一与硅谷媲美的光谷。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坚守湖滨,水质监测船辛勤工作使东湖赢得“绿心”的口碑,并获得景点之外的景点: 它不为人知,从未上过任何一张旅游地图,它的存在使沿湖景点有了一个清澈的倒影。</p><p class="ql-block"> 东湖3300公顷的天光云影,如诗如画。 可以肯定,明天的东湖会更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行吟阁</p> <p class="ql-block"> 听涛景区</p> <p class="ql-block">  这个石象从儿时开始,已记不清爬上去多少次了。</p> <p class="ql-block"> 东湖宾馆</p><p class="ql-block"> 东湖之滨: 古木参天、苍翠欲滴;鸟语花香、鹭飞鹤翔——“白云黄鹤的地方”。儿时对东湖宾馆的印象:深藏若虚、神秘莫测。</p><p class="ql-block"> 有文献记载伟人毛泽东48次来武汉下榻东湖宾馆,是除北京外居住次数最多的地方。有意思的是,在杭州也看到这样的记载,也说是除北京外居住次数最多的城市。“宾馆”和“城市”范围有别,没有去深究伯仲。只可见,武汉东湖与杭州西湖是有一“争”,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武汉东湖在世人的印象中已经迎头赶上。</p><p class="ql-block"> 有这样的描写: 毛泽东入住东湖宾馆,动辄泳江万里长江横渡,动辄亲水千顷东湖信步。窗外碧波春光不请自来,摇曳在天花板上;满卓文件、半床书即刻明亮灵动起来,这是诗人毛泽东最惬意的时光。在水一方,风景这边独好!</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故居陈列馆已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故居</p> <p class="ql-block"> 渔舟唱晚</p> <p class="ql-block"> 曲桥亭廊,碧潭观鱼</p> <p class="ql-block">  楚韵山水,描金东湖,最具亮点的景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残雪亭台,何日重游?</p> <p class="ql-block"> 温柔驿站</p> <p class="ql-block"> 樱园</p> <p class="ql-block"> 古木参天</p> <p class="ql-block"> 秋阴不散霜飞晚,</p><p class="ql-block"> 留得枯荷听雨声。</p> <p class="ql-block"> 日出东湖映山红,</p><p class="ql-block"> 东来霞光染长空。</p> <p class="ql-block">  位于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极具楚国风格建筑群——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多个国宝级的镇馆之宝,一定会让你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p> <p class="ql-block">  “楚河”是连接东湖与沙湖的人工运河,不仅是武汉市“六湖连通网”工程的首个工程、对建设生态城市意义重大,也直接成为中央文化区项目的点睛之笔。 如果说全长两公里贯穿东西文化区的“楚河”是中央文化区的灵魂,那么这长达1500m的“汉街”就是文化区的眼睛了。</p><p class="ql-block"> 楚河汉街(汉界),这穿越历史文化对接的创意之作,已成为东湖之滨高端商业综合体;在集合世界各地著名商家和品牌的同时,引入世界顶级文化娱乐项目,吸引八方来客。</p><p class="ql-block"> 楚河汉街更是东湖迈向国际舞台的窗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楚河</p> <p class="ql-block"> 汉街</p> <p class="ql-block"> 楚河汉街 楚楚动人</p> <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主楼</p> <p class="ql-block">  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监测船,护佑东湖水质。</p> <p class="ql-block">  不为人知景点之外的景点——水中倒影。</p> <p class="ql-block">  只有在东湖才能看到如此霸气的鱼杆。</p> <p class="ql-block">  武汉大学的樱花成为网红,追溯其历史可以傲视全中国。</p> <p class="ql-block">武汉大学的樱花雨</p> <p class="ql-block">  少女的如梦令,描绘未来美丽的蓝图。</p> <p class="ql-block">武大秋色</p> <p class="ql-block">  儿时跟随叔叔多次从这里下水,游到湖对岸听涛景区。第一次有点紧张,叔叔说:“动作舒缓、不急不抢,如陆地上散步,这点距离没问题”。尊听指点,时而蛙泳、时而自由泳、时而漂浮水面“极目楚天”。上岸后补充点能量、溜达溜达原地返回。</p><p class="ql-block"> 叔叔问我:“感觉如何?”。我答到:“如闲庭信步”。他看着我露出满意的笑容。</p> <p class="ql-block"> 健将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  过去的“航海俱乐部”,东湖特有的“游泳场”。不清楚为什么是“航海”,武汉人真把东湖当海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个小岛曾经是小伙伴们的写生基地。再早些年,我们把这里当成了海岛,上演《渔岛之子》抓特务的闹剧,扮演少年先峰队员,认真寻找“美蒋”特务扔下的“罐头”。</p> <p class="ql-block">  武汉版的“里约热内卢”,实在佩服人们的想象力。“夸张浓烈的色彩碰撞,营造出强烈的油画效果,第一次走进这里有一种异国风情的错觉。”</p> <p class="ql-block">  回忆是一条船,装满了趣事,像湖边的彩色石数不清也捡不完。这个被称着武汉版“里约热内卢”的地方曾经是个渔村,大家都称他“小码头”。</p><p class="ql-block"> 小学阶段依稀可以回忆的往事大多与这个“小码头”有关。我们这个学区以学校、研究院、机关子弟为主,少许周围居民;而小码头渔民孩子的加入显得很特别,除了古铜色的肤色身体很强壮外,一口与我们完全不同的发音带来了很多好奇。</p><p class="ql-block"> 后来得知,上个世纪20年代初,因闹灾荒,天门,沔阳,汉川等地的难民陆续逃生至此。直到解放后“小码头”开始形成村落,并成立渔业互助组。由此看来,这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小渔村,是有保留价值的。</p><p class="ql-block"> 这种“好奇”和“特别”,产生相互不服,后来也有了一些摩擦,大多小码头子弟获胜。我们早上去学校,会拿着父亲教工食堂的白馒头边走边吃,有时候会被他们看到。由于一大早他们很难吃到馒头,因而我们手上的馒头很快成了“贡品”。</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的粮食是有计划的。馒头进贡了,到了中午肚子饿得咕咕叫两腿发软。为了不挨饿只能要父母多买。家长很快发现了其中的猫腻,由父亲学校派行政人员到小学进行了疏导,事情很快摆平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与小码头的同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有时也会省吃俭用,主动送馒头给他们吃。他们热情豪爽乐于助人,也常常邀请我们去他们的小渔村做客,给我们吃渔村特产——干鱼。他们的村子似迷宫,四通八达,窜来窜去乐味无穷,留下儿时美好记忆。我当时认为他们的村子就是滨海鱼村,我们是去海边游玩。</p><p class="ql-block"> 昔日小码头经过改造成了今天的风光村。由于离武汉大学近,疫情前这里成了学生休闲小聚的场所有太多“美味故事”非常火爆。据说又要面临进一步拆迁改造,虽然如今的风光村已不再像当年“小码头”那样原始、那样亲切,也没有了昔日的玩伴,但仍然不希望与它说再见,因为这里有百年城区渔民的劳作痕迹,也因为它是武汉“离海最近的地方”,没有它“海”就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 小码头的鱼干</p> <p class="ql-block"> 渔光曲</p> <p class="ql-block">  这条彩虹桥所在的位置,正是孩童时期游泳的“武测游泳场”。如今花甲之年,有时走到这里还会想起第一次跳到水里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我们那个年代想学游泳靠自悟,没有老师教,小伙伴们之间有一些忠告但都不得要领。大多孩子都是直接把自己扔到水里,扑通扑通就会了,我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那天的情景终生难忘。大约七八岁(古称始龀年)一个晴朗的夏天,我背着父母与大一点的伙伴来到测绘游泳场。他们大多有一条三角布做的红色游泳裤、侧面开襟。这种侧面开襟的裤衩有一个好处,可以不需要遮挡就能换裤子。印象中,当时的我光着膀子穿一条白色短裤,没有下水的打算只是想看看。小伙伴们叽叽喳喳地换好裤子,迫不及待地扑通扑通跳进水里。游泳姿势嘛 不敢恭维但都不会沉底。</p><p class="ql-block"> 我寂寞地在岸边坐着。头顶上炎炎烈日和屁股下滚烫的水泥地令人坐立不安。虽然双脚在不太凉的湖水里晃荡,但仍然无法消除燥热带来的烦恼。看着小伙伴们翻滚的红裤衩,痒痒的情绪一浪高过一浪。</p><p class="ql-block"> “扑通”一声,当我从水里探出头来才发现自己已经在水里了。记不清往水里跳之前想了什么,也许什么也没想,是冲动?是水的魔力?不知道。如果那天我“交代了”,就应验“冲动是魔鬼”“好奇害死猫”的名言了。眼前大约五六米有个柱子,我奋力地游着,不对,准确说应该是“刨着”过去并抓住了柱子。抱着柱子惊魂未定地望着岸边,内心涌起点点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是继续往前游还是回去?犹豫了。 此时,邻居小姐姐游了过来,她是一个身手敏捷的人早就会游泳了。她看着我说:“不错。会游泳了?害怕吗?”我看着她,心想“害怕”也不能说,只是摇摇头。此时小伙伴们招呼我过去,这回有点儿不敢了。她看出我的想法,说到:“送你回去吧”,我点点头。可见,我还是有理智的。</p><p class="ql-block"> 她把我送到岸边,滚翻潜入水底看着她矫健的身姿确实有点儿羡慕。</p><p class="ql-block"> 爬上岸后,坐在岸边。再次看到湖水中的伙伴,内心已经平静了许多,甚至有点自豪。如果说这是一次与死神打交道的经历也不为过,因为那个时期的“游泳场”与现在的野游差不多,这也是终生难忘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尴尬的事情来了,湿透的白短裤紧贴身体有点不雅,这时才想起没有备用裤衩。赶紧起身一头冲进了更衣室。说“更衣室”有点儿抬举它了,也就是红砖砌成的墙围子约一人高,那时叫“换裤子的地方”。脱下裤子使劲儿拧干后跳着甩在了墙围子上,希望能晒干。</p><p class="ql-block"> 印象中周围有厕所,只是有个别小朋友图方便,一边换裤子一边哼着歌在围子里就地解决。光着身子顶着烈日已经很难熬,加上一阵阵的腥骚味儿,如何忍得了?想了想,反正是晒何不穿着裤子在外面一起晒?“半干不干”与“显透”比起来已经不那么明显了, 再次跳起取下裤子穿好后冲出了“换裤子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在外面转悠一会儿后,小伙伴们纷纷钻出水面爬上了岸,叽叽喳喳换好裤子。一个拉风的造型出现了,他们将“半干不干”红裤衩未开襟一端套在头顶上遮阳,开襟的一端分开两边如红飘带迎风招展。你能想象出这样的场景吗?——一群秃小子、光着膀子、顶个红裤衩、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蹦蹦跳跳在绿色的田野中(那时小路边是绿油油的荷叶和盛开的荷花)。</p><p class="ql-block"> 快活不?挺快活!其实“快活”很简单与物质无关。</p><p class="ql-block"> 小伙伴们陆续回到家里,我又在院子里转了一会过了午饭时间,感觉裤子干透了更忐忑地回到了家里。我们小圈子里有一种说法: 判断你是否游泳,用指甲在皮肤上画一下,出现明显的白色条痕,证明你游泳了。母亲见我回来,没有验证我是否游泳,说了一句“饿了吧”,给我端来了饭菜。从母亲的表情中我能感受到她的担忧和无奈,甚至有一种从惊恐中突然缓解的无助感。吃完饭,母亲平静地说:“以后去游泳要说一声,要和大人、哥哥姐姐们一起去”,我知趣地点点头。我纳闷,没有检验怎么知道我游泳呢?其实,儿时的那点小聪明如何能瞒过阅历丰富的成年人。</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母亲将一条红色的游泳裤衩放在了我的床头。从那以后擅自行动得到了收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绿荫下的武汉体育大学</p> <p class="ql-block"> 楚城</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湖面开阔,时有巨浪拍岸蔚为壮观,与北美的五指湖自然风貌很相似,但却处于市中心,实在难得。</p><p class="ql-block"> 由于留下了多次与叔叔一起寻求饥饿感的足迹,此处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你们一定纳闷,何为“寻求饥饿感”?应该是五十年前的事了。我们俩常常在年夜饭前去野外徒步,叔叔说:“这样回来吃年夜饭会更香”。有一次走到湖边遇到了下雨,这个季节下雨该有多冷。又冷又饿的我露出畏难。叔叔若有所思地说道:“你放眼望去,有一个人影吗?”。真是,一个人也没有。他又说:“这就是我们的福分,这大年三十,雨中东湖的景色只有你我看到了,不感到欣慰吗?”。叔叔看着烟波浩渺的湖面,深情吟道:“水光潋滟晴方好,空蒙山色雨迹奇”。</p><p class="ql-block"> 哲学家的雄辨能力总会让我心服口服,内心得到满足不再抱怨。这应该是一次“哲学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启蒙教育吧!对我日后价值观的形成意义重大。</p> <p class="ql-block"> 东湖绿道</p><p class="ql-block"> 如放在翡翠上的金项链,</p><p class="ql-block"> 全长101.9公里——无与伦比的壮观。</p> <p class="ql-block">  东湖的美是自然的、东湖的魅力是四射的、东湖的故事是有趣的。2021年五一小长假,东湖旅游人数首次超过西湖。来还是不来要犹豫吗?</p><p class="ql-block"> 与东湖的故事还有很多,有机会下次再聊吧。</p><p class="ql-block"> 谢谢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