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孔春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壬寅年腊月十一日,父亲走完90个春秋,离开了这个世界,至今整整一百天。去世的时候冰天雪冻,朔风寒冷,如今已是春暖花开,微风不寒。父亲,您那里现在是不是也如这草长莺飞,花香浓郁?您在那边过得好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是他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读书人,也是村里唯一一个靠读书成为国家正式工作人员的人。每天穿着母亲为他浆洗干净的衣服,骑着二八自行车匆忙上班,所以白天我们是极少有机会看到他的。小时候,感觉父亲总是一副威严的样子,反正我是害怕靠近他。父亲喜欢干净整洁,虽然水泥厂里空气质量很差,灰尘乱舞,遮天蔽日(当时根本就没有大气防尘污染治理的措施),简直是电影中打仗时的特效,乌烟瘴气。父亲即使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穿在中山服内的白衬衣尤其是领口,永远都是那么干净,那么洁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概是子女多的缘故,印象中的父亲很少关注我们的学习。父亲每天下班回来已是很晚,有时还要帮助母亲操持农活,几个孩子如果不是主动接触,和他接近的时间并不多,我们该上学的上学,该劳动的劳动,至于作业完成得怎样,成绩考试得怎样,父亲好像就没问过,尽由着孩子们的天性,快乐无忧,因此我们也少了许多责骂和烦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小时候的物质生活是匮乏的,我们家孩子多,实行工分制的年代,家里劳力少,挣得分少,粮食自然分得就少,很多时候都是粗粮补充,吃上大白蒸馍,是我们几个孩子每天都期盼的。虽然觉得父亲很严厉,还是希望周末过得快些,因为到时可以吃上父亲用节俭下来的粮票、在单位食堂买的热气腾腾的大白馒头。每次父亲二八自行车梁架上的帆布兜都塞得满满的。回到家,一群孩子围着自行车,眼巴巴地望着,夸张地深呼吸,好像把馒头的香味全吸到自己肚里。母亲是最了解自己孩子们的,赶紧一个或是半个地给孩子们发着白面馍,帆布兜很快就瘪下去了。父亲坐在一旁,看着一群孩子们可爱的样子,脸上有一种不易察觉的微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听母亲说,父亲在百泉农专毕业之后,就被安排到货运轮船上,每天忙碌着把物资货物运到祖国建设需要的地方,来来往往,很少有空顾及家里。父亲的技术很好,收了好几个徒弟,他们在各自岗位上都成长为技术骨干,父亲每每提起,话语中流露出骄傲。三年自然灾害,父亲响应号召离开心爱的岗位,不久又投入到建设家乡的队伍中,成为禹县水泥厂的一名建设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在水泥厂工作的几十年里,岗位调整过两次,最初是在机修科,那时技术人员很少,父亲学有所用,攻克了许多难关,得到了领导的肯定。父亲工作踏实严谨,为人和善实在,后被单位调整到了供销科。谁都知道供销科是个有油水的肥差,可是父亲直到退休,我家生活上的拮据也没因其岗位的调整较之前有所改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在供销科掌管着百万物资,申领手续不齐全,东西是不会从他那里出库的,无论是谁。父亲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但是心里却很坦然:东西是国家的,不能因某些关系而让国家利益受损。一次母亲去厂里看望父亲,看到球磨机上淘汰下来的铁球,堆落成大堆,母亲想拿用几个回家换碗(当时有走街串巷的可以以物易物),被父亲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父亲说组织上之所以安排自己到这个岗位,不能让几个铁球辜负了组织的信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八十年代的农村,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每个村里都会有一个大石臼,村民们用它捣碎大颗粒的籽盐,或是把红辣椒在锅里油炸出香味,提着石锤在石臼里一上一下用劲捣,不一会,香喷喷的油辣椒捣成碎末,拌上点盐,少许水一搅,就成了家家户户的极品调味料。初夏时的麦粒玉米粒,经过在石臼里捶捣脱皮后,做一锅麦仁或玉米仁汤,比玉米糊汤好喝多了。这石臼,俨然就是村里的料理机、粉碎机、脱皮机……就是这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石锤,实在是太笨拙了,锤头沉不说,锤把儿还老不听使唤,经常掉,乡亲们使用起来非常不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做个铁锤吧,这么大的村子,就一个石锤,锤把儿还老是掉,大人用还好说,小孩用实在有点难为,就用那堆磨损淘汰下来的铁球,一个就够了”。母亲有一天鼓足了勇气对父亲说,谁知父亲居然爽快地答应了。不久,一个用着方便、精巧好看再也不会掉把儿的铁锤做好了。那铁锤头,被父亲用砂布打磨得锃亮,和原来的铁球完全两个模样,锤把儿也是铁的,还有几道造型,提起来试一试,得劲。乡亲们用过后,都夸父亲为村里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自此,铁锤这家用完那家用,一年几乎闲不了几天。过后母亲得知:父亲特为此事请示,领导看到父亲因为一个废铁球那么认真的样子,认为那根本就不是事的事,也为他公私分明的工作态度而折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家有一个木箱,里面装着很多父亲的宝贝,斧头榔头都不用说了,最奇的是父亲的焊接工具,谁家的收音机线路坏了,通过电加热,用焊头点一节不知道的啥金属就融化了,按好被连接的线头,一下就被固定住了,很是神奇。那时农村还很少用电,点的是煤油灯,条件好的家庭用玻璃罩灯,一旦家里有红白喜事,就用几个马灯,吊在高处,勉强照个明儿。父亲用一小节细管,一块橡胶垫,再截一短段钢管,做成了电石灯,光如电灯。从此,我家的电石灯就代替了马灯,谁家办事谁家用,直到电灯普及,我家的电石灯才退出了曾经辉煌的历史舞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腊月,地里几无农活,又值接近春节,正是做粉条的绝佳时候,乡亲们以此变卖赚钱,买个年货扯几块新布料便有了着落,欢天喜地地能过个好年。做粉条是个力气活,特别是抅糊和芡,没有体力和耐力的人,绝对是不可胜任的,一天下来,准累得够呛。父亲看到乡亲们的辛苦,琢磨着怎样才能减少他们的繁重的体力劳动。日思夜想,成功地做出了一台和糊机,引来全村人的围观。看到芡粉不一会在机器的带动下,十分八分钟,一盆高质量的芡糊就和成了,大家直为父亲拍好称赞!有了这样一个新机器,大大解放了人力,提高了效率,若干年之后,我在县城才发现类似父亲制造和糊机一类的和面机,很是佩服父亲出于真情为乡亲排忧解难的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4年冬,母亲病逝,家里一下子没了气息,原来衣着整洁的父亲,越来越不讲究了,虽然还是喜欢穿白衬衣,却没有以前那么亮白、那么平展。没有母亲的日子里,父亲的情绪非常低落,动不动还冲着我和妹妹发脾气。家中遭此变故,父亲好像还没有做好独立面对现实的准备,一下子失去了方向。而我们却没有理解父亲的苦衷,甚至埋怨他不善解人意,增加了一些误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母亲去世的第三年,我结婚成家,工作也忙碌起来,父亲也逐渐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走出来,原来的坏脾气好了许多。每次听说子女们要回去,父亲就起早赶集买菜,有时回去晚了,他便伫立在村头路口翘首张望相接,感受着父亲从未有过的关爱,以前对他的误解早已荡然无存。临走之时,父亲总不免重复叮嘱要孝敬公婆上好班之类的话,我们也重复着你别管了会做好自己之类的回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父亲八十岁那年,趁着身体硬朗,我和妹妹带着他随夕阳红旅游团,拜谒中山陵,畅游西湖景,观上海外滩,听苏州评弹……父亲很是兴奋,特别在上海的南京路上,父亲又回忆起当年航运工作多次驻留此地的往事,感慨时光荏苒,物是人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晚年的父亲在子女的陪伴下,到过很多想去的地方,随二姐在绍兴,过跨海大桥,听惊涛拍案,参观鲁迅故居,穿游江南水乡;随三姐在宁夏,沙坡头的羊皮筏子横渡黄河,腾格里骆驼骑行沙漠;随我一起在北京,到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仪式,登万里长城真正感受“不到长城非好汉”……父亲说,能到祖国的东西南北走走,看看大好河山,看看经济发展,看看生活美好,此生足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亲爱的父亲,在您离开的第一个清明节,无尽的哀思寄托不了您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更是牵起了我们长长的思念。您工作认真负责,荣誉面前不争不抢,利益面前不沾不贪,对待乡邻有求必应,对待子女教育向善。我们一直以您为傲,您的言传身教,早已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无尽的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吹面不寒杨柳风,南雁北归啄新泥;金黄的油菜花开满了田野,碧绿的麦苗随风起浪。亲爱的父亲,您离开我们整整一百天,在这一百天里,想必您和母亲早已相聚,陌生的环境里有了亲人的照应,不会孤单吧!也麻烦您捎去我们对操劳一生的母亲沉沉的思念:告诉她我们都过得很好,让她放心勿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家里诸事顺遂,愿您安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23.4.9</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