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七十多年前,交通很不发达。主要是靠两条腿。记得我家当时在吴家窑住,隔壁大娘的儿子在外地工作,与媳妇不和。一次儿子回家来了,大娘便悄悄对我十三岁的大哥说:“给大娘去尚希庄把住妈家的你嫂子叫回来。"我大哥二话没说就去了尚希庄。五六个小时走了六十多里路,大哥完成了大娘交给的任务。那时走这点路好像很平常的事。</p><p class="ql-block"> 我十六岁初中毕业,觉得自已长大了,不能在家吃闲饭。第二天就和一亇同学去了小峪煤矿,想让在那里工作的姨夫找工作。去了之后,姨夫说:愣孩子,“我这个炊事员哪能给你找上工作?乘天没黑快回吧。"我原路返回。一口气往返了八十多里路,那时社会上所有人都吃食堂,姨夫给了我两元钱,去了两个飯店也没买到一个镘头,回到家也没有一口饭可吃。</p><p class="ql-block"> 去怀仁城里考初中时,我正有病。家里给了我五毛钱,让我坐顺路的拉炭车。但我不舍得花这五毛钱,走在金沙滩(那时叫第三作)就走不了了,后来得了关节炎,一个月下不了地。</p><p class="ql-block"> 上靣所说的是我儿时对行走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从前出远门时,一般都用布把钱币裹紧,拴在腰间,因此路费又叫“盘缠"。</p> <p class="ql-block"> 过去客店很少,路上常会住庙。</p> <p class="ql-block"> 我的上一辈人很多都走过西口,也叫走口外。从他们口中听到过许多故事,当时走路有挑担的,有推车的,有用背背的,有赶驮子的。</p> <p class="ql-block"> 也有拉着骆驼做生意的。</p> <p class="ql-block"> 因世道不安全,而且野外常有狼出没,步行的人手中常会拿着二股叉一类的防身器。</p> <p class="ql-block"> 农人出門时常会拿一亇锄勾来防身。</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十年代,县城的墙上有了这样的标语:取消肩挑人背,实現轴承化。后来就有了小平车,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代轴承化的车。</p> <p class="ql-block"> 这种大木轮车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路边玩耍的孩子们一见它过来,就会悄悄地爬在后面,享受不用迈腿就能走路的感觉,叫“荣华″。赶车人怕出事,常对孩子们呵斥。</p> <p class="ql-block"> 这种车是轴和轮子一起转的木轮车,只能拉少量货物,叫“牛牛车"。上世纪六十年代消失。</p> <p class="ql-block"> 这种独轮车称“开路车子",有人推着它走口外,运货。一位前辈因用它推着几百斤货物过分劳累。住店后一掀帽子一头头发全都跟着帽子落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最常见的运输工具是这种独轮车。俗称小车。</p> <p class="ql-block"> 从前生产队劳动收入很低。有一年工码竞然只有八分钱。也就是说干一天活连一毛钱也挣不到。我因偷偷地给别人画这画那的,几年间偷偷地攒了一百六十多元,一九七二年,我想买亇自行车,但怀仁没有。托人在大同买上了,在往回骑的路上,心里很自豪,暗自感叹:身为农户的我安某人竞能买一辆自行车,此生足矣!</p> <p class="ql-block"> 七十多年前,有一种专卖高档衣料的货郎担子,叫“精货挑子"。这些人为了安全,住城不住村,去大同当天打来回。</p> <p class="ql-block"> 从前桑干河没有桥,过河须雇专门背河的人。</p> <p class="ql-block"> 民间乐手称“鼓匠"。从事这个行当的人大多是盲人。他们行走更是困难。</p> <p class="ql-block"> 当时出远门时,还要请人看看皇历,看一亇好日子。</p> <p class="ql-block"> 逃荒是经常发生的,灾年为了活命就去外地求生。也常有外地人逃到怀仁的。生产队的一亇妇女小时侯跟家里人来到怀仁,自已姓什么,生日是哪一天,多大岁数,原籍在哪里,全都不知道。</p> <p class="ql-block"> 用牲口驮货物,或往地里驮粪,秋天往回驮庄稼,冬天去窑上驮炭。当时的牲畜是人类的好帮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