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花是让别人看的</p><p class="ql-block"> 季羡林</p><p class="ql-block">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chà)紫嫣(yān)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p> <p class="ql-block"> 季羡林先生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已经上了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查看目录,在五年级语文课本下册第25课。我也听过几次优秀教师讲的优质课,都对德国人的这种做法非常赞赏,还上升到了对这个民族的夸赞,说这个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课文中仔细看,季羡林先生在文章中确实夸赞了这个民族,</span>原句是这么说的“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p><p class="ql-block"> 季羡林先生说的这个民族是一个奇特的民族,我也一直没有弄明白他说的“奇特的民族”的意思是什么?是仅仅停留在爱花和展示花上,还是说这个民族具有非常优秀的品质?但是我总觉得德国这个民族并不是什么优秀的民族,而是一个恶劣的民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个民族给欧洲人民制造了非常沉重的灾难。当然,这期间德国人并没有给我国人民造成什么灾难。但是,这期间日本给中国造成的灾难是刻骨铭心的,我们对此感同身受,也就觉得德国人给欧洲人民制造的灾难是非常深重的。</p><p class="ql-block"> 德国人爱花,也爱把最美的花展现给别人看,会不会有炫耀之嫌呢?我不知道。但我觉得养花毕竟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并不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品质,由此而过分夸赞这个民族是不合适的。若是把这个民族的其他好东西贡献给人类,恐怕他们就不乐意了,至今也没有发现有这样的历史记录,烙印在这个民族身上的特点就只剩下侵略与掠夺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50后60后的人小时候上学,读的是“打倒法西斯”的文章,德国给我们的印象就是法西斯,把季羡林先生的一篇随笔编入小学语文课本,会不会颠覆下一代人的历史史观呢?我很忧虑。</p><p class="ql-block"> 当然,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并没有夸赞德国人的侵略与掠夺,大概是就养花而谈养花所写的,意思大概也就是:德国人的做法值得我们效仿,去打扮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让人们不要总觉得我们邋遢。德国人在讲求生活质量的时候,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哪有精力去打扮生活环境呢?不过,我们中国人现在确实做到了。</p><p class="ql-block"> 季羡林先生已经过世了,现在再与他叫板,也算不上什么好汉。因为我们已经不知道季羡林先生的原意了。不过,我觉得过度解读季羡林先生文章,过度抹红他的含义,是不恰当的。把一个劣性十足的豺狼打扮成绵羊是不恰当的。如果不防微杜渐,以后还会有从某一个方面着手赞扬日本民族的文章和过度的解读出现。生活中的优点,不能归结为一个民族的优点,侵略、掠夺、凶残才是大和民族的本性。把这样的文章纳入教材,是不是有毒教材之嫌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