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的评估与修复

西西

<p class="ql-block">第一章 通过家庭,理解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的题目就已经说明了这本书的全部。原生家庭的重要也越来越被认可。然而,我当我们越来越把孩子的问题和家庭相关联的时候,我们是应该以批判的眼光还是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视角带给我们不同的处理方式。就像这一章中提到的来访者朱莉亚,有的治疗师认为她是精神分裂,有的觉得她思维还是有迹可循。所以, 成为家庭治疗师果治疗师能稳住自己,将这种场面转化为家人间情感激烈交流的契机,那么经过如此直接坦率的沟通,家人对彼此的看法和感受往往会开始松动,对待彼此的方式也就有机会跟着调整了。</p><p class="ql-block"> “仿佛在体内运行的气血,一日碰到阻塞的经脉,会有酸麻胀痛等各种反应。如果能适时疏通,气血得以畅行无阻,身体自然就会健康起来。家庭正如人体,是一有自行运作的系统,需要不时加以疏通。"</p><p class="ql-block"> 试图从关系和发展的脉络(Contexts)来理解一个人的心理困扰与何题行为,并从系统脉络中寻求解决之道,是家庭治疗师的思维,也就是所谓的“系统思维”。系统思维使得协助一个人改变的途径更多元,不再局限于个人身上。然而要让我们相信系统思维,进而培养出系统思维,则需要一些理论概念的引导,一些有说服力的证据,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浸泡与训练。</p> <p class="ql-block">第二章 </p><p class="ql-block">情绪反应模式会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临床工作者很早就观察到,情绪容易激烈的精神病患,其家人的情绪反应多半也很类似。除了个性上的遗传机制,这些情绪反应会如何通过家人间相有影响而代代相传呢?</p><p class="ql-block"> 一个低自我分化的人倾向于和低自我分化的人结为伴侣,一对低自我分化的父母,在彼此相处及教养孩子时必然较容易受情绪支配,经常焦虑,对子女表现出来的自主性感受到威胁,自然容易形成亲子共生的状态,也就是在情感上非常依赖彼此,高度互相影响,导致孩子分化发展上的困难。鲍温认为,低分化的父母因为自己的情绪不稳定,会不知不觉投注情感到某个最脆弱(wolnerable)的孩子身上,把孩子当作自己情感的依靠,使这个孩子在情绪反应上受到的影响大过他的兄弟姐妹,鲍温称此过程为家庭投射历程(familyprojectionprocess)。这个孩子可能在学校安静、有礼貌,在家里却是暴君,或是会出现各式身心症状,让父母一方面投注更多心力照顾他,一方面却头痛不已。</p><p class="ql-block"> 如果一个母亲和自己的父亲很亲近,当父亲过世时,伤心的母亲陷人忧郁,而她敏感的儿子可能会感受到母亲的低潮,同步呈现出对学业、生活无精打采的情绪状态,然而母亲多半会抱怨儿子很被动、缺乏自主能力,表示儿子的问题让她心烦而导致抑郁,儿子也会因母亲的失能状态而继续在情感上关注母亲,无心于自己的发展,形成愈演愈烈的母子情感纠结。</p><p class="ql-block">这样低分化的孩子长大后,再和另一个低分化的人结婚,继续将低分化的情绪反应模式传递下去,形成多世代传递(multigenerationaltransmission),几个世代后,很可能严重损害家庭成员的发展,导致出现各种严重失能与身心症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