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 秘 远 古

诗悦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庙 底 沟 遗 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庙底沟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三门峡陕州古城南,总面积24万平方米,是一处仰韶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遗址。</p><p class="ql-block"> 遗址内涵分为二期。一期(下层)为仰韶文化遗存,命名为仰韶庙底沟类型。二期(上层)遗存属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遗存,命名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它是承袭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又发展为河南龙山文化。</p><p class="ql-block"> 庙底沟遗址已出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陶器上千件,在中国考古界引起轰动。这一发现解决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相互发展关系,在考古学上具有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18日,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彩陶·中华——中国五千年前的融合与统一”。以渭河流域彩陶发展为纵向脉络,以彩陶繁盛期社会为横向切面,对彩陶纹饰“华夏之花”的探源溯流,勾勒了5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第一次文化大整合的恢宏历程及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仰韶时代的彩陶,“物化”了5000年前中国先民们的心灵,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精神,在推进早期中国文明化进程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也为今天的我们与历史对话搭建起桥梁。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传之久远</p> <p class="ql-block"> 6000年至4800年前的庙底沟彩陶标志性的“花瓣纹”。半坡文化彩陶鱼纹与庙底沟文化彩陶的鸟纹都经历了由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过程,并最终发展成两种花卉纹饰:一种是相对具象的四瓣式花瓣纹,一种是较为抽象的花卉。考古学家苏秉琦将后者称为菊科和蔷薇科,认为它们就是华夏之花。无论如何,两种文化彩陶纹饰最终的趋同,分明显示出各部族文化的支流汇合为华夏文化的历史痕迹。</p> <p class="ql-block">  仰韶时代彩陶发展演变过程中,在渭河流域的半坡文化晚期,彩陶的象生图案中出现鱼鸟共体的形象。如果鱼和鸟分别代表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那么这种共体反映的就是部族的融合。当然,这种融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反映“共和”题材的彩陶外,在关中的一些遗址中还发现了鸟吃鱼或者鱼吃鸟的彩陶纹样。渭河流域演绎的这场鱼鸟之战,无疑反映的是中原古代文化核心区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分布范围,与《史记·五帝本纪》所载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的区域高度重合。传说中的炎黄集团整合后,形成了古国联盟,并且迅速将势力向更大范围扩展,因此在中原以外的区域也常常可以看到庙底沟文化风格的彩陶。</p> <p class="ql-block"> 蕴含着庙底沟文化精神的高度统一的彩陶纹饰和制式化的特征,赋予了彩陶“礼器”的功用。庙底沟文化彩陶向礼器的转变,标志着管理复杂社会古礼已经形成。这种藏礼于器的做法,体现的是礼制。有了“礼”,人们的行为才能有所遵循,社会秩序才可能纳入常轨。正如一些学者理解的那样,彩陶是大时代大文化的代表,是古礼与文明的先声。</p> <p class="ql-block">  庙底沟文化以其独具特征的花瓣纹与花卉纹彩陶为标识,在史前中国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化浪潮。考古资料显示,在东到大海、西达甘青、北抵阴山,向南则跨过长江、踏遍岭南,直通深圳香港的广袤地区,都发现有庙底沟文化彩陶造访的足迹。在交通尚不发达的时代,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广泛传播,反映了深刻的社会背景,显现出庙底沟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周边同期考古学文化对庙底沟文化彩陶的接纳,或许意味着它接受了彩陶所代表的庙底沟文化的行为准则,这在客观上形成一种“文化共识”,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融合,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大一统格局。</p> <p class="ql-block">  庙底沟文化,是仰韶时代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对庙底沟文化而言,“花”是一个很特殊的意象。花瓣纹是庙底沟彩陶上的典型纹饰,这是先民恒久的心灵印迹,这种丰富而独特的创造意识,凝聚成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承的精神文化内核。</p><p class="ql-block"> 古汉语里“花”“华”同音,“华”的本义为“花”。在庙底沟文化彩陶纹样中,最突出的是花瓣纹,其影响范围遍及大半个中国,不少学者认为,或许就是华夏之“华”的由来。这在史前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热情奔放的“华夏之花”,像冉冉升起的朝阳一般,照亮中国文明的诞生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