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就是要气你们!就是不好好读书!就是要把你们的钱全都花完!一位母亲听了14岁女儿顶嘴时说的这番话,气恼不已,强领着女儿来做心理咨询。</p> <p class="ql-block"> <b>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再管就与父母“拼了”</b></p><p class="ql-block"> 在咨询师面前,女孩说自己心里烦躁,感觉活着没意思,边讲边伤心落泪。</p><p class="ql-block"> 母亲则诉说女儿不听话,虽然为她操碎了心,结果却是孩子与自己对着干。讲着讲着,母女俩在咨询室里又一次爆发了“战争”</p><p class="ql-block"> 咨询师只好把她们劝开,分别询问情况。</p><p class="ql-block"> 母亲说:“女儿长大了,但还像小时候那样与男同学有说有笑的,做父母的怎么能不担心,所以经常旁敲侧击地劝她少与男生来往,别耽误了功课。女儿却把我们的好心当成驴肝肺,认为我们是在干涉她的个人生活,不仅不听话,还天到晚跟我们顶嘴。”</p><p class="ql-block"> 女儿则说:“爸爸妈妈都不信任我,一天到晚唠唠叨叨,让我不要和班里的男生走得太近,很烦人。其实我和那些男生只是正常的同学关系,有时候因为一件事聊得来就多聊两句。这在他们眼里就像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一样,动不动就干涉我。我感觉自己一点儿私人空间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女孩说,这次之所以与妈妈闹成这样,是因为前阵子一个学长过生日,几个同学上门邀她去庆贺,被妈妈碰上了。妈妈听说是去给男生过生日,不仅不准她去,还把那几个同学责备了一番。本就对妈妈心生反感的她,这下气到了极点,与妈妈大吵一架后,关着门在屋子里哭了一夜。</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到学校,那几个同学可能觉得失了面子,不再跟她玩,这让她觉得非常孤独、苦闷。女孩把这一切都归咎于父母,回家后处处与他们作对。父母不让她做什么,她偏要那么做,任打任骂也不改。有几次女孩甚至要挟父母说,再管她就与他们“拼了”。</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管束与抗争的矛盾</b></p><p class="ql-block"> 看来,这是一例青春期少女与父母较劲的案例。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这种存在亲子对抗情绪的家庭还真不少。有调查表明,54%的中学生称自己“最不喜欢的人”是父母。这样的结果对父母来说是否具有讽刺意味呢?</p><p class="ql-block"> 父母辛辛苦苦抚育孩子,对孩子关怀备至,结果却成了孩子最不喜欢的人,这使得不少中学生父母感到困惑和束手无策。</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孩子会与父母对抗,甚至仇视自己的父母呢?心理学认为,这是少男少女从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的特定表现,称之为“仇亲期”。</p><p class="ql-block"> 孩子到了十二三岁便开始步入青春期。随着第二性征出现,心理上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自我意识逐渐清晰。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依恋父母,而是希望父母把他们当大人看待,希望自己有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同时,他们的交往兴趣也由家庭转向社会,由父母转向朋友,由同性转向异性。此时,父母往往不理解孩子的这些变化,仍然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管这管那,使得孩子的自我意识得不到充分体现,自然引得他们不满和反感。于是,他们便与父母疏远,与父母抗争,用与父母对着干来体现自我意志。</p><p class="ql-block"> 孩子与父母在对抗中形成了“管束与抗争”的亲子矛盾,在多数情况下,是父母愈“管”,孩子愈“争”,孩子愈“争”,父母愈“管”,使亲子关系陷入恶性循环。在家里得不到理解与接纳,孩子便从心理相容的同龄伙伴那里获得。安全、温暖,因而特别看重同伴之间的友谊。此时,如果家庭与同伴之间出现矛盾,他们往往宁可与家庭决裂也决不背叛伙伴,宁可不要父母也决不可不要朋友。由此便不难明白,案例中那个女孩为什么与父母对着干,甚至到了要与父母“拼了”的程度。</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特殊心理的引导与调适</b></p><p class="ql-block"> “仇亲期”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经之路。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孩子如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进行适当的自我调适,则终身受益,反之则会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可能酿成家庭悲剧。因而,如何让少男少女平稳地度过这一特殊时期,是每个家庭都不可小觑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方面,父母要了解并理解少男少女这种“仇亲期”的特殊心理变化,认识到孩子并非有意与你作对或有意气你,他们只是想体现不成熟的自我意识。因此,对于孩子的对抗行为,父母不要气,而要平静对待。同时要主动给孩子创造体现自我的机会,如尊重他们的独立愿望,尊重他们与同龄伙伴的友谊,一般的事情放手让他们自己拿主意。如果孩子拿错了主意,切不可粗暴指责,告诉他们“挫折是成长中必然付出的代价”,这样更容易促使他们自觉地总结经验教训,走向自信和成熟。</p><p class="ql-block"> 另外,遇有重要事情需要做决定时,父母可以先听听孩子的意见,多用商量的语气与他们交流,避免其出现逆反心理。</p><p class="ql-block">在实现亲子心理相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习一些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知识,再辅以品格塑造的教育,容易获得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让少男少女自己对“仇亲期”的心理变化有所认识,正确对待父母的管教。在之前的咨询案例中,有一位叫建军(化名)的初三学生,以前与父亲是死对头,两人坐到一起就吵。做父亲的粗暴、没耐心,孩子不听话就动手打;建军也是倔脾气,父亲打他,他就还手。为此,父子俩经常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发展到建军有了离家出走的念头,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幸亏老师及时发现这一问题,将建军带来接受心理咨询。建军接受了我的建议,化对抗为对话,不再仇视父亲,并主动找父亲承认自己过去说话生硬、不尊重长辈的错误。父亲很感动,也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确实有缺陷,并向儿子道歉,表示以后会多加注意。父子俩最终打破隔阂,重归于好。</p><p class="ql-block"> 总之,父母要让孩子明白,父母严加管教是出于爱的表现,是亲情所系、责任所在,并不是父母耍威风。认识到这一点,孩子在心理上就会不反感、不疏远父母,就能领受其好心,在行动上也能做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