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4月8日上午由黄美华名师团队,为老师们带来三节围绕文化语境教学专题研究的示范课例以及讲座。黄美华说:“新课标下教学评一体设计是确保核心素养有效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p> <p class="ql-block"> 黄老师的《听音寻路》欣赏课,为同学们介绍现代作曲家、指挥家谭盾的作品,巧妙利用地图,带领同学们走到湘西,遇到石头老人为导入,用石头敲击、揉搓的节奏训练活动,分段欣赏,成功吸引课堂中的学生和观摩的老师们,通过聆听、观察视频让学生们自主发掘与传统交响乐有什么不同,再介绍主奏乐器大提琴用特殊演奏方法发出特殊的音色。按照音乐作品中的少数民族,分小组探究学习,一方面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一方面接受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形式新颖、效果显著。</p> <p class="ql-block"> 冯娇丽老师认为:“课堂教学和评价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正面是教学,背面是评价,没有评价,就无从谈质量。”</p> <p class="ql-block"> 劳动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冯老师的这堂课以“劳动”为主题,将音乐与劳动相互融合并贯穿始终。</p> <p class="ql-block"> 通过歌唱、声势、律动、即兴表演、游戏等趣味化活动方式,让学生感受作品活泼、欢快的情绪,寻找音乐内含的规律,重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从音乐活动中体验劳动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江苏无锡华小蕙老师,执教的是苏少版三年级的《翠山清音》这是一首浙江乐清民歌《对鸟》。这堂课以感受民歌的地域特色和家乡情怀为引领,让学生感受浙江山歌“音调和方言演唱”的特色以及它承载的家乡情怀。华老师以孩童的视角,深入浅出的了解乐清山歌文化。</p> <p class="ql-block"> 一上午的学习,老师们时刻关注,课间讨论激烈,城西区音乐老师们在未来的教学中,也将关注教与学起点、过程与终点的一致性设计,灵活设计随学而定的评价,构建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多态评价,在动态调整中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努力探索有效的评价体系、策略与途径,提升课程评价素养。</p> <p class="ql-block"> 下午是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中小学音乐教研员:姚丽雅名师团队开展“新常态课堂”课例展示和系列讲座。</p>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课由李雨老师展示《龙里格龙》。李老师带领学生从锣鼓经的模仿与合作开始,再观看京剧之美的视频:涵盖四大角色——生旦净丑、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通过视觉听觉体验感受京剧元素特点。同学们观察老师并模仿,将歌曲两个声部中生与旦身段动作的叠加,把京剧知识最大化的转化为京歌表演,给学生一场京剧审美体验的饕餮盛宴,可谓是真正丰富学生对京剧综合之美的深刻体验了。</p> <p class="ql-block"> 沈逸媛老师执教的是《牧场上的家》。沈老师以美国西部牛仔的装扮让学生直观感受被带入情境。利用音砖、木琴、尤克里里的伴奏中演唱固定音型,教师哼唱主旋律,进行二声部合作。</p> <p class="ql-block"> 带领学生边唱边描绘旋律线,聚焦旋律走向,感受结构特征,感受三子“强弱弱”的特点,同时,关注相同、相似乐句,进行师生接唱,感受个性化的力度变化对歌曲情感表达的推动性。</p> <p class="ql-block"> 2023,作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后的一年,正是广受期待的一年, 正是需要凝聚共识的一年,更是为需要破除万难,淌出一条课程新路的一年!</p><p class="ql-block"> 核心素养、学科实践、质量标准、学习任务群、文化自信、真实情境、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学科思维、社会情感等一系列新概念、 新要素冲击着原有的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的任务繁重而艰难!</p> <p class="ql-block"> 教育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中,家庭、社会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如何突破课堂40分钟的局限性,实现以课堂为 桥梁,构建家庭一学校一 社会的共同教育圈, 促进个体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音乐教师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让我们携手同行,为“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而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