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66年春天,衡水地区遭遇了多年罕见的大旱。衡水地委、行署决定从地直单位抽掉机关干部丶工作人员,组成抗旱工作队,深入全区重点县帮助指导抗旱。我们学校是被抽掉单位。</h3> <h3>一所大学丶中专甚至是中学,根据学生的特长,都会组织一些有特色的活动。如:篮球队丶排球队、田径队丶歌咏队等等。196年初春,衡水师范组建了一支打井队。师范学校为啥组建打井队,还要从当年的实际情况说起。<br></h3> <h3>春节过后,我们仅上了两周课,便在老师的带领下,分赴各县。学校西校区(在青杨树村,即,现在的衡水学院东校区)有100多亩的农场,同样,遭受旱灾。学校决定从各班留下部分同学,在西校区参加劳动,我就是留校成员之一。</h3> <h3> 当年旱情非常严重,地里的老井大部分已干涸,就是有水也不足以浇灌土地。学校决定在农场打一眼深井。现在,打井有专业打开队,当年,打井,全部是人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衡水师范打井队应运而生。</h3> <h3>学校从安平县聘请来两名师傅(一名姓商丶一名姓赵),从各班抽掉20多名壮小伙。记忆中,我们68班有我和王双喜;59班:孙其柱;62班:李玉造;64班:康瑞芳;65班:王振刚丶张金玉、曹子龙丶张步霞;66班:刘宗稳、袁中迎丶融义峰、刘石柱;67班:李春升丶邢长坤丶孙文进;69班:王才德丶宋春季;其他人记不起来了。<br></h3> <h3>20佘人分成两个组,两班四运转,即:一个组每天要上两个班,上六个小时,休息六个小时。六个小时一轮换,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h3> <h3>选好井的位置,第一步要树立井架,井架由数根十几米长的圆木搭成,第一层在地面,第二层高五米左右,是个木板搭成的平台,中间留一方孔,第三层高十多米,最高点的支柱,架起一个直径七、八米,寬一米,由木板和钢筋组装成的大轮子。这在我们井队中,多数人都没见过。在两位师傅的指导下,仅用十几天时间就树立起来。在平坦的大地上,高高的井架象一架风车,远远望去,美丽而壮观。</h3> <h3> 丶 打井队树起的打井架</h3> <h3>人工打井,是个既苦又累风险高的活,而且有非常高的技术性。只要开了工,就不能停,无论下雪、下雨丶刮风,都要坚持上工。如果停了工,就有前功尽弃的危险。人力打井,没有现在机械打井的钻,而是用一个16厘米(大概数),长1米左右的钢管制成的"锥”。锥的一头是平的,靠近底部,在钢管内按个活动开关,锥向下锥时,开关是敞开的,往上提时,开关关闭,把向下锥的过程中,形成的泯浆提到地面。锥的另一头,焊上一个锥形接头,利用接头,与五、六厘米宽的竹劈儿连接竹劈儿的另一头,经过井架的二层与三层上的轮子连接,利用轮子的转动,锥就可以提升或下降。随着越打越深,大轮子上缠绕的竹劈儿,也越来越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