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意渐浓,时光清浅,撷一束光阴拂过心间,唯有教研的芳香沉香流年,在最美的春日,共赴一场诗意的教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乍暖还寒已春风,恰是教研进行时。在这风和日丽、杨柳依依的美好季节里,为提高学科教师业务水平,打造高效精彩的课堂,我校以年部为单位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究与课堂观摩活动。本次活动中,各位教师展示了个人教学风格,采用不同构思、切入点、侧重点进行教学,呈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高效课堂。</p><p class="ql-block"><br></p> 课堂风采 同台竞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二年部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以七位语文教师共同执教课文《彩色的梦》,三位数学教师共同执教《克和千克》拉开了序幕。一样的课堂内容,不一样的精彩呈现。在教学中,十位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她们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以巧妙的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给大家带来了精美绝伦的课堂展示。</p> 语文课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彩色的梦》这篇课文,是当代诗人高洪波创作的一首现代儿童诗,《彩色的梦》</span>所处的第四单元学习主题是“童心”。这是一首美丽的诗歌,讲的是“我”有一大把彩色的铅笔,“我”用它们编织了一大把彩色的梦。梦里有大块绿色的草坪、大朵红色的野花、大片蓝色的天空,还有葱郁的森林里的雪松、唱歌的小鸟、美丽的小屋和又大又红的太阳……多么美丽的梦境,多么奇妙的想象。这是一篇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的诗歌,生动有趣,并且语言优美,所以学生会非常感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所描述的事物与颜色的关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丰富的想象,启发学生仿编诗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位老师的课堂中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学生们“悟”得其神,“练”得其法,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值得我们学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扶放有度,注重学法的指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自由思考、自由表达的机会,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读诗歌、画词句、想画面、会仿说”的学习方法一起学习了第2小节,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学法,小组运用学法共同学习第三小节。通过学习交流,可以看出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掌握了阅读方法,老师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授人以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抓关键词,训练语言运用能力,探究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教学课文时,老师始终抓住一些关键的字词,透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在教学第二、三节时先让学生圈出梦中的景物和表示颜色的词语,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明白了哪些景物是梦中出现的,哪些是用来比喻的。此时老师提出,再带着喜欢的感情去读,又把学生的朗读提升了一个新高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训练点是仿写,通过孩子们的仿说,可以看出老师引导有效,学生学的扎实,同时在学品词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感受想象的奇特,体会大自然的美好,从而获得独特而深刻的审美体验。这个地方我觉得如果让学生们互相说一说,练习的时间再充分一点,参与面再广一点,可能会更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读悟结合,体会梦境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阅读是语文之本、学习之母,它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种精神生活。老师在执教这首儿童诗时,让学生通过自读、指名读、评价读、齐读等多种不同形式的读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体会了拟人、比喻、排比等写作方法恰到好处的运用,同时抓住了无声的语言——标点符号“破折号”,学生在读中感受了拖音带来的好处,对破折号的妙用便了然于心了。整堂课,读书声朗朗,学生读出了梦境的美好,读出了作者梦幻般的情感,真正走进了文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完美的课堂也存在遗憾,有以下两点看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提升阅读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例如:《彩色的梦》第三节,“在葱郁的森林里”一句中的“葱郁”一词,怎样让学生理解呢?古人说: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凡是“告诉”的东西,都比不上“自得”的好。况且语文教学绝不单单是记住一个个结论,一个个知识点,记住老师给每篇课文贴上的关于中心思想的“标签”,包括词语的理解在内。由此看来,直接告诉他“葱郁”的意思是不可取的,可以让学生借助图画来理解“葱郁”的意思。学生借助图画,说出了“葱郁”的意思是“茂盛”,但不尽然,可以继续引导:除了形体上的长势茂盛,色彩上怎样呢?学生回答“碧绿”“绿油油”……可以再顺势引导:请同学们从形、色两方面来理解“葱郁”这个词的意思。此时,学生便明白了“葱郁”是“绿而茂盛”的意思了。其实反思以往,我们就是“告诉”的太多,无意义的练习做的太多,才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灵性,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觉得上语文课味同嚼蜡,以至于把学生教“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如果老师在处理语言文字的时候,让学生能够谈一谈,在这些关键词中感受到什么,再加以想象 。比如说大朵、大片、大块是什么样子的,而不是泛泛的让学生想象画面,让他认识到大朵、大片是除了范围之广之外,是让人感受到生命力强,花、草生长旺盛,生机勃勃!这样孩子们的体悟会更深刻,想象会更丰富。</p> 数学课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位数学教师执教的《克和千克》的认识,每位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特点进行了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在同中求异、求精,呈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每节课都有亮点,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有预设,有生成,有感悟,课堂扎实高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联系生活情境,体验数学知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小学数学老师要密切联系学员的生活实践,从学生已有的认识经验入手,创造生动有趣的情景”。依据小学二年级学生容易从生活情景中引发学习兴趣的年龄特征,首先以多媒体为媒介呈现课本插画图片,使学生在教学课程图片中接受数学信息。比如,大桶洗衣液5千克、一盒蛋糕重200克、4个苹果重一千克等内容。然后教师设疑:为什么有的物品用克作单位,而有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源于日常生活,搭建起了实际生活与数学王国之间的桥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热情高涨,直接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参与活动实践,增强量感认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伟大数学家华罗庚说“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学习重量概念的知识,比如让学生动手参与其中,只有动手做,亲眼看,学生才知道“量”概念描述的事物的特征。对于“克”这个抽象概念,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等各个活动环节,逐步形成对“克”的感性认知,尤其掂一掂这个环节,每个学生亲自将1角的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切实感受重量,并用自己的予以语言描述,学生说“轻轻的”、“感觉什么都没有”,初步建立“克”的量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感知1千克重量时,教师拿出两袋重为500克的食盐,合计为1千克,教师最后明确了1000克=1千克。学生通过实际用手掂一掂的方式感受两袋盐(1千克)的重量,学生会说“有点重”、“感觉比1克重很多”,在头脑中形成感性认知——两袋盐比两枚硬币重很多。然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对秤的已有认知,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秤测量一下1千克大约是几个苹果重?并且再次掂一掂,亲身感受加深体会理解深层概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通过活动的实践,学生获得了真实的体验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克与千克的重量,在体验生活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注重培养估量能力,探索获取新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注重学生估量能力的训练,任何统一量的量化,都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让学生在灵活运用的基础上建立价值估计重点策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通过实验对《克和千克》二者的轻重概念初步了解后,老师设计用标准重1克的一角硬币,与一根羽毛、一包卫生纸、一枝笔、一根粉笔对比轻重估测的活动;用标准的一千克的两包盐和一瓶矿泉水、一本书、一袋牛奶进行比较的价值估测的活动;在汇报时重点让学生先说清楚自己的价值估量方案,然后再用实际测量反映自己的估量成果,并逐步调整体会标准的作用。不仅帮助学生积累了估测的经验,进一步巩固了估测的方法,还训练和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提高了学生估测的意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二年级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很难理解 “克与千克”这样抽象性的重量概念。如何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丰富的表象,从而掌握知识形成“量感”?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在教学场景中,用实际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中加深对重量的理解,明白了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应用于实际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身去感受和体会,并从不同视角深入认识“克与千克”的定量概念,同时训练学生测量的方法与意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在课余生活多去发现日常生活素材,找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切合点,使数学语言生活化,使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在教学方法中,注重培养学生认知身边熟悉事物“量感”的估量能力,让学生通过选择自己熟悉的标准(1克和1千克),较为容易的去理解“量感”。</p> 互学共鉴 笃行致远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一样的收获体验,一样的稳步向前。4月6日早上八点,我们齐聚在二年部办公室进行了评课活动。评课中,每一位教师都力求说出自己的感受、反思、认同,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教研中,有对修辞手法该不该讲解的文学常识的争论,也有如何让板书发挥效果和教育机智的探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一次次反思对比中,在一次次随机发问中,在针对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策略的研讨中,老师们的思维交织在一起,擦出了智慧的火花。借助“同课异构”,我们看到了老师们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活动、教学策略,以及教师个体经验与新课标进行的有机融合,这也凸显了本次同课异构协同研究、共同发展、求同存异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让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在磨课与反思、听课与评课中不断提升。以“同课异构”活动为契机,博采共蓄,笃思躬行,打造高效课堂,把新课标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助力学生成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研花开初春时,同行掬得满庭芳。每一次思维的碰撞,都是教育生命力的迸发;每一场教研的分享,都是集体教育智慧的传递。我们将继续同心同行,以教研为动力勤耕不辍!</p> <p class="ql-block">撰稿:杨 侠</p><p class="ql-block">图片:杨 侠</p><p class="ql-block">审核:杨丽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