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牡丹盛开过,快要凋谢了。对牡丹,国人大多喜欢,毕竟是国花、花中之王,我们不但看到画的多,了解的也多,知道牡丹是与雍容华贵、“吉祥富贵”连在一起;因为有了刘禹锡的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国色天香”便叫开了。还有李白的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从此牡丹又与如杨贵妃一样的大美人连在一起了;还知道洛阳是“牡丹花城”等等,等等。</p> <p class="ql-block">读明末大才子张岱《陶庵梦忆》一书,内有《天台牡丹》一文,令人惊喜不已。文不长,出于喜欢,全文收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天台多牡丹,大如拱把,其常也。某村中有鹅黄牡丹,一株三干,其大如小斗,植五圣祠前。枝叶离披,错出檐甃之上,三间满焉。花时数十朵,鹅子、黄鹂、松花、蒸栗,萼楼穰吐,淋漓簇沓。土人于其外搭棚演戏四五台,婆娑乐神。有侵花至漂发者,立致奇祟。土人戒勿犯,故花得蔽芾而寿。”</p><p class="ql-block"> 这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张岱避难入剡,到天台后,见天台牡丹花繁叶茂,明艳动人,就在《陶庵梦忆》第一卷中专门写的一篇散文。</span>聊聊几笔,就把天台牡丹的高大清丽凸显了出来,闲适清新的文字和流畅自然的风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一种讲法,说有人考证出张岱笔下天台牡丹所植之地“五圣祠”,应为大安寺,座落于天台西乡赤山。但我对此存疑,感觉依据不足,大安寺历史上从无“五圣祠”叫法。“五圣祠”在哪里,还需要继续考证。</p> <p class="ql-block">天台牡丹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但早在张岱写《天台牡丹》之前,天台牡丹就小有名气了,至少算得上是台州之最。台州第一部府志、编于南宋嘉定年间的《嘉定赤城志》就有记载,台州当时广种牡丹,而以天台为最著。我想,也许张岱是看了《赤城志》后,慕名来到天台看牡丹写牡丹,也未可知啊。</p> <p class="ql-block">天台牡丹中,我最喜欢国清寺的牡丹。国清寺有各个时节好看的花,有隋梅开的梅花、牡丹、荷花、山茶花、兰花、海棠花等。所以,今年看过隋梅,我便念叨牡丹了。好,这下真的开了,有粉红色已开的,散发出淡淡清香,那种禅味的香;有含苞待放、羞涩地躲在绿叶中的,都那么令人愉悦。</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里还有玉佛阁后面的牡丹园,牡丹品种较多,开的姹紫嫣红,分外妖娆,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但专门写国清寺牡丹文章的好像不多。我曾读过洪显周先生写的《国清寺的牡丹》,他写道:“方丈楼前有一棵大牡丹,已经有一百多岁啰,她是老方丈当时从民间引得来的,现在依然是树大叶茂花盛。”结论是:“国清寺的牡丹,就是佛花,一花一世界。”他写的文章,如同国清寺的牡丹,灵气、大气,禅味十足,读后印象很深。我喜欢考证,喜欢寻古问幽,故对洪显周先生文中提到的,那国清寺方丈室前的百年牡丹是方丈从民间引种的,感到兴趣十足,也就是说这牡丹是从哪里来的?</p> <p class="ql-block">经多方打听,辗转从专门研究油用牡丹的台州市农科院专家朱昌春先生那里,得知有个叫李正阳的天台人,是他把家里的牡丹移栽到国清寺。</p> <p class="ql-block">李正阳先生在1979年(时年72)菊月,陈述当时的经过:“牡丹花中之皇,名曰富贵花,号称天色之香。此牡丹花,李正阳十二岁(此处十二岁可能系笔误,应该是七十二岁)。1908年冬扦植,三年后开花两朵,以后逐年花枝长大,花朵增多。至1919年古历三月一十二日晨,开花起至十四日下午(三天)共开花一百五十八朵。花朵大似品碗口,台数很多,结实,花容彩色真光美,雅观好看。十五日天放光时,忽然,双凤凰飞来,在牡丹花上飞舞,齐鸣穿牡丹。经过凤凰穿以后,花容彩色增加好看,真是国色天香。内中有八朵花,结籽二十四粒(光彩黑色),牡丹的彩色粉红,高度七尺五寸,纵横一丈一尺(市尺)。于1979年农历九月十九日立冬日,移到国清寺栽在说法堂道地前,贡献国内外游览人士参观。恭贺参观人士福如牡丹富贵,花容之美满,寿比隋梅唐樟永长生也。”从李正阳先生亲笔所写来看:一是国清寺方丈楼前的牡丹确是他亲手移植过来,时间是在1979年的立冬日(阳历11月8日,农历9月19日),二是该牡丹是1908年扦插的,至今已有115年历史,是“百年牡丹”无疑;三是牡丹引凤的“凤”可能是天台的“长尾巴鸟”。</p> <p class="ql-block">那么李正阳是谁?他为什么要把牡丹移栽到国清寺呢?带着这两个问题,经过多方打听,我终于找到李正阳先生的两个儿子李维鳌、李维高(长子李维荪已去世)。据他们讲:父亲李正阳,又名李正智,奶名李先财,号祉源,他曾自述是济公李氏家族第16代子孙,于1986年去世。李家原住城关水碓头巷(因巷首有古代引赭溪之水建有水碓畚面、臼米而得名),这株牡丹是其父亲小时候在路上捡来,种在院墙下,后来家里失火,要造新屋,必须把牡丹搬掉。他父亲解放前因当过白鹤粮仓主任,文革时期被划为“四类分子”,判了七年有期徒刑,在苏北滨海县新人农场改造。出来后信了佛,与国清寺唯觉法师比较好,他就联系国清寺,把牡丹移栽在方丈室前。移之前,他站在牡丹前拍了张照片。他父亲还善于做善事,热衷济公文化,一起建设济公洞,现在赤城山济公洞里面,石碑上还刻着他的名字。他们建议我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果然如此。我到赤城山济公西院所在的济公古洞考证,找到两块石碑,分别是1982年、1985年筹资建设赤城山瑞霞洞、供奉济公佛像乐助名单,上面有“李正智”名字,各乐助48元、24元,并且他还担任发起人之一、经理职务。我之所以如此认真,除要印证李正阳家人的讲法外,主要让我们更加了解李正阳的为人,唯有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想澄清一点的是:前几年,也有文章讲到国清寺方丈室前的牡丹,她的“爸爸”是一棵150年历史的“牡丹王”,如今看来这种讲法有误,<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株“牡丹王”与国清寺牡丹并无关系。这</span>株“牡丹王”长在天台城里桥上村的一个老宅子里,据屋主人及邻舍们讲,是姓李的一户人家在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4)种植的。粉色的花,常开几十朵,直径达10多公分,娇艳华贵。另据邻舍袁恩龙先生介绍,这棵牡丹原树桩比手臂还粗,树干挂到墙外。</p> <p class="ql-block">只可惜我今年去看时,株烂花消,容颜不再,只留下往日清丽玉照,不胜感慨。据了解,去年天气热,该院子一直关着,无人打理,致使牡丹枯死。江南地区虽多牡丹,但气候高温高湿,一般成活一、二十年的牡丹是有的,但百年以上的确实不多见。我联系过牡丹专家朱昌春先生,想请他什么时候过来看看,有无办法复活这株昔年的“牡丹王”!</p> <p class="ql-block">好在袁恩龙先生前几年从这株“牡丹王”上分株扦插了几株牡丹,种在自己的院子里,而且长势喜人,仍然延续起“牡丹王”后代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除国清寺牡丹外,高明寺方丈室前有两株白牡丹,据寺里老法师讲,也有上百年历史了。这两株是白色单瓣的花,属凤丹品种,仿佛白玉无瑕,素净如莲,芳香沁怀。了文大和尚说,对这两株牡丹,他们从不浇水,任其自然承接阳光雨露,因为这里地气好。</p> <p class="ql-block">有个叫冯运榆的画家,看过高明寺的古牡丹后,<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兴趣盎然,意</span>犹未尽,顿时现场作画,题为“露华凝后更馀香”,现挂在高明寺侧门走进的地方,给人一种“未睹牡丹已闻香”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花开时节动赤城,在兹念兹,何况兹是花中之王。但与李白看到牡丹想起杨贵妃大美人不同的是,现在我看到国清寺的牡丹,眼前总会浮现两个人的形象,一个是赏花不忘种花人的李正阳,感谢他的大爱,让牡丹从他家“独乐乐”走向“众乐乐”;另一个是金耀基先生。2019年3月30日下午,我陪天台著名乡贤、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金耀基先生和他夫人参访国清寺,时值玉佛阁后面的花园牡丹盛开,引起金先生伉俪驻足观赏良久,他又在方丈室前百年牡丹前合影,赞美不已。4年后的今天,我遥祝远在香港的金先生伉俪身体健康,盼望他们再回家乡同赏百年牡丹,同游神山秀水;花开吉祥,也愿诸君一切如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