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在海南的移民中,有渡海作战的军人,有往来经商的商人,更多的是为逃避战争而逃离中原的百姓们。</p><p class="ql-block"> 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移民群体,就是在政治倾轧中失败的官员,他们常常被贬谪到海南。历史上可考的流放海南的第一人是隋代的杨纶,但将贬官流放到海南岛最多的朝代则是唐宋时期。</p> <p class="ql-block">图为五公祠。二楼有“海南第一楼”匾额。</p> <p class="ql-block"> 李德裕在唐文宗、唐武宗年间两度为相,因在“牛李党争”中失利,遭馋言构害,一贬再贬,最后被贬到海南崖州(今琼山市),一年后就去世了。随他而来的家眷便留在了海南,他的子孙代代繁衍,在岛上住了一千多年,成了地地道道的海南人。据相关资料介绍,今天海南乐东县大安乡南仇村的李姓,基本上都是李德裕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 海南人把李德裕和其他被贬谪到海南的四位官员爱称为“五公”进行纪念,造了庙,塑了像,这就是海口的“五公祠”。“五公”中其他四位都产生在宋代,都是为主张抗金而流放海南的,而且都是宰相、副宰相的级别。</p> <p class="ql-block"> 李纲在宋高宗时做过宰相,被流放到海南万安(今万宁市)。没想到刚上岛3天,大陆就来人急报,他已经被赦免了。李纲喜笑颜开地在海南岛逗留了30来天后渡海回京,就像一次短期度假旅游。</p> <p class="ql-block"> 赵鼎在宋高宗时两度担任宰相,他力荐岳飞为帅统兵抗金,因与权奸秦桧不合,1145年被贬谪海南吉阳军(今崖城镇)。到海南后仍遭秦桧胁迫,亲朋故友不敢与他通信,他又一直受疾病、饥饿折磨。上岛第三年,他托人给儿子带话:“秦桧不会放过我,我如果死了,你们也没事了,我如果不死,你们却会麻烦。”于是绝食而亡。</p> <p class="ql-block"> 与赵鼎同案的是曾任副宰相的李光和曾任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他们也在差不多的时候流放海南岛。他们在海南岛住的时间很长,直到1156年秦桧死后才返回大陆。胡铨居琼10年间,传播中原文化,培养当地人才,加强汉、黎团结,功劳卓著。</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李光,在海南岛居留十多年直至80多岁。随他一起来的长子死在自己前面,流放生活又十分艰苦。但他的心态不断变的强大,后来甚至喜欢上了海南,并不希望自己被赦回归。始终积极在当地推进儒学教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p> <p class="ql-block">图为海口苏公祠</p> <p class="ql-block"> 被贬海南岛的大人物中,比“五公”更有名的还是苏东坡。海南人民在海口建“苏公祠”,在儋州造东坡书院,便是纪念此海南文化先驱。</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流放到海南时已经60多岁。但是,老先生一生生性豁达乐观,能随遇而安。在儋州期间,酒照喝,诗照作,还经常以海南人自居,赋诗“我本儋耳人,寄居西蜀州”。同时以著书为乐,叙写海南民风民情民俗,且自编经义,敷杨文教,海南各地读书人多慕名前往从学,一时,儋州人文气息颇为丰厚。</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在海南岛居留3年后遇赦北归,归途中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等诗文,以表达对海南人民的深厚情谊。苏东坡的诗句也让海南的美好风光传遍了大江南北。</p> <p class="ql-block"> 宋朝的流放把海南搞的很是热闹的时候,一艘大陆来的航船在海南岛南端的崖州靠岸了。船上走下来一名来自江苏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的青年女子,这位青年女子原是个童养媳,为逃离婆家的凌辱躲进一条船,没想到这条船走的那么远,更没想到她所到达的这个语言不通的黎族地区是当时中国和世界的纺织圣地。</p> <p class="ql-block"> 她被黎族同胞妥善安顿,在此安居。在黎族姊妹的传授下,她很快也成了纺织高手。30多年后的1295年,已经50出头的她从崖州返回故乡,回到老家后她被人称为“黄道婆”。 </p><p class="ql-block"> 在老家,她创造了新式纺车,还把从黎族同胞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热心向人们传授。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很快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经几百年之久而不衰。黄道婆被后人誉之为“衣被天下”的“女纺织技术家”。</p> <p class="ql-block"> 唐宋那些被流放的名人,他们虽然失意落魄,却带来了主流文化,中原文化的传播始于这些流放的官员,海南人的启蒙教育由此开始。海南科举史上第一位举人姜唐佐就是苏东坡的得意门生。到了明代,海南岛开始培育出了接受儒家正规教育而又土生土长的文化名人。苏东坡、李光等当年在教育事业上的播种终于有了收成。</p> <p class="ql-block">图为儋州东坡书院。</p> <p class="ql-block"> 最著名的是邱浚。这位出生在海南岛琼山下田村的孩子,自幼聪明,志向远大。后来果然科举高中,仕途顺达,官至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学问渊博,官声很好。邱浚晚年一再要求辞官回乡,写了不少思乡诗。</p><p class="ql-block"> 邱浚最终死于北京,回海南的只是他的灵柩。他的后人一代代住在他生前天天想念的下田村。他的曾孙邱郊,在村中结识了一个在学问上很用功的朋友,这位朋友的名字后来响彻九州,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几乎妇孺皆知了:海瑞。</p> <p class="ql-block">图为海口的海瑞墓</p> <p class="ql-block"> 海瑞与邱浚一样,对家乡也是一往情深。罢了官,就回家乡安静地住着,复了职,仍对家乡念念不忘。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自幼丧父,从小随母亲长大。1587年海瑞病死于南京官邸。据说当海瑞灵柩运至琼山县滨涯村时,抬灵柩的绳子突然断了,人们以为这是海瑞自选取风水宝地,于是将其就地下葬。</p> <p class="ql-block"> 正当邱浚和海瑞在任上思念家乡的时候,海南的不少百姓却由于种种原因远渡重洋,向南洋和世界其他地方去谋求生路,从天涯走向更远的天涯,这便形成了明清两代壮大的琼侨队伍。</p><p class="ql-block"> 海南是仅次于广东、福建两省的全国第三大侨乡。有海外华侨、华人近300万人,归侨、侨眷100多万人。在全省最大的侨乡文昌市,归侨、侨眷占全市人口的2/3。</p> <p class="ql-block">图为文昌宋氏祖居。</p> <p class="ql-block"> 1887年5月,海南文昌县昌洒镇古园村回来一位年轻的华侨,他叫宋耀如,专程从美洲赶来看看思念已久的家乡。在家乡停留几日后便直奔上海,即与浙江余姚女子倪桂珍成婚,他们的三个女儿后来对中国的一代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p><p class="ql-block"> 宋氏三姐妹高人一筹的见识,仪态万千的姿容,令无数国人钦佩。她们谁也没有忘记自己是海南人,但是,她们一辈子浪迹四海,最终谁也没能回去。对她们来说,家乡竟成了难以抵达的天涯。</p> <p class="ql-block"> 全国唯一的红色娘子军诞生在海南这片土地上。她们在战争年代扛枪打仗,和平岁月返乡持家,堪称女性中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2014年,随着最后一个娘子军100岁老人卢业香的去世,标志着红色娘子军从此存在于人们记忆中,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烙印,一种积极精神和正能量的象征。她们在战场上存在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她们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是长青不衰的。</p> <p class="ql-block">图为电影《红色娘子军》剧照。</p> <p class="ql-block">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他的《山居笔记》里说,他特别看重海南历史中的女性文明和家园文明。他把海南岛拟人化,说海南带有一种母性美的淳朴村妇的气质,他认为这是海南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余先生说的不无道理。你看,一座荒昧、原始的海南岛孤悬海峡之外几千年,正经把它纳入中华文明的是那位叫冼夫人的女性;海南岛对整个中国的各种贡献中,最大的一项是由另一位叫黄道婆的女性完成的;直到现代,还出了三位海南籍的姐妹名播远近。电影、舞蹈中红色娘子军的代表人物“吴琼花”也是家喻户晓。</p> <p class="ql-block"> 余先生认为,女性文明很自然地派生出了家园文明。苏东坡、李光他们泪涔涔地来了,遇到了家园文明,很快破涕为笑;邱浚、海瑞他们气昂昂地走了,放不下家园文明,目光始终投向温热的家乡。海南籍的华侨闯荡四海,他们可能是所有华侨中乡土意思最浓的一群,也是由于家园文明。</p> <p class="ql-block">图为鹿回头塑像。</p> <p class="ql-block"> 三亚有个“鹿回头”公园,山崖上立有“鹿回头”巨大塑像。这来自于海南岛的民间故事,一个年轻的猎手纵马狂奔追赶着一头鹿,这头鹿不断向南奔逃,最后在山崖边突然停住,前面就是“天涯海角”。望着茫茫大海,它回过头来面对猎手,鹿的目光清澈而美丽,无奈而凄凉,双眼闪耀出渴求生命的光彩。猎手被这种光彩镇住,放下了弓箭。刹那间,这头鹿嫣然一笑,变成一位美少女,然后与猎手成婚。</p> <p class="ql-block"> “嫣然一笑,天涯便成家乡。嫣然一笑,女性的笑,家园的笑,海南的笑。”</p><p class="ql-block"> 不怕海南人笑话,以上所述,就是一个湖南人所知道的海南故事。</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备注:文中部分史料参考了景点介绍、网络、余秋雨《山居笔记》等国内出版的书籍。大部分图片为本人手机拍摄,部分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