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写于2008年夏天,参加省直机关“我与改革开放30年”征文比赛,荣获一等奖(全省报送近千篇,一等奖就三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的女儿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p><p class="ql-block">女儿灿烂的笑容和亲朋好友络绎不绝的电话祝福,唤醒我脑海深处遥远的记忆,我不禁想起1977年那场在中国改革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高考…真的是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中国恢复高考至今已30年。</p><p class="ql-block">30年,记忆在重演,命运在轮回,我家两代人的高考轨迹出现多次重合,包括我在内,有4个学子,背负着青春的理想与家人的期望,先后走进被视为改变人生命运、通往梦想阶梯的高考考场。漫漫高考路,它见证了我和家人及千百万高考经历者智慧的搏斗、灵肉的煎熬、青春的悲欢,记载着高考改革的步伐,更从一个重要侧面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历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眸观望30年高考路的追梦圆梦,那些难忘岁月,那些零散的细节,或悲或喜,构成自己宝贵且不同寻常的高考回忆,让我感慨多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7年夏天,31岁的哥哥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激动得与同学们奔走相告,大家决定一起报考。他们是福州一中66届高中毕业生,填志愿时被通知废除高考,带着十多年奋斗目标和希望被突然扼杀的伤痛,上山下乡、进工厂或待业,对高考始终怀着难解的情结,永远的梦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12月的考试只有4个月时间,哥哥从床底下找出珍藏11年的中学课本,开始了悬梁刺股通宵达旦的读书备考。他说“我不在乎是否考上,只要我上过考场,就算圆了一回大学梦”。当时,恰值哥哥的女儿出世,为支持哥哥读书,嫂嫂的住院、坐月子、侄女的吃喝拉撒,家人几乎就没让哥哥插手过。我记得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才12岁的我经常半夜起来帮嫂嫂一起哄爱哭闹的侄女,而门前路灯下一张小桌子前,为了不影响妻女休息的哥哥穿着厚重的大衣埋头一大堆书本中….这一幕至今难忘,既温暖又心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凭着“老三届”扎实的功底,哥哥顺利被福州师范专科学校录取了,终于圆了他的高考梦。1978年春天,哥哥怀抱女儿手拉我去学校报到,他的同学大的三十多岁,小的只比我大几岁。哥哥解释说,这次高考全国有十年动乱积压下来的十二届几千万中学生,夫妻同考、兄妹同考、师生同考甚至是父子同考比比皆是,同学年龄差异大是自然的。他一直用敬畏的口吻强调着,那是一场改变命运的考试,不啻于一场命运攸关的鏖战,它成为千百万人命运的转折点。</p><p class="ql-block">1983年,我也面临高考。这时高考已如常进行6年,成了高中毕业生必经的重要考试,是获取工作、提升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更是农村考生成为国家干部的“龙门”。当时全国大学招生名额有限,录取率很低,所以,高考几乎就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25年前走进高考考场时的我,浑身难以抑制的颤抖,既紧张又激动。</p><p class="ql-block">考后开始估分报志愿。这时已脱离了前几年只要有个大学上就行的观念,择校择专业择分配去向,是许多考生关注的问题。当时文科中文系最热门,而国际关系、财经、法律,录取分数却低很多。我预测的成绩很高,但还是毅然报了厦门大学法律系。哥哥就读大学后我经常和他的同学们在一起,他们的刻苦精神,他们的民族情结以及他们的忧国忧民,深深地影响着我。经常听他们畅谈国事,使我很早就知道以法治国的重要,我的梦想就是专业学习法学,当个法律工作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刚好在我18周岁生日那天送达的厦门大学录取通知书轰动了我所居住的整个新村,那几天前来贺喜的街坊邻居络绎不绝,大家都说我家父母有福气,年迈不识字,一双儿女却都考上大学。但我亲历见证77年那场惊心动魄的考试后,知道自己只是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机而已。哥哥班上年纪最大的同学对我说“林妹妹你好幸福,你18岁能上大学,我却是36岁,整整相差一代人,我们都要好好珍惜”,这一句话曾被我端端正正写在大学日记的扉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5年,恢复高考那年出生的侄女也顺利考上厦门大学外语系,搭上免费上大学的末班车。她小我12岁,1983年到1995年也是12年,高考轨迹在我们家两代人之间奇妙而正常地重合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经济管理专业已出现火爆走势,而她却对外语情有独钟,一心想当中国优秀的翻译家。我哥哥曾动员她把外语作为爱好而选择一个热门专业就读,但她却坚持“我的事情我做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看有关纪实文学才知道,80年代至90年代中旬,高考在中国百姓心目中的分量最重,许多家长为培养孩子上大学,逼着子女从小学就开始学奥数、学外语,报补习班,甚至发生一些悲剧。而我们对侄女学习始终是宽松为本,对其高考更是平静对待。也许,这与侄女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学习尖子有关?也许与哥哥和我都经历过震撼心灵的高考有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女儿生于1990年,生活在科技发达、娱乐众多的时代,具有“80后”新生代个性鲜明、主见十足的群体特征。对于高考,她厌倦父母自恋式的回顾和说教,抗拒应试教育,而越来越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使她怀疑高考的效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在高中时期,受周围陆续出国留学同学影响,她就希望到国外接受高素质教育后再回来报效祖国。我们尊重她的选择,也愿意倾家庭资产资助她出国留学,但我要求她一定要参加高考。我告诉她高考是一次炼狱,大凡一个人经历高考熔炉的冶炼,都会从单纯走向成熟,至少在心理上经过了一次人生的洗礼,对她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儿最终参加了今年高考,并凭着良好的高考成绩进京参加有关考试,被录取为中国人民大学和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联合举办的学士学位项目的学生。根据课程计划,她将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一年半,再踏上她向往的国度留学深造。20世纪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中外合作办学圆了她的出国学习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眸观望,中国恢复高考30年,从未放慢过改革的步伐。从考生免费上大学、毕业后国家包分配的“两包”到自己缴费上学、毕业后自主择业的“两自”,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经济管理专业的火爆,从三门考试到“3+2模式”“3+综合模式”考试…..30年高考路,成就一个民族的觉悟和强大。我和我的家人有幸一路亲历见证,追梦圆梦,觉得无比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愿开放的祖国更富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