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接到示范课的任务,其实压力山大,一是资历较浅,忝列其中;二是能上的课文所剩不多。同事建议我选择《项脊轩志》。我思考再三,最终还是选择了《兰亭集序》,原因在于《项脊轩志》有几位老师已经讲过,而且讲得相当精彩,我不敢发起挑战。而《兰亭集序》在我工作期间,还没有老师上过这篇的公开课,虽然同事说,这篇文章很难让学生产生共情,但是我还是硬着头皮想要尝试,于是便从3月中旬开始准备《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万事开头难,但惧有心人,经过半个月的打磨,终于在这周走上讲台完成了这个大任务,课后顿时倍感轻松。</p> <p class="ql-block"> 备课的时候,我不断地思考,这篇文章到底有什么魅力?需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呢?我如何在依脉而教的基础上突显我设计的亮点?我理解了作者最基本的生死观吗?我可以精简自己的教学语言吗?不一而足。当我遇到不解的时候,我不断地向前辈虚心讨教,也认真地从论文中汲取解答与智慧。每一天都拿出设计稿读几遍,不断地修改,一字一句都不放过。同事听到我自言自语,不禁打趣地说,又住“疯人院”了。</p> <p class="ql-block"> 惶恐与胆寒,在于没办法借班去上课。因此,磨课只能存在于脑海,一步一步构想,否定改进再否定再改进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示范课是一面铜镜,不仅照出这节课的亮点,也会照出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整堂课我秉持“学生为主,老师为导”的原则,让自己的教学过程有回响,教学语言有共鸣,板书设计有启发。</p> <p class="ql-block">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增强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有必要设置具体的情境问题,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愿意走进文本然后又能迁移收获。比如在课堂中我设置了“情感易变”和“欢乐易逝”等心理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认识,学生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必会搜索自己的阅历,挖掘自身的真实感受,勾连起对过去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2.“以读带析“是赏析文章的重要手段。课堂上班长的朗读,饱含浓郁的感情,而且顺着文章的肌理有起伏,让我和听课的老师眼前一亮,浸润其中。</p><p class="ql-block"> 3.教学设计是预设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相当考验教师的灵机应变。课堂上一位学生分享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情感的变化,事实上,我回应一句“好花不常开,人无再少年”,比起回想起“林黛玉”,效果应该更好,智慧的火花会更激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