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央视9台播放纪录片“特别呈现云冈”,我同学告诉我这个消息时,翌日早上天刚亮我迫不急待打开手机寻找这个节目。</p><p class="ql-block">1⃣️和2⃣️集主讲了昙耀五窟的犍陀罗艺术特色和开凿背后的历史故事;3⃣️和4⃣️集讲述北魏冯太后主政时期云冈石窟产生影响;5⃣️和6⃣️集讲述了云冈石窟晚期艺术风格特色以及当今在高科技手段支持下云冈石窟保护新历程。</p><p class="ql-block">我从小生活在云冈石窟附近,对云冈石窟情有独钟,情深意重,我感恩它给了一个美好童年的记忆,我小学中学都是在云冈就读,家住在离云冈一公里工人村,工作在云冈附近的医院叫云冈医院,它是同煤第三医院。我目睹家乡中的云冈石窟60年多的沧桑与变化,对它有着深厚的情怀。</p><p class="ql-block">汉末之时,人类最早的佛教洞窟建筑和造像艺术,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甘肃等地区,一路传到当时的平城,也就是今日的大同。云冈石窟在大同城西15公里低矮的丘陵武州山,石破天惊,旷世杰作,眩丽夺目的云冈,</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开凿在大约公元460年~465年,前后持续大约70年。云冈石窟东区1~4窟、中区5~13窟西区14~45窟。建凿年代也不同,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早期就是昙耀五窟,16窟到20窑;中期由冯太后和孝文帝主政时期建凿的;晚期有些是民间开凿的,艺术风格各有不同。</p><p class="ql-block">公元396年由鲜卑族拓跋部落拓跋珪建立北魏,鲜卑族拓跋部落是游牧民,鲜卑族拓跋部落是有着传奇色彩的故事,在那个动荡多元的时代,16岁的拓跋珪带领部落牧民从他们的原始地大鲜卑山现在的大兴安岭山一路南迁,走出草原,一路南下,当通过恒山时阻挡南下的去路,他们开僻一条战道,就是现在悬空寺的前身,沿路与匈奴等敌人打打杀杀,不断的发生旷日持久的战争,英勇奋战,不断战胜敌人,胜利后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建立北魏王朝,拓跋珪是第一位皇帝,398年设立平城为帝都,平城的繁华从北魏时期开始。人口100万,招然天下,辽阔最宏伟繁华的大城市。鲜卑族拓跋人逐渐由游牧民生活过度到象汉民农耕种田定居生活模式,改变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再不用住毡房,向文明社会发展。</p><p class="ql-block">大同是中国第一个按汉文化建成的十字街,条条街道四通八达,官城、内城、外城,现在流传大同古城内关于街道的描述为“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个绵绵巷”,历史记载没有大同街方规化就不会有长安城。鲜卑族拓跋部落学习汉族一些制度如文化、公爵、礼仪、学校等,道家也获得认可,他们也祭奠孔子,中原文化在鲜卑族人心中长出枝芽,佛教逐渐传入平城。开始新的时代。“天蒼蒼,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就是北魏时鲜卑族用汉语翻译著名乐府诗。</p><p class="ql-block">制定许多制度,向中原以家庭为单位分田农耕发展,实行“计口授田”政策,以家庭为单位按人口分田地,从事农业种植,耕田种地纳税,并建立“嫡长子继位制”,“子贵母死”,拓跋珪制定的子贵母死,他认为女人不能参政,女人的家族外姓,皇权不能让外姓人来干扰甚至串位,当一个母亲生下第一个儿子立为太子时,他的母亲被赐死,把孩子交给保姆来抚养,叫保太后。</p><p class="ql-block">鲜卑族拓跋建立北魏为进一步融入汉文化他们大量用汉民官员,最受宠的汉族官员叫崔浩,崔浩是位满腹经论,博览百家,精通濡道,对军事爱好,性格强悍,但他排斥佛学,尽力推广汉文化,他信仰道学。</p><p class="ql-block">佛教传入平城拓跋珪对佛教略感兴趣,397年来到平城一位法果和尚,那时佛教刚传入中国,佛教徒们绞尽脑汁让佛法发扬光大,深入到统治者心中,法果礼拜拓跋珪,拓跋珪让法果给他讲经,法果一见拓跋珪就下跪了,当时佛教的僧人特立独行品格,沙门不敬王者,法果超越常规举动让人很为不解,莫名其妙,他解释说:皇帝能弘扬佛法的人,我非拜天子是拜活的如来佛,皇帝是当今的如来佛,他的解释让拓跋珪很高兴对佛教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他是活着如来佛,这样有利于他的统治,为云冈石窟开凿垫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云冈的名字的由来:北魏时期叫武州山石窟,因山上有一个军事驻地叫云冈堡,后明朝改为云冈。</p> <p class="ql-block">在二年前我的一位校友曾问我,在北魏时期有过一次灭佛运动,你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吗?我茫然不知,无法给他一个答案,这次纪录片中祥细讲述了第三代皇帝拓跋焘就是太武帝灭佛原因、规模以及过程。</p><p class="ql-block">第一位皇帝拓跋珪根据“嫡太子继位法”把皇位传给他的太子拓跋𠻸,那是409为明元帝,明元帝继承父亲的一些做法,他遵照父亲的大业继续学汉文化及融入中原,重用汉族一些官员,崔浩这个人精研议理,坚韧强悍,直言进见,濡道精通,大力弘扬汉文化,他曾写过〈食经〉记载着凉粉的制作和吃法,崔浩是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在423年31岁时拓跋嗣因病而去逝,他把皇位按嫡太子继承法他儿子拓跋焘继位,过去鲜卑族继位是兄终弟继由部落推举,现在采取“嫡太子继位”,父亲死了太子继承,改变了过去鲜卑族的继承法,完全是按汉文化定的制度,拓跋焘为太武帝。</p><p class="ql-block">拓跋焘12岁就统帅领兵打仗,他精明勇敢,有谋略,文武双全,15岁继位,他继位后产生重大影响,他不顾鲜卑族官员反对继续重用汉朝官崔浩,坚持走汉化的道路,拓跋焘和崔浩共同点都很排斥佛教,崔浩给拓跋焘引见一位叫冦谦子的道师,成功的把拓跋焘成为道教信徒,当时的道教也是刚兴起不完善冦谦子改革吸收儒佛的礼教完善道教,公元440年拓跋焘把年号改为太平真君,冦谦之封为国师,道教为国教。</p><p class="ql-block">但由于长期战争人们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他们向往来世平安到极乐世界,再不受战争的苦日子,佛教如火如荼传播,道教无法与佛教抗𧗽。当时全国有1100万到2000万人口,全国有3万寺院,除老弱病残和妇女就有200万出家人,坐享供奉,需要供养着他们,同时佛教还大兴土木建筑,在经济上给国家沉重的压力。迫使因经济压力和他对佛教的排斥及对付内外的侵略敌入,还有军事的压力。</p><p class="ql-block">拓跋焘布告天下所有的和尚巫师都到官府,不再供奉出家人,街上到处可看到官兵拦出家人,強迫他们还俗,过时不到官府满门诛杀,那时人们不以为然,其实这只是这场磨难仅仅开了个头。</p><p class="ql-block">当时拓跋焘执政面临着一南一北两大强敌,北部远在深处柔然游牧民族来去如风时刻搶掠北魏边境,南方是刘宋王朝出兵北伐,拓跋焘在军事上有着沉重压力和负担。公元446年突发一件事成了声势浩大灭佛的导火索,陕西发生民变,拓跋焘亲征途中路过长安时意外发现一个寺院放弓箭和刀枪,他断定寺庙僧人行为不规和起义军一起谋反。在经济和军事双重压力,他命令崔浩起草一招书,宣布烧毁佛经和佛像拆除大小寺院,无论年令大小长幼老少出家人一律处死,活埋,这就是著名的〈灭佛诏〉。这场灭佛运动血流成河,非常残酷,这是最残忍的一次灭佛运动,就连崔浩的盟友冦谦之对这场血流成河的场面大感意外,惨无人道,不止一次劝崔浩不要大开杀戒,崔浩置若罔闻。佛教的发展与壮大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北魏这次灭佛是前所未有的规模,曾经几次灭佛也就劝告还俗,没有这样大规模的拆除辛苦建造的寺院和烧毁佛径和佛像,杀人活埋出家人,残忍的手段,诏书写着“扫除胡神、灭其踪迹,出家人无论长幼一律活埋,毁掉佛经和佛像⋯”这部诏书快马加鞭送到平城拓跋焘长子叫拓跋晃手里,拓跋晃是位佛信徒,他接见父亲诏书迟迟不宣,让出家人有逃跑的机会,高僧昙耀准备询道,拓跋晃劝他隐居定州山林,等待时机。</p><p class="ql-block">崔浩和他父亲崔弘都是皇帝拓跋焘宠爱汉族大臣,450年崔浩在石碑写精典文化五经,北魏历史“国记”秉承祥细记录鲜卑族人的祖先原始生活和婚姻,毫无顾及的祥细记录,并把石碑立在去西郊的大路边,鲜卑贵族愤恨崔浩,认为他在羞辱他们,不愿提起这敏感话题,刺激了他们的神经,激怒了一些鲜卑贵族,以这个借口让拓跋焘诛杀崔浩,虽然当时成为帝国,拓跋焘不敢得罪鲜卑族的贵族们,在450年7月5日诛杀了崔浩并牵连与崔浩姻连的范杨卢贵族,主要是鲜卑贵族对学习汉人的新立的嫡系继承法的不满。实质是汉族和鲜卑族相互政治斗争的牺牲品。</p><p class="ql-block">凡人一般难以承受这种对佛的封杀,忍痛割爱把佛像挖坑埋起,后考古家在北魏遗址一个坑挖出3000个佛像。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许多寺院荡然无存,出家人残遭屠杀和逃跑,拓跋焘身边一位大臣叫宗爱,他说太子拓跋晃要政变(历史无法考证真伪),拓跋焘正在亲征江南仗快取得胜利关键时候,突然决定立即返回都城平城,蛛丝蚂迹透路出不寻常的信息,拓跋晃在父亲拓跋焘回来3个月后,由于忧惧过度23岁死亡,后立为景穆帝。儿子死后拓跋焘异常懊悔,特别愤怒那位告状的大臣宗爱,宗爱感到大难临头他抢先行动,拓跋焘被身边的宦官谋害死,年仅44岁。</p><p class="ql-block">拓跋焘南征北战,亲自统帅出兵打仗13次,人们称他为“战神”,他的一生就是打仗,439年灭掉北凉现在河西走廊,平定南敌拓跋焘完成北方的统一,北魏统一。结束了北魏时期空前绝后的灭佛运动。</p><p class="ql-block">452年由拓跋焘孙子继位,是拓拔晃儿子拓跋浚为第四位皇帝称文成帝。由于政治压力,佛法消散不见,拓跋浚继位二个月后看到灭佛带来的创伤,颁布招书恢复佛教,看见老百姓浩浩荡荡到西郊祭拜祖先,百姓喜欢佛教,文成帝顺应民心慢慢恢复元气,人民心中伤口在渐渐愈合,在磨难的历史中迎来新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文成帝继位后,颁布了恢复佛教,他看到人们对佛教崇尚,每年过节时人们浩浩荡荡去西郊寺院祭拜祖先,皇帝向往民心,皇帝虔诚 ,恢复元气,重建寺院,这样皇帝政权才能巩固壮大发展。</p><p class="ql-block">白马识昙耀:1500年前一位少年天子出城巡游在街上忽然一匹玉马咬住一位和尚的衣角,这个和尚就叫昙耀,这位天子少年就是第四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浚(真伪无法考证),文成帝感到玉马有灵性,这位高僧一定了不起,昙矅被接回皇宫,在灭佛时昙耀隐居河北定州山林,文成帝和昙耀高僧商量如何宏扬佛法?昙耀考察武州山岩石适合依山开凿石佛,一槌定音,昙耀计划开凿五窟象征开国以来四位皇帝和未登奠的拓跋晃,既弘扬了佛教也赞颂了君王,云冈石窟作为皇家佛地开凿了。并非忽发其想,农耕的汉族和游牧民族多年的积怨和对立,虽然鲜卑族成帝很强大,但矛盾还是存在,通过开凿建佛和谐相处,化解矛盾。全国各地的工匠和世界各的工匠来到平城西15公里的武州山开凿这举世无双的皇家佛地~云冈石窟。</p><p class="ql-block">昙矅五窟:昙矅五窟是云冈最早开凿,向征着四位皇帝和一位未登及的皇帝的拓跋晃。第一位拓跋珪;二位拓跋𠻸;三位拓跋焘;未当皇帝的拓跋晃;四位拓跋浚。16窟至20窟。</p><p class="ql-block">我重点了解北魏在大同建都的来龙去脉,及我同学问我的灭佛起因和过程。有机会我进一步了解昙曜五窟建造的历史内容以及冯太后执政及中期开凿的云冈石窟过程。观看了中央九台纪录片〈特别呈现云冈〉后的点滴记忆,以后継续关注有关云冈的历史,对它更了解,不辜负我有云冈成长的经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