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春夏季传染病高发,手足口病也“悄然崛起”,一个不留神,孩子就中招。那么,手足口病到底是什么?有什么预防措施?我们一起来学习。 认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16、10型等多种<b>肠道病毒</b>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其潜伏期多为2-10天,以手、足、口、臀处斑丘疹、疱疹为主要特点,伴或不伴有发热。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病,我市每年<b>4-7月和10-11月</b>是高发期。人群普遍易感,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 传播途径 当健康的孩子<b>接触</b>了患者的粪便、疱疹液、唾液等分泌物,或者接触了被患者污染的毛巾、牙杯、玩具、餐具等物品或环境,都可以感染。甚至还会通过呼吸道<b>飞沫</b>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也可能会被感染。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预后良好,多在<b>1周</b>左右痊愈。大部分患儿以<b>手足口臀处斑丘疹、疱疹</b>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br> 少数患儿会进展为重症手足口病,病情快速恶化,可累及脑部、肺部、心脏等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重症鉴别 想要判断是不是重症,学会“二摸、二看、二注意”。<br> 1、“二摸”:一摸孩子的额头,有无高热(体温大于39℃或大于38.5℃并持续超过3天),常规退热效果不佳;二摸孩子皮肤,有无出冷汗,四肢末梢有无发凉。<br> 2、“二看”:一看孩子有无精神萎靡、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现象;二看孩子有无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等现象。<br> 3、“二注意”:一应注意:皮疹不能代表疾病的严重程度,有的重症手足口病,身上可能没几个皮疹;有的宝宝身上皮疹又多又典型,却是轻症病例;二应注意:3岁以下宝宝、病程3天以内和EV71病毒感染的患儿更容易发展为重症病例。 如何预防 接种疫苗 我国研制出了世界上唯一针对手足口病的疫苗,准确地说是针对肠道病毒71型(EV71)的疫苗,对预防重症手足口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6月龄之上、5岁以下的孩子可接种,共2针,间隔至少1月,需要家长自费、自愿选择接种。<br> 建议越早接种对孩子的保护作用越好,最好在1岁前完成接种。对于5岁以上儿童,不推荐接种EV71疫苗。<br> 如既往手足口病是由EV71引起的,无需再接种EV71疫苗。如果所患手足口病是由其他肠道病毒血清型感染所致,或无病原学诊断结果,可以接种EV71疫苗。 勤洗手 洗手对预防手足口病非常关键,要养成饭前便后、外出后洗手的习惯,大人处理完宝宝的尿片、粪便后也应洗手。 吃熟食 被病人粪便污染的水果、食物上会含有肠道病毒,一定要清洗干净,不要给孩子吃生冷食物、不要喝生水、不要吃没有完全做熟的食物。 常通风 孩子的餐具、玩具、排泄物、家庭环境等应勤消毒,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减少病毒停留。 少聚集 在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减少聚集性活动,避免带孩子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避免接触病人 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不要拥抱、分享玩具、餐具、洗浴用品,从而避免感染。 做好儿童监护 孩子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根据医生建议居家或住院隔离治疗。 如发现幼儿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应告知幼儿园,并尽早到医院就诊,立即消毒患儿所用物品,患病期间应休假,复课凭二级以上医院痊愈证明返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文来源:雁塔疾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