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三省吾身“静”与“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谈谈我与诸葛亮的《诫子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新春伊始,一个周五的晚上,正在跑步的我接到书墨园路老师打来的电话:“兄弟,今学期我想让孩子们既习字,又赏文,以字立身,以文养心。明天我计划讲解《诫子书》,字帖我写好了,你抽空和孩子们谈谈你读《诫子书》的体会吧!”我说:“大哥,说句实话,我有种诚惶诚恐的感觉,怕因才疏学浅,不能把这篇短小精悍的美文谈好,谈透,不能给孩子们以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震撼。不过,《诫子书》确实是我喜欢的一篇文章,三十年前咱读书的时候没学过,二十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此美文邂逅,因找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四个耳熟能详成语的出处而一见钟情,相见恨晚,‘富哉言乎’,当晚我就把它背过了。后来再看它成文的来龙去脉,微言大义,更加爱不释手,自此经常以此文三省吾身,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既然大哥吩咐,我当竭力,希望对孩子们有所启发。不足之处,再请大哥补充指教。”</p><p class="ql-block"> 电话之后,我开始梳理我对《诫子书》的体会,第二天和孩子们在课间聊了十多分钟,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我也很欣慰。一个多月来,书墨园坚持让孩子们背诵并书写《诫子书》,路老师亲自讲解,足见路老师为孩子们一生成长奠基的良苦用心。昨天课上提问,孩子们背诵得很熟练,但有的孩子还不能正确理解其文本内涵。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背过而不解其意,没有意义。我觉得,还是应该让他们先懂得其中的含义和道理,然后再着手在践行上下功夫。</p><p class="ql-block"> 夜色阑珊,兴之所至。我把对《诫子书》的感悟再理理头绪,写成文字,也算是对经典的尊重吧!</p> <p class="ql-block">(路传辉老师用规范字书写的《诫子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诫子书》是我国历史上智慧与忠诚集一身的蜀汉贤相诸葛亮晚年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八十六字,文采斐然,纸短情深,语重心长,字字含情,句句用心,谆谆告诫,跃然纸上,殷殷期望,溢于言表。我读过很多家书,如《朱子治家格言》《了凡四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洛克菲勒家书:"石油大王"给继承人的商业忠告》等,始终认为《诫子书》是最适合“吾日三省吾身”的警世名言。</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是国人心中的偶像,其智不可及,其忠亦不可及。他不仅忠君爱国,更是爱子心切。儿子取名诸葛瞻,“瞻”字意义非凡,一是出自《诗经》“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诸葛亮为蜀汉国家鞠躬尽瘁,日夜操劳,“瞻”字道出慈父对爱子的思念之情。二是希望儿子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他晚年回顾自己的戎马生涯,觉得为了培养儿子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有一个出彩的人生。必须告诉儿子修身养德立世的“不二法门”。于是诸葛亮深思熟虑,结合自身的实践,用最精炼的语言,阐述了最深刻的道理。告诫儿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如果不这样做将会是什么样的后果?情不可以说不深,意不可以说不远,言不可以说不厉。</p><p class="ql-block"> 《诫子书》开宗明义,点出人生成功之关键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p><p class="ql-block"> “静”能生慧,此言不虚。《大学》中的修身箴言“止定静安虑得”中“静”是关键。“静”字中含有一个“争”字,是说竞争越激烈的时候,越要沉住气,静下心来,作深呼吸,这时大脑会高速运转,思路会越来越清晰,解决问题的办法会越来越多。《道德经》也强调“静”的作用:“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清静为天下正”。《清静经》更是一言道破天地玄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内心安静下来的人,方能接收到隐藏在宇宙中无尽的智慧与能量。当你安静下来,调整呼吸,精神内守,你就会对世界有一种深刻而丰富的全新认识,会看清事物的真相。</p><p class="ql-block"> “俭”字的能量更是了不得,李商隐的《咏史》中有这么一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道德经》有言:“治人事天,莫若啬……”,“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被孔圣人喻为“神龙”的老子,能把“俭”当作成功的致胜一宝,足见其能量之大,让人不得不敬。千古奇文《心相篇》更是对“俭”字提出振聋发聩的警告:“饿死岂在纹描,抛衣撒饭”。(饿死的人,并非命中注定,真正原因在于浪费衣食、暴殄天物。)我看过一个版本的解释,更是让人后怕。他说:饿死的人不是没饭吃,而是守着大批的粮食而因进食器官、消化系统生病吃不得以至饿死,根本原因是不爱惜粮食而遭受惩罚。《朱子治家格言》对“俭”字多次进行表述,最经典的莫属“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末山西首富乔致庸的乔家大院内宅“俭养德”门上有其亲书的一副对联 “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衣惜福非惜财,缘惜福 ”。他常说:“有钱不能浪费,浪费则对钱不敬,不敬则得罪钱,得罪钱则受穷”等等,毋庸置疑,勤俭之人,往往会得到莫名力量的加持,会有大的作为。“俭”是一种美德,“俭”是一种善良,唯“俭”才能得到大自然的厚爱,唯“俭”才能积累自己的“阴德”,唯“阴德”之厚才能有更大的福报。《易经》上说:“厚德载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绝不是一句空话。</p>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内宅“俭养德”院落及对联)</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诸葛亮告诉儿子:修身养性要在淡泊宁静中下狠功夫,做到“淡泊”自守,“宁静”自处,切忌怠惰险躁。生活中力求见素抱朴,不追求虚名浮利。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心境安宁清静,排除外界干扰,笃志不移才能实现远大目标。然后,他围绕“修身养德”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以极其严谨的语言说明了学习的关键是“静”,才能的关键是“学”。他说:学习是个很简单的事,但是必须静心专一,心无旁骛。而所有的才能,立身行道的本领均来自于勤奋学习。接着他又以否定之否定的语言说: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而后郑重告诉儿子: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这是万万要不得的。立志为学成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态度对待学习。最后提出不是危言耸听的警告,如果不照着以上去做,最终就会像枯枝败叶一样,不被社会所接受,成为无用的人。穷困潦倒,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p><p class="ql-block"> 《诫子书》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有力量,越读越觉得自己浅薄和渺小。以前,“从众”心理是我处世的行动指南,事事随大流,怕被别人当成“另类”。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增加,觉得人要有“匹夫不可夺志”的思想,坚守自己内心“真善美”的标准做人做事。独善其身,看似孤独,实则是灵魂的干净和精神的丰盈。如今的我,越来越喜欢少思寡欲,淡泊名利,减少无益社交,独处一隅,静静地读书,默默地练字,深入地思考;受庄子“嗜欲深者天机浅”思想的影响,以“简、俭”二字指导生活,浪费资源会使我惴惴不安;铭记夫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教诲,时时告诫自己莫贪不义之财。因为大量事实证明:不义之财持家则家败,孝亲则亲不待,养子则子难成才;以“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为指导,培养自己宽厚的人格,时时告诫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是自己修养不够,与他人无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诫子书》延伸出去,我觉得对古代经典,应该本着“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态度来对待,对“经典”悟到而做不到,是对“经典”的亵渎。因为“经典”是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不应有任何的怀疑,唯有努力践行,达到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境界才是王道,坚决不能做阳奉阴违的“两面人”。如是这样,方能“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p><p class="ql-block"> 漫漫人生路,且行且珍惜,求仁而得仁,有何怨?我欲仁,斯仁至矣。完美而幸福生活的彼岸,看似遥远,行则将至!</p>